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眼通原理▪P2

  ..續本文上一頁想一字不已。日久能見字形當前。雖他人不得共見。然以此形運于特種藥片上。能使片中微現字迹。苟絕無物質作用參加其間。安能使藥片蒙其影響。故知所現之字。既能由獨影而入于帶質境矣。甲種帶質境。即心理學所謂「錯覺」之相也。錯覺與幻影之別一則「即物而起妄境」一則「離物而起妄境」如上例。就人身而變虎形。固屬錯覺。若于人身頂上另見虎形斯爲幻覺如謂虎即其人之前身。抑謂有虎神相隨。皆世俗妄相測度。明者所弗道也。乙種帶質境。他人雖不得直接共見其相。然仗此等帶質爲動機。而各各自起獨影境者。頗有其例。前歲香江禮聘一位法師。登座講經。既完。爲聽衆張幕作觀。衆中有局部士女。見幕上或現菩薩。或現金剛。或現樓閣。或現山川。或恍惚如現梵字。皆大歡喜。歎爲得未曾有。此師得失。姑置不談。而同屬人趣之聽衆。所見互不相同。分明各憑夙習引起獨頭意識也。至所謂恍惚如梵字。非真梵字相。乃意識模糊不清。未能勾起明晰觀念而緣之也。圓光術紙上所現。往往不見人物形相。惟隱約睹卦爻之屬者。正同此境。術者當此。遂以射覆法附會穿鑿。故多不驗。本類帶質境之外。尚有一類。乃物相之中。一部爲色塵。一部爲法塵者。分言之 。固一屬性境。一屬獨影境。合言之。則又帶質境也。下文第二節詳之。大乘學者之修觀。于八識中熏習清淨色。是亦帶質境之一種。其始熏習。猶是獨影。及其終也。則爲性境。此等色相。函理甚幽。非實地契會者不辨。茲故不論。叁境綱要。遂止于是。叁境之中。天眼所見者何境乎。曰。性境。肉眼亦見性境。彼此何別。曰。功力不同。肉眼必須眼球相助。天眼能離眼球起用。(諸衆生罕具此眼。諸天則必有之。故特稱天眼)。惟肉眼假助于眼球。遂生六種窒礙。一曰見近不見遠。二曰見此不見彼。叁曰見著不見微。四曰見通不見塞。五曰見明不見暗。六曰見現在不見過去未來。天眼于此等窒礙。能一掃而平之。是以謂之曰「通」。天眼所以能通。其根本在于修定。定者何。能調伏種種散亂之心者也。衆生平時心浪。本皆無量無邊。而「因緣」力互有強弱。故浪峰高下不一。浪之高者。原有引起眼識之能。然將起之初。苟非先固其本。辄爲他浪沖破。色塵難以實現。所固之本。謂之眼根。(此屬八識相分)形諸肉身之上。即是眼球。爲特殊器官之一。就色塵表裏二面言之。在心爲高峰獨出。不被他浪所搖。在外則物像凝然正與眼球相接。緣力弱者。雖欲固本不可得焉。散位凡夫之肉眼境界。如是如是。修定成就者。能以功力伏諸強浪。則弱浪自得隨念而彰。其彰也既能不爲他浪所掩。故色塵出現自如。雖亦有根可言。而無須特別助力。外迹觀之。所謂物像。不必定與眼球正對。其他器官乃至任一毛孔。皆可代用焉。此爲天眼通根本原理。以下各節。則反複申論其詳者也。

  定字譯音爲「叁昧」。其中有種種差別。世間凡夫外道等定。皆屬粗淺所成天眼。功力有限。出世間定中所顯天眼。則殊勝異常。昔阿那律(或譯爲阿那樓陀)尊者修習「樂見照明叁昧」 叁千大千世界無所不見。諸阿羅漢中推爲天眼第一。其在楞嚴會上對世尊雲。「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诃我爲畜生類。我聞佛诃。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叁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功力殊勝。可以概見。其「我不因眼」之言。即不假眼球相助之義。

