..续本文上一页想一字不已。日久能见字形当前。虽他人不得共见。然以此形运于特种药片上。能使片中微现字迹。苟绝无物质作用参加其间。安能使药片蒙其影响。故知所现之字。既能由独影而入于带质境矣。甲种带质境。即心理学所谓「错觉」之相也。错觉与幻影之别一则「即物而起妄境」一则「离物而起妄境」如上例。就人身而变虎形。固属错觉。若于人身顶上另见虎形斯为幻觉如谓虎即其人之前身。抑谓有虎神相随。皆世俗妄相测度。明者所弗道也。乙种带质境。他人虽不得直接共见其相。然仗此等带质为动机。而各各自起独影境者。颇有其例。前岁香江礼聘一位法师。登座讲经。既完。为听众张幕作观。众中有局部士女。见幕上或现菩萨。或现金刚。或现楼阁。或现山川。或恍惚如现梵字。皆大欢喜。叹为得未曾有。此师得失。姑置不谈。而同属人趣之听众。所见互不相同。分明各凭夙习引起独头意识也。至所谓恍惚如梵字。非真梵字相。乃意识模糊不清。未能勾起明晰观念而缘之也。圆光术纸上所现。往往不见人物形相。惟隐约睹卦爻之属者。正同此境。术者当此。遂以射覆法附会穿凿。故多不验。本类带质境之外。尚有一类。乃物相之中。一部为色尘。一部为法尘者。分言之 。固一属性境。一属独影境。合言之。则又带质境也。下文第二节详之。大乘学者之修观。于八识中熏习清净色。是亦带质境之一种。其始熏习。犹是独影。及其终也。则为性境。此等色相。函理甚幽。非实地契会者不辨。兹故不论。三境纲要。遂止于是。三境之中。天眼所见者何境乎。曰。性境。肉眼亦见性境。彼此何别。曰。功力不同。肉眼必须眼球相助。天眼能离眼球起用。(诸众生罕具此眼。诸天则必有之。故特称天眼)。惟肉眼假助于眼球。遂生六种窒碍。一曰见近不见远。二曰见此不见彼。三曰见著不见微。四曰见通不见塞。五曰见明不见暗。六曰见现在不见过去未来。天眼于此等窒碍。能一扫而平之。是以谓之曰「通」。天眼所以能通。其根本在于修定。定者何。能调伏种种散乱之心者也。众生平时心浪。本皆无量无边。而「因缘」力互有强弱。故浪峰高下不一。浪之高者。原有引起眼识之能。然将起之初。苟非先固其本。辄为他浪冲破。色尘难以实现。所固之本。谓之眼根。(此属八识相分)形诸肉身之上。即是眼球。为特殊器官之一。就色尘表里二面言之。在心为高峰独出。不被他浪所摇。在外则物像凝然正与眼球相接。缘力弱者。虽欲固本不可得焉。散位凡夫之肉眼境界。如是如是。修定成就者。能以功力伏诸强浪。则弱浪自得随念而彰。其彰也既能不为他浪所掩。故色尘出现自如。虽亦有根可言。而无须特别助力。外迹观之。所谓物像。不必定与眼球正对。其他器官乃至任一毛孔。皆可代用焉。此为天眼通根本原理。以下各节。则反复申论其详者也。
定字译音为「三昧」。其中有种种差别。世间凡夫外道等定。皆属粗浅所成天眼。功力有限。出世间定中所显天眼。则殊胜异常。昔阿那律(或译为阿那楼陀)尊者修习「乐见照明三昧」 三千大千世界无所不见。诸阿罗汉中推为天眼第一。其在楞严会上对世尊云。「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功力殊胜。可以概见。其「我不因眼」之言。即不假眼球相助之义。
第一节 远近均见
色尘为心浪外迹。心浪强者。开出之物象浓。递弱则递淡。浓淡之间。判以分别意识。于是远近之见生焉。是远近者。乃相对上之假名。绝对物象固自无远无近也。但凡夫肉眼所见。既不免于浓淡之分。远近之名遂不可废。得天眼者。其于心浪既能伏强起弱。则淡者无不可浓。一切皆浓。远亦成近。是固近物固见。远物亦无不见。从外迹论肉眼。惟宜于观近物者。以与眼球中之水晶体相适应也。若观稍远之物。则须迫压水晶体略作扁平状以迁就之。然其质呆滞。未能过事迫压。故较远之物不得明了焉。近世有远镜出。能藉镜筒伸缩之力以为调节。可补肉眼一部分之缺憾。虽不能与天眼并美。而远近如一之乐。未始不窥见一斑。人有赋质逾常。不假助于物。亦能远视者。盖缘水晶体较为灵活也。古代离娄子能察秋毫于百步之外。清代恒兰台见游龙于九霄之端。皆属此类。天眼有修得有报得。修得者。现生修定之效果也。报得者。夙生修定之余习也。余习功力。恒视托生之趣而异。人类间具报得天眼者。只能见四天下事物。(即环绕须弥 山之四大洲)于诸天不能睹也。欲界诸天咸具报得天眼。惟见下不见上。如四王天除本天外。只见下五趣。忉利以上不得见焉。忉利天见四王以下六趣。夜摩以上不得见焉。余可类推。菩萨之报得天眼。高出诸天之上。然于大千世界犹未能遍见焉。若修得天眼。则不为上述所限。阿罗汉成果时。遍见大千。菩萨则有能见十方如恒沙等世界者。阿罗汉兼开慧眼。故能远见大千世界。菩萨兼开法眼。故能广见十方佛土。慧眼具含多义。主要为「照空」今反因之能见大千者。以空则不滞凡情。娑婆中苟有一法当前。皆得如念开为色尘故。法眼亦含多义。主要为「照俗」。俗法各有自性。一一法性本来常住。内开净色。为八识相分。依眼识分布诸外。则十方佛国见焉。凡夫外道虽修定成就。而法眼慧眼皆无。故天眼之力殊小。
