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起源

  佛學起源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一節 發端

  第二節 業感

  第叁節 實習

  第四節 降魔

  第五節 成道

  第六節 垂教

  

  佛學以精微廣大聞于世。其成立因緣,自漢迄宋累有譯本。事迹互有出入。要節尚稱符契。譯文詳略不一。類涉奧衍,未便初學。爰荟萃精意,表以顯易之詞。智者或有取焉。

  民國叁十一年,釋尊誕日,著者志。

  第一節 發端

  [佛]爲梵語Buddha之譯音。本作[佛陀]。避繁趨簡,每略陀字。論其意義,深奧難詳。

  舉要言之,則爲[既證大覺之人]。[佛學]者,參究大覺真理。依法求其實證之學也。

  [注] 古代梵語,近由西洋學者悉心考究,有專著行世。(英法德文俱有之),其字體別具一格。爲便于印刷,故每以羅馬字表之。右舉佛陀音,即依此例,以下仿此。

  佛學曆古有之。或興或替,系乎時機。二千五百余年前固嘗中斷,僅存名目于[外道]書中。其後印度有悉達太子出,乃重複發明之。故論起源,當自此始。

  [注1] 外道者,不合正理之學說或宗教也。印度當時此輩甚衆,而最占勢力者爲婆羅門派。

  [注2] 悉達二字,亦簡略之稱。在梵語原爲 SarvarthaSadha。具譯之,應作[薩哇他悉達]。乃[一切義利成就]之意。

  太子生于印度迦毗羅國。父王名白淨,母後名摩耶,本釋迦族。生時祥瑞甚多,爰名悉達。距今約二千五百余年也。白淨王愛太子過于任何國寶。所有給養,窮極珍貴。而太子之容貌、德性、智力確實出類拔萃,世未有能及之者。年十二,于世間學問技藝既悉通曉。從此優遊終日,悅目賞心。未嘗親遇傷感事。一日,隨王郊外遊觀,烈日之下,見有驅牛墾田者,赤體嬴瘦,氣喘汗流。牛行若遲,辄受鞭撻,轭加于項,皮損見血。人畜兩憊,饑渴不堪。犁鋒所過,傷蟲隨現。飛鳥疾來,啄而食之。太子不勝其憫雲:衆生苦惱,向聞其語耳。鳥知若是其甚乎。亦有解救之道否。遂避入閻浮樹下,端坐思維。是爲探究佛學之動機。

  其卒能發揮光大者,則在于年後種種感觸促成之也。

  [注] 衆生互相殘殺,以及種種勞苦,吾人自幼見慣,固不覺其事可憫。太子于學識既具之後乃始見之,宜恻隱心之特露也。

  第二節 業感

  白淨王當太子初生時,嘗集善相者觀之。皆雲,是兒福智無比。若紹位柄政,定作轉輪王,統轄四海。若出家學道,定成大覺王,普度衆生。王大喜,然滿望自爲太上轉輪王,決不願兒之學道。及郊外遊歸,察太子有道味,心頗悒悒。乃爲廣造殿宇,巧設園囿。其中點綴裝飾,極人間之美。衣服之麗,飲食之精,僮仆之衆,奉侍之周,自不待論。年十七,即爲納妃。正妃耶輸陀羅、第二妃摩奴陀羅、第叁妃瞿多尼,分居叁宮。各領彩女無數,日歌夕舞,爭妍取憐。務令太子目迷于色,耳惑于聲,無暇思維衆生苦惱事。一日諸彩女忽歌雲:城外園林景致宜人,遊之耳目一新,太子聞歌即動遊興。初出東門,見一人手扶竹杖,匍匐而行。細察之:

  背曲頭低、皮皺膚黑、牙齒多缺、須發皆白、肉消露骨、息喘有聲、手足頻抖、痰涕交作。

  太子既訝其醜,更憫其困。問從者雲:此何人,衰朽若是。從者答雲:此老人也,隨處有之。殿下貴處宮中,未嘗見耳。太子雲:老境因何而致。答雲:凡人之生,由嬰而童,而壯而老,此必然之勢,無可避免。太子瞿然雲:不久吾亦將若是困苦顛連也,或有脫免之方乎,吾且歸而思之。不久遂返駕。

  王聞此事,恐太子之真學道也,更增妓樂以娛之。未幾,複出遊觀。過南門,途遇一人,其狀如下:

  骨瘦如柴、腹腫似鍋、面色痿黃、喘氣微弱、身頻戰栗、口勉哀呼、困莫能起、悲不自勝。

  太子睹狀大驚,詢從者以故。從者雲:此病苦也,飲食不能慎、嗜欲不能製、起居無時、調攝無方,此皆致病之道也。加以風雨交侵、饑寒相逼,以及種種意外之患,人之病態益多。多病之來,雖貴爲天子,富有四海,亦不能倩人疱代,此勢之無可如何者也。太子雲:噫,設吾不幸而遭此,其何以堪。即驅車還宮,深思免病之道。

  疊次罷遊,王益憂太子之抱悲觀,非徒增妓樂所能娛也。則擇婆羅門之聰秀子弟,名憂陀夷者,隨伴其側。是人饒有辯才,事事圖寬太子意。且教諸妓以誘惑之法,使纏縛之。

  既而太子複外遊。出其西門,露于目前者,則有一生平未見之事:一人挺臥床上,著以彩衣,堆以香花,四人擡之而行。大衆圍繞相送,有散發者,有捶胸者,皆哭泣悲哀,淚下如雨。太子傷其狀,而莫明其由。問從者雲:臥者何人,送衆酸楚乃爾。答雲:所謂死屍是也。人壽既盡,神識他去。遺骸雖存,一無所知。平時相處之眷屬,任爾如何恩愛,到此不能不割舍。一生所積之財産,任爾如何珍惜,到此不能不放棄。此相送者所以悲也。太子雲:凡人必死乎,抑有不死者乎。答雲:無不死者。太子喟然有間雲:吾顫怖矣,不如歸。意以光陰迅速,不久且死,而漫遊取樂與魚遊鍋中無異也。

  既歸,反複思維。以爲衆生之有老病死緣于有生,從何來,此事大須研究。若得徹底明了,諸苦自有避免之法。終日端坐,視一切娛樂蔑如也。

  諸妃感太子益懷憂戚,密白其事于王。王大懼,遣使絡繹誘勸。複念東西南門行人複雜,每令太子失意。計誠北地較幽靜,特重治園林倍使華麗,以備太子之遊。且敕兵衛預淨馳道。人之或老、或病、或死,暨一切能敗遊興者,皆禁逼近。厥後太子策馬出,抵園而息,仍于樹下端坐思維。忽見一人,身披法服,手持法器,右錫杖而左缽盂,安詳而來。太子問:來者何人。答雲:我比丘也。問:何謂比丘。答雲:求解脫生老病死者。問:其法若何。答雲:固須參究,更要實習,在家諸多纏縛,恐難見效耳。因爲廣說出家利益,太子欣然贊歎,頂禮者叁。極索馬還宮。宮女竊見愉悅之容,方自慶幸,不知太子既決出家實習之志也。

  [注]太子既精通群籍,平日豈不知世間有生老病死之事。此有二義:一者,紙上談兵,刺激未深,須有待于目擊。二者,平等心地,感懷之起,須諸緣具定。前義淺,後義深。

  

  第叁節 實習

  出家爲長離家室,避居山林之總名。有消極積極之分。消極者,深惡人事紛擾,惟求自身安適也,是爲厭世派。積極者,借環境之清淨,圖實習之專一,學成則轉化群衆也,是爲救世派。悉達太子以十九歲二月初七中夜,潛離繁華熱鬧之王宮,與木石居,與鹿豕遊,純出于救世大志,本最可喜之事也。然別離之苦,人情難堪。宮中當時淒恻情況,據經典所載,幾令人不忍卒讀,本篇未暇敘述及此,所當論者,則以後名稱問題也。