  第一節 遠近均見

  色塵爲心浪外迹。心浪強者。開出之物象濃。遞弱則遞淡。濃淡之間。判以分別意識。于是遠近之見生焉。是遠近者。乃相對上之假名。絕對物象固自無遠無近也。但凡夫肉眼所見。既不免于濃淡之分。遠近之名遂不可廢。得天眼者。其于心浪既能伏強起弱。則淡者無不可濃。一切皆濃。遠亦成近。是固近物固見。遠物亦無不見。從外迹論肉眼。惟宜于觀近物者。以與眼球中之水晶體相適應也。若觀稍遠之物。則須迫壓水晶體略作扁平狀以遷就之。然其質呆滯。未能過事迫壓。故較遠之物不得明了焉。近世有遠鏡出。能藉鏡筒伸縮之力以爲調節。可補肉眼一部分之缺憾。雖不能與天眼並美。而遠近如一之樂。未始不窺見一斑。人有賦質逾常。不假助于物。亦能遠視者。蓋緣水晶體較爲靈活也。古代離婁子能察秋毫于百步之外。清代恒蘭臺見遊龍于九霄之端。皆屬此類。天眼有修得有報得。修得者。現生修定之效果也。報得者。夙生修定之余習也。余習功力。恒視托生之趣而異。人類間具報得天眼者。只能見四天下事物。(即環繞須彌 山之四大洲)于諸天不能睹也。欲界諸天鹹具報得天眼。惟見下不見上。如四王天除本天外。只見下五趣。忉利以上不得見焉。忉利天見四王以下六趣。夜摩以上不得見焉。余可類推。菩薩之報得天眼。高出諸天之上。然于大千世界猶未能遍見焉。若修得天眼。則不爲上述所限。阿羅漢成果時。遍見大千。菩薩則有能見十方如恒沙等世界者。阿羅漢兼開慧眼。故能遠見大千世界。菩薩兼開法眼。故能廣見十方佛土。慧眼具含多義。主要爲「照空」今反因之能見大千者。以空則不滯凡情。娑婆中苟有一法當前。皆得如念開爲色塵故。法眼亦含多義。主要爲「照俗」。俗法各有自性。一一法性本來常住。內開淨色。爲八識相分。依眼識分布諸外。則十方佛國見焉。凡夫外道雖修定成就。而法眼慧眼皆無。故天眼之力殊小。

  第二節 彼此均見

  肉眼非惟于遠物未能明了。即近身之物。其「視野」亦甚狹隘。(以目注視一處不移時其所及見之範圍曰視野乃心理學所用名詞也)物量小者。或一覽而全得其性境。大者居常此部明而彼部昧。欲彼此同時均見。每不可得。吾人猶若能見物之全相者。惟藉眼球之迅速運轉。先觀一部。漸次及于余部而已。物量如非過大。能令初部余像未滅。末部本相既興。所感全相。尚可謂之性境。其過大者。此部余像既滅。彼部本相始興。彼此未能同興。遂借法塵勉爲湊合。當前之物。雖若全彰。只可謂帶質境。其尤大者。運轉眼球猶未足。則移動身體以遷就焉。此則欲窺帶質境之全相尚不可能也。眼球舍去所對之部。余像尚能稍延。此心理學家經驗之談也。所舍之部屬眼識相分。稍延之力屬眼識見分。過渡之際。見分暫爲交融前後。故前相得以稍延。及後相既固。見分專之。前相遂泯。若猶憶其謝落影子。則爲獨影境矣。物相每不能全顯性境。自外迹論之。爲眼膜之「中央小窩」量甚微細。未能一時將物相全部同入窩中故。究其裏面。則心浪變化無常。眼根只能扶起當強之一部。是以顧此失彼。定力之于心浪。既有均勢之能。無待眼根作強有力之助緣。故彼此得同時兼顧。形之于外。爲脫眼球法則之拘束。無論物相大小。皆能全體同彰焉。釋尊贊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蓋喻掌中觀果。性境分明。以閻浮提一洲之大。自阿那律視之 。能一時全部頓現。與掌果無異也。此爲天眼彼此同時均見之實例。張鏡于前。能見背後人物。于彼此均見之道。疑有所補助焉。其實鏡中之影。只屬鏡之隨緣作用。「對鏡者」所見種種人物。可稱爲鏡之附屬文采。與背後人物之自體性境。固劃然不同。最近西洋電氣傳真法。雖電話機中能現對談人形貌。亦機器之附屬文采。非彼對談人之自體性境現乎前也。欲彼此景物同時並現自體性境。世無此等器具。必求實驗。非修天眼不可。但習定者于天眼未成之前。有因偶落無記之際。忽覺親睹背後或他方景象者。不論有無徵驗。皆屬獨影境。勿得執爲性境也。

