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明心見性與密宗即身成佛
馮達庵大阿阇黎
編者按
一、 抉擇
二、 明心見性
叁、 即身成佛
四、 結論
編者按:最近有不少讀者來信問及禅與密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在中國近代佛教界曾 引起了一場比較大的爭論。此處向讀者推薦的這篇文章是當年馮達庵大阿阇黎(1887-1 978)應《圓音》雜志社之邀請而寫的。該文刊出後,禅密之爭遂止焉。“禅密兩宗,皆 一乘教。息腦運心,宗要無異,上求下化,宗趣攸分。悟則恒相資,迷則每相爭”。“ 密宗依般若波羅密而上求,禅宗依般若波羅密而下化”。“密宗原資禅宗而向上”,“ 禅宗可資密宗而速成”個中妙旨,讀者須虛心參究,方得真實利益。
一、抉擇
禅密兩字,皆一乘教。息腦運心,宗要無異;上求下化,宗趣攸分。悟則恒相資, 迷則每相爭。根機所限,不克同歸于悟;孰能消其爭端?然因指見月,大有人在。茲篇 所談,虛心參究者,未始無真實利益。基本之辨,先當料簡兩宗本旨:
(一) 禅宗本旨,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未達此旨者,任修何種禅定,縱能一坐萬年,乃至有克期示寂之功,皆非正宗。
(二) 密宗本旨,與金剛波羅蜜相應。
未達此旨者,任持何種密咒,縱能驅鬼役神,乃至有肉身飛升之效,皆非正宗。古 雲;“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本旨未明,或逞其異說,或 誇其神驗,總屬枝末,徒增戲論。真正學者應知抉擇。
二、明心見性
一乘教所以超出叁乘教之上,端在實際明心見性。禅宗即專向此道用功。六祖答智 常雲:“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 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注一)此誠叁乘一乘分辨處也。憑耳目 之所及,而虔誦佛經,是謂見聞轉誦即聲聞類.盡思維之能力,而貫通教義,是謂悟法 解義;即緣覺類。自利利他,廣行六度,是謂依法修行;(此四字含義未周須言外見意 )即菩薩類.以宗家眼光觀叁乘,抒其心得,自符真理;不必拘于常途義釋也。萬法盡 通方法具備,是明心之極致。一切不染,離諸法相,是見性之妙征。統歸無所得,即般 若波羅蜜多;(見大般若經)斯人一乘之道矣!明心極致,斯“萬法盡通萬法具備”。 此惟談其功能,實際如何?尚須徹究。所謂心者,由非指有形之肉團心,亦不局無形之 賴耶心,乃包舉真如生滅二門之本心。一切染淨法皆從此出,即法界總體。此心普攝一 切法,而恒自如如,隨種種角度觀之,若有無量無邊性種。性種各自開發,幻出無量無 邊有情之身;各以相當據點爲自心,仍然各攝一切法。人心者,于人道中取據點爲自心 者也。以各攝一切法故,則人人之心同普法界總體之所寓;未嘗欠缺。吾人若能洞明自 心,則全體大用當下曆然,與諸佛境界無異。達摩(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道,即依此 理而建立。六祖(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之言,辦按此理而斷定也。