  太子二字,爲封建製度下一種階級之名。既告出家,此名應同時消滅。成道後,世固尊之曰佛。然未成道之前,既不合適謂之佛,又不合仍稱太子,則名之曰菩薩焉。菩薩二字,梵語爲

  Bodhisattva,具譯之應作[菩提薩垛]。菩提之義爲大覺,薩垛之義爲衆生,合之則爲願成大覺之衆生也。

  [注] 凡真正發心勇猛精進願成大覺者,皆可謂之菩薩。世俗對一切神像有統稱菩薩者,此誤解兼誤用也,不可不辯。

  婆羅門外道,當時多有出家實習者。其用功勤苦稍見神異者,世往往以仙人目之。菩薩既入深山,行抵跋伽仙人之所。跋伽欽其儀容,率衆迎入林中,殷殷招待。菩薩小住,觀察彼等行法。其衣或以草、或以樹皮、或以樹葉。其食或以花、或以果、或以草水,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或叁日一食。其臥或不厭塵土、或不避荊棘。其所禮拜,或事水火、或事日月。乃問跋伽雲:汝等如此苦行,究何所求。跋伽答雲:求生天上。菩薩雲:天上雖比人間爲樂,然福盡則窮,終淪苦境。且生天殊非徒事捱苦所能得。如其能之,則窮人之苦于衣食住者,來生將一律升天矣。有是理耶。因念彼等盲修瞎練甚可憐惘,遂告別,衆送雲:仁者志願廣大,非此間所能留,由此北行,有大仙名阿羅邏,其道甚高,可訪問之。

  [注] 世間有六道:一曰天,二曰人,叁曰阿修羅,四曰鬼,五曰畜生,六曰地獄。佛未興以前,世人頗能知之,因間有流露之處也。近人趨重科學,電氣日益發達。將來播音傳影等法更有進步,或能與諸天鬼神通訊。爾時六道之說,始成人所共知之常識耳。

  菩薩如言而往,阿羅邏亦率衆歡迎,慰勞已,深贊菩薩以儲君資格毅然出家,極爲難能可貴。並問色聲香味觸五欲甚足迷人,少年尤甚,仁者何所惡而逃之。又割舍眷屬,事最酸辛,仁者何忍出此。菩薩略雲:人自趨慕五欲,乃覺其爲樂而被迷。吾心只求解脫衆生,五欲之來確若幻夢,不見可樂亦不見可惡。人生不免于死,眷屬終須相舍,酸辛必有一度,不如早日出家。

  既而論及解脫生老病死之法,阿羅邏雲:衆生本體,常住不變。以未能固守,趨于流動,乃有生滅無常之身。受生老病死之苦,輪轉不息。欲避此苦,自應製止流動,以回複常住本體。其法先離煩擾之地,隱居山林。修持戒行,諸惡莫作。謙下忍辱,修習禅定。定力既成,五欲不能誘惑,是名初禅。然尚有尋求伺察之心,仍與外間言說相通。漸入漸深,尋伺不行,是名第二禅。然尚有歡喜之心,不無浮動之迹。則更收斂之,歸于恬靜,是名第叁禅。然尚有悅樂之心,不無享受之念。則又遣散之,歸于清靜,是名第四禅。能獲此清靜之念,則生于最高之處。大千世界一一明見,心常自在,不隨諸世界變遷。或以爲既回複本體真相矣。

  以余實驗,仍未爲得。因形色尚存,未免有所蔽也。應進修空觀, 使大千色相皆等于虛空 ,是名[空處]定。然虛空之見,仍能爲蔽。究其實,覺此無邊虛空相狀者識耳。專注于識則空相自亡,是名[識處]定。然心中遍滿識量顯非純寂。再掃除此識,則名[無所有處]定。功…

《佛學起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