  

  第叁節 微著均見

  物象得現于近前者。心浪本不爲他浪所掩。然使其量也微。則意識恒循習慣爲量著者所纏。意識既不與之俱起。眼識亦未能發。用在外迹則爲眼球粗疏。不克接此微細物象也。修定成就。能使意識不循習攀緣。而隨念與目的物俱。故物象之微者亦可見焉。此有二類。其一身量渺小。如微生蟲是。其二質量薄劣。如餓鬼趣是。杯水之中。微蟲無慮千百萬。窮肉眼之力不能辨。天眼視之。則蠢動蠕然。佛誡舍利弗飲水勿用天眼。良以四大和合之身。(四大者一曰地二曰水叁曰火四曰風地表實質水表潤濕火表溫暖風表動力)既不能廢除飲食。見蟲而飲。大乘慈悲之旨。見蟲不飲。又缺營養之資。禁用天眼。使勿流于殘忍。不得已也。顯微鏡能補助吾人目力。使見微細之物。然施諸垢水。斯有所見。若世俗號爲清潔之水。則無睹焉。非此中果無微蟲。乃補助力之未足耳。人之死也。上焉不能升天宮。下焉不致墜地獄。爲人爲畜。又未遇機緣成熟之處而 托胎。遂以中陰潛勢。湊集薄劣質量。構成鬼趣之身。世人間有能見之者。然無特殊目力。所見亦只依稀仿佛。色如輕煙。貌略似人而已。其察及細微。奇形怪狀鑿然畢現。此固天眼能事。肉眼少及此者。(清代如羅兩峰輩庶幾及之)若當依稀仿佛之境現前。參以分別意識。于新亡久故諸親友中。瞬緣其一。藉想陰作用。見此如煙薄質。宛然人趣之形。其衣冠面貌恍與生前所晤無異。世俗往往然也。實則現身一滅。中陰即乘異熟果範成別形。流入鬼趣。更多一度變化。未有衣冠面貌一如生前所晤者。無此理而竟幻爲此相。則意識侵雜之故也。此等幻相。雖雲失真。以有質量在。猶屬帶質境。若夫目力素無視鬼之能。或因沙門作法。或因外道施術。偶觸起亡親故友觀念。抑被旁人妄想所波動。恍然有鬼現乎眼前。此則羌無質量之獨影境耳。即或見其鬼行動。竟與法術目標相類。如回向生西。宛睹亡人乘蓮而去。禁劾作崇。忽覺大厲被擊而逃。仍是獨頭意識作用也。鬼趣身量非小不能驗以顯微境。攝影術偶得藉藥力以留鬼影。然其現象。只爲藥片之附屬文采。非鬼之自體性境。肉眼所覺。又往往爲帶質獨影二境所混。(獨影本非肉眼對境然世人每假肉眼引起之 )鬼趣真身。蓋尚不易的見也。上文曰微曰著。皆指八識中種子之既熟得開爲性境者言之。若…

《天眼通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