是性特征,則“一切不染離諸法相”。此固兼談殊勝境界,然所謂以性,景況又如 何?仍當徹究。夫見性者,明心之實習過程也。無實習功夫而泛言明心,縱符正理,不 過比量;叁乘教攝,必須舍離意識,痛下苦功,以發自心本具佛性。心光乍明,即自心 佛性發越之動機;是爲見性之始,從此方踏上一乘階梯。此見即庵摩羅識清淨見分;心 光則潔淨相分。是爲初關景象。雖上階梯,腳跟未穩,尚須綿密用功,達摩雲:“外息 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開悟之後,如到此境,庶幾安住一乘門內矣 !爾時心之全體,隱具圖相。—一屬性,不妨隨緣流露于圓相之中。對于六塵,確能一 切不染,離諸法相。是爲重關景象。然猶未脫內識分劑。
盡離內外識,乃真一無所得。于無所得中,理致不昧,靈活自如,是名般若波羅蜜 。見性工夫至此,則轉身入世,隨問而答,隨境內作,無不妙符實際,巧葉機宜。禅門 以此爲末後句。然必重關堅固,日然消歸此境,腳跟方穩。如其未固,逐爾撒手;則應 事接物,每被賴耶識把持。學人欲成禅宗善知識,非窮盡明心見性工夫,勿徹參也。
叁、即身成佛
禅密之異宗趣,在透重關後分途。平等開展,心體朗然;觀察融通,性理曆然;二 空真如所顯之圓明,藉示菩提心妙相。從此歸于無所得,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依此叁 昧,泯入涅槃妙心(注二);任運應世,自身等佛,是爲禅宗宗趣。依此叁昧,進求如 來果位,精修叁密,即身成佛,是爲密宗宗趣。
禅宗自身等佛,乃比擬詞,無庸解釋。密宗即身成佛,是何等義?則須討論。夫佛 身者,一切種智闡發極致之結晶體也。常途教法,任一“種性”皆從經驗上熟習之。種 性無量無邊,故經驗之事亦無量無邊。曆無央數大劫,經驗猶未能備。如屆圓備,則得 一切種智.此智有名大圓鏡智,爲果位法身之主體。平等性智洞開之,妙觀察智條理之 ;成所作智變化之;總彙于一切皆空之法界體性智;五智法身于焉具足。彰爲妙相,內 證則顯自受用身;外表則顯他受用身。而就衆生緣之所近,隨機流現種種變化身,斯乃 成佛正義也。然常途須曆不思議劫數而後成,密宗謂能即身實現。究憑何種方法?實現 何種佛身?此固學人所當精研者。
法相之現,或單依內根,或兼依外境。前者惟己自知;後者乃衆共感。所以其感者 ,衆各有粗重業力參加其間也。諸佛微細法流,未嘗不參加衆生之心。衆生內根不自覺 ,無明遮蔽,接受力薄耳.若能提高接受之力,心內自然發現種種莊嚴妙相,諸佛皆得 示身其中。然如何方能提高接受力?則叁密加持之道也(注叁)。
行者于自心圓明中,取有緣之佛爲本曾,而修其叁密。精誠所感,加持力自必濃厚 。力用漸強,根本無明漸被沖破。工夫純熟,本尊妙相自然現前。同修者若具相當根機 ,個見尊身赫奕。次焉者,或感淨光,或感妙音,或感異香等等。下此只見行者趺坐壇 中而已。本尊已常現前,進一步則融入已身;自成尊形,與肉身不相妨礙,此導非具( 蓮花眼)不能見。他人偶得見之者,每由淨光幻出相似境,非必真相也。行者功夫未臻 極熟,所成尊身只名加持身。舍加持力,此身即隱。其能永顯者,則名受用身、須待上 品悉地成就之時也,雖已成就,無論現生來生,只以等流身應世。若欲現叁十二相之應 身,要由多數衆生相當淨業感得。法華會上諸垂迹尊者,如舍利弗,須菩提等,夙曾示 現應身;仍授記若幹劫後始有機緣成某某應身佛;正以衆生共業關系,未易隨時成熟故 。學者聞密宗即身成佛之義,或以爲當顯示叁十二相爲衆生所共見者,誤會耳。
上品悉地成就,得受用身,是爲即身成佛之正義。然尚有完全局部之分。蓋法身具 含十六大菩薩特性。一生練習圓滿,固成完全要用身,若分十六生習之,現在惟專修金 剛薩埵特性,到無功用道後,得成東方諸佛之一尊。工夫至此,雖只成局部受用身,已 符即身成佛之義矣!成佛之時,無論完全局部,十萬諸佛法流必集中于其身。而能攝受 全體佛性一一保持之者,乃金剛波羅蜜菩薩特性。無此特性,則十方諸佛不克現前證明 之。是故密宗真實行者,必與金剛波羅蜜相應。