第二节 彼此均见
肉眼非惟于远物未能明了。即近身之物。其「视野」亦甚狭隘。(以目注视一处不移时其所及见之范围曰视野乃心理学所用名词也)物量小者。或一览而全得其性境。大者居常此部明而彼部昧。欲彼此同时均见。每不可得。吾人犹若能见物之全相者。惟藉眼球之迅速运转。先观一部。渐次及于余部而已。物量如非过大。能令初部余像未灭。末部本相既兴。所感全相。尚可谓之性境。其过大者。此部余像既灭。彼部本相始兴。彼此未能同兴。遂借法尘勉为凑合。当前之物。虽若全彰。只可谓带质境。其尤大者。运转眼球犹未足。则移动身体以迁就焉。此则欲窥带质境之全相尚不可能也。眼球舍去所对之部。余像尚能稍延。此心理学家经验之谈也。所舍之部属眼识相分。稍延之力属眼识见分。过渡之际。见分暂为交融前后。故前相得以稍延。及后相既固。见分专之。前相遂泯。若犹忆其谢落影子。则为独影境矣。物相每不能全显性境。自外迹论之。为眼膜之「中央小窝」量甚微细。未能一时将物相全部同入窝中故。究其里面。则心浪变化无常。眼根只能扶起当强之一部。是以顾此失彼。定力之于心浪。既有均势之能。无待眼根作强有力之助缘。故彼此得同时兼顾。形之于外。为脱眼球法则之拘束。无论物相大小。皆能全体同彰焉。释尊赞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盖喻掌中观果。性境分明。以阎浮提一洲之大。自阿那律视之 。能一时全部顿现。与掌果无异也。此为天眼彼此同时均见之实例。张镜于前。能见背后人物。于彼此均见之道。疑有所补助焉。其实镜中之影。只属镜之随缘作用。「对镜者」所见种种人物。可称为镜之附属文采。与背后人物之自体性境。固划然不同。最近西洋电气传真法。虽电话机中能现对谈人形貌。亦机器之附属文采。非彼对谈人之自体性境现乎前也。欲彼此景物同时并现自体性境。世无此等器具。必求实验。非修天眼不可。但习定者于天眼未成之前。有因偶落无记之际。忽觉亲睹背后或他方景象者。不论有无徵验。皆属独影境。勿得执为性境也。
第三节 微著均见
物象得现于近前者。心浪本不为他浪所掩。然使其量也微。则意识恒循习惯为量著者所缠。意识既不与之俱起。眼识亦未能发。用在外迹则为眼球粗疏。不克接此微细物象也。修定成就。能使意识不循习攀缘。而随念与目的物俱。故物象之微者亦可见焉。此有二类。其一身量渺小。如微生虫是。其二质量薄劣。如饿鬼趣是。杯水之中。微虫无虑千百万。穷肉眼之力不能辨。天眼视之。则蠢动蠕然。佛诫舍利弗饮水勿用天眼。良以四大和合之身。(四大者一曰地二曰水三曰火四曰风地表实质水表润湿火表温暖风表动力)既不能废除饮食。见虫而饮。大乘慈悲之旨。见虫不饮。又缺营养之资。禁用天眼。使勿流于残忍。不得已也。显微镜能补助吾人目力。使见微细之物。然施诸垢水。斯有所见。若世俗号为清洁之水。则无睹焉。非此中果无微虫。乃补助力之未足耳。人之死也。上焉不能升天宫。下焉不致坠地狱。为人为畜。又未遇机缘成熟之处而 托胎。遂以中阴潜势。凑集薄劣质量。构成鬼趣之身。世人间有能见之者。然无特殊目力。所见亦只依稀仿佛。色如轻烟。貌略似人而已。其察及细微。奇形怪状凿然毕现。此固天眼能事。肉眼少及此者。(清代如罗两峰辈庶几及之)若当依稀仿佛之境现前。参以分别意识。于新亡久故诸亲友中。瞬缘其一。藉想阴作用。见此如烟薄质。宛然人趣之形。其衣冠面貌恍与生前所晤无异。世俗往往然也。实则现身一灭。中阴即乘异熟果范成别形。流入鬼趣。更多一度变化。未有衣冠面貌一如生前所晤者。无此理而竟幻为此相。则意识侵杂之故也。此等幻相。虽云失真。以有质量在。犹属带质境。若夫目力素无视鬼之能。或因沙门作法。或因外道施术。偶触起亡亲故友观念。抑被旁人妄想所波动。恍然有鬼现乎眼前。此则羌无质量之独影境耳。即或见其鬼行动。竟与法术目标相类。如回向生西。宛睹亡人乘莲而去。禁劾作崇。忽觉大厉被击而逃。仍是独头意识作用也。鬼趣身量非小不能验以显微境。摄影术偶得藉药力以留鬼影。然其现象。只为药片之附属文采。非鬼之自体性境。肉眼所觉。又往往为带质独影二境所混。(独影本非肉眼对境然世人每假肉眼引起之 )鬼趣真身。盖尚不易的见也。上文曰微曰著。皆指八识中种子之既熟得开为性境者言之。若…
《天眼通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