四、結論
密宗行者,以達般若波羅密爲正機,未達者只作旁機。(見大日經疏)禅宗行者, 以達般若波羅蜜爲到家;未達者只在半途。兩宗宗要,不惟相通,更可謂禅爲密因。換 言之:“密宗原資禅宗而向上。”
禅宗透關不易。所謂擇宗正機,能有幾人?則有方便妙法焉。蓋先以旁機資格,仗 叁密加持力,修成月輪觀;由此歸于般若波羅蜜,即升正機也。此不惟密宗殊勝之方; 禅人苦參不得要領,正不妨籍以透關。換言之:“禅宗可資密宗而速成。”兩宗既屬相 資。絕無可爭之處。起爭者,識執用事耳;六祖雲“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 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爭,爭即失道意。執逆爭法門,自性入生死。”此乃弘揚 一乘者應取之態度。良以一乘妙道,貴由心悟,非口舌所能辯也。起爭之人,所執不一 ,而以空行二見爲普通病態。略舉其要以終篇:
(一)執空見者,不契離相會性之旨。一味遮遣,乃至執“惡取空”爲正性。此等 學人,辄犯“毀謗密宗”之過。
(二)執有見者,不契即相會性之旨;一味取著,乃至執“影像境”爲真相。此等 學人,未免“玩忽禅宗”之失。
是篇爲解答善友之問而作,注重禅密異同。適可而上,不涉廠論。海內有志,若由 此發生興趣,欲具體參究者,可取拙著《佛教真面目》觀之。常途以緣覺乘只究小乘教 義;此乃通諸大乘。六祖之意,以專憑意識解釋教理而不能發明心光,概名中乘也。准 此推之;徒從又字言說討活計者,雖高談《法華》《華嚴》,仍屬緣覺攝!惟遵大乘教 法而實踐之,方稱大乘行者.然未能明心見性,只歸叁乘之列,不足以稱一乘,益必于 靈活心中會得佛性而運用之,庶足當一乘之名耳。
((注二)菩提心與涅槃心之別:一明朗,一寂靜。明心見性,即如實了知自心理致 。《大日經》雲:“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是明心見性工夫,即開發菩提心之道 也。釋尊傳禅于摩诃迦葉,示之曰:涅槃妙心。爲六祖“一無所得”之本。是禅宗以菩 提心爲根據,涅槃心爲究竟,可知矣!馬祖判二徒曰:“藏頭白,海頭黑”;趙州贊投 子曰:“我早候白,伊更候黑”:白喻菩提心;黑喻涅槃也。密宗志求實證佛果,依菩 提心單發一切種智,以達金剛後心;非若禅宗趨重應用。申言之:密宗依般若波羅蜜而 上求,禅宗依般若波羅密而下化。
(注叁)任何佛種,原具衆生心中。埋沒太深;無從開顯。加持者,請佛各以強大 法流,沖動行者心中相當種性而提挈之。自心如能先現圓明,則圓明之上自現一種熾盛 妙性。提挈之法,恒以相當手印施之。以能密起佛身種性,名曰身密。佛種既起于心; 雖淨光無量,而渾然未劃。不加滋潤,難以敷榮。于是以妙觀察力,稱其性理,播爲真 實言音。此真言出自佛口,能密播意當,故有口密之名,無相,惟顯特性。微細開展, 容有未周,性相不二,不妨籍相啓性。是故身口二密外,尚須相密。意密者,佛以清淨 意顯示依正莊嚴:蓋籍妙色表佛德也。行者以身密提挈自心原具佛種;爲加持力之大本 。口意二密,循佛口佛意之活用而順應之;則加持力之增上者也。所謂叁密加持之道, 要領如是。
《禅宗明心見性與密宗即身成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