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源流(在廣東佛教會講)
馮達庵演講 伍普聰筆錄
第一講(叁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佛學精微廣大,爲一切學術冠。世人少加研究者,義理太奧綱領難尋耳。
欲佛學昌明于世,不可不循科學方式而條理之。今自佛教源流說起。
佛者何?大覺之人也。何謂大覺?非入金剛心不能徹。爲應機故,亦可與衆生對比說明其定義,給學者得一基本概念。其義如左:
佛與衆生皆覺性總體中分位作用之表現。經驗未充,事事須注意認識,不免流于住著,運用遲滯,不能自在,是名衆生。經驗具足,事事不待注意,心辄了了,無所住著,運用神速,是名爲佛。
佛之定義既明,可知一切衆生將來皆可成佛,不過須曆無央數劫方能經驗具足。然既成佛者洞悉入佛大道不外“無住生心”,因設教法令利根衆生修習之,即生得契佛之初步境界,不待曆劫經驗而後明,是名一乘教。而鈍根衆生執著積習太深,難悟無住生心之旨,則須教令先除積垢,務期執著日輕,輕到不礙開悟時,乃更接以一乘之道,此種權宜教法,是名叁乘教。叁乘一乘,雖權實不同,要皆佛之遺教。故統稱佛教。
叁乘者,對鈍根叁派而分別施設也。以小乘示厭世派。以中乘示思想派。以大乘示救世派。一乘者,直接成佛之究竟大乘也。其中仍分淺深二級。
佛既運用自在,故自性恒能遍舒十方無所妨礙。更以慈悲大願普入一切衆生心,總期皆速成佛。(此如播音臺激揚聲浪。)衆生有機感能力者,辄見佛現其前(比如裝設收音機者得開播音。)若僅一人感得,則倏現倏隱,以維持之力有限也。若多人共感,則交相維持,曆時較久,乃至與人同壽。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世尊之現身于印度,是其例也。
釋尊生年紛紛其說。通常以爲距今二千九百七十叁年。此僅根據周昭王時太史之占蔔,非確證也。近人 定統治全印之阿育王,即位于公曆紀元前二百七十年。據善見律,王之出生在佛滅後二百一十八年。假定王即位之年爲二十歲。則釋尊涅 之日,約當紀元前五百零八年。佛之壽數七十九,加入計算,可知佛之生年約在紀元前五百八十七年。現年丙戌乃紀元一千九百四十六年。兩數和合爲二千五百叁十叁年,雖非確數,大致無差矣。(或說二千五百一十年。)
現代佛教,乃當日釋尊曆次口說,經後人追記者。論其常住無礙之身,本乃毗盧遮那如來之分身,毗盧遮那者遍照之義也,恒爲菩薩說一乘教。而此應機示迹之身,則名釋迦牟尼如來,循俗之名也。以一乘未遽契機,且說叁乘教引人入門。此猶大學之附設中小學或預科也。其中又以小乘爲先。俯順當地婆羅門教故。
婆羅門教爲當日風靡全印之教。派別甚多,而皆尊重梵行。梵者,清淨也。得此境界,現生可避免人世種種煩惱,來世更有生天之望。惟修此行,非持獨身主義,煩惱無由避免。而一切俗務若不完全舍棄,亦未易成功。于是出家尚焉。然不知拔除我執,修習任何艱苦,終不得真實清淨。雖遮遣煩惱暫令不行,只如大石壓草,石去草生,無法芟除其根也。
按婆羅門教法,五十歲以前仍未舍棄世事,五十歲以後乃入山專修。見俱舍論光記。
釋尊知婆羅門教弱點所在,而以其能專心苦修,大有可度之機,故不惜以太子資格俯同出家模樣以便接引。及在菩提樹下示迹成佛(其實已演過八千次。)之後。得衆信仰,乃遍示真實解脫之方,以無常無我涅 叁法印爲主。如法修行者皆證阿羅漢果,瑞應昭彰。是故外道紛紛屈伏,俗人紛紛皈依;佛教價值,遂爲世間最尊貴者。
婆羅門教雖多屬厭世派,只堪示以小乘,然未嘗無救世思想之人。故複隨機示以大乘或中乘。然皆以斷煩惱爲先務,只從腦部磨練,未及心部工夫,總屬權宜施設。經相當時日始有究竟大乘可說也。
叁乘教行者,或已證阿羅漢果,或已證辟支佛果,或已證無生法忍,皆應令其轉入一乘。如能頓與般若波羅密多融會,顯出全體大用者,則爲之援記焉。妙法蓮華經正發揮此旨也。會上凡夫,雖未得上項叁種修證之一,而能一念與此旨相應者,亦得授記,但成佛之期尚遙遠耳。
法華會上得授記者,雖皆提起一乘種性,尚未得隨時體用齊彰。其後佛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摩诃迦葉獨契深旨而破顔微笑,(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當時蓋能照見大用流行之妙,遂受佛之咐囑,爲禅宗初祖。
一乘大教宗旨已傳,佛之本懷已遂,可以入滅。故不久即般涅 ,而融歸毗盧遮那如來常住身中。
第二講(叁十六年一月五日)
佛學內容雖含有宗教意義,而與普通宗教家立場不同。雖含有哲學意義,亦與普通哲學家立場有別。宗教家以宗教二字作渾略名詞。大凡立有一種信仰依以止惡修善者皆屬之。在佛學只作小學觀,列入人天乘。哲學家以意識經驗推究人生宇宙真理。而不求如何實證之道,在佛學只作中學觀,列入叁乘教中之論藏。
宗教兩字,在佛學原來分門對立。何謂之教,將究研所得種種正理加以實習也。何謂之宗,能與真理契合,得微妙受用也。以喻明之,教如裝設電燈,宗如駁通電流。有教無宗,如徒裝電燈不得照明效用。有宗無教,如電流雖通,光力無從表現。
以真理言之,宗也者,與十方如來法流相接,通過已心而運用于全身,進向一切衆生灌輸焉。已開法眼者,能默契其妙,已開慧眼者,能照見其光。尋常人不能感覺者,無相當設備也。譬如世界播音。家中若無收音機裝置無從與聞耳。
通宗之人,本慈悲大願運行強大法流。習叁乘教者,聲聞得之,乃能實證阿羅漢果。否則假名阿羅漢而已。(見法華經)菩薩得之,所修五波羅蜜乃稱真實。否則相似波羅蜜而已。(見大般若經)乃至習人天乘者,得此法流,能立侪菩薩之列。否則世間慈善家或倫理家而已。于是有一重要定義。
佛教之行,必有一法流樞紐住世。乃有實際。
佛在世時,以佛爲法流樞紐,自不待言。佛已入滅,若不預托大善知識擔任此等樞紐,則法流不通,學者只得皮相,無證果可言。釋迦如來將般涅,在靈山會上對百萬人天宣布繼承樞紐之人爲摩诃迦葉,給大衆知所皈向也。
于此有一問題焉。法華會上蒙授記之大阿羅漢頗多。且以智能第一之舍利子居首,今傳法統乃以迦葉當選。何故?則以其頭陀第一,堪作當時機類領導故。
于此又有一問題焉。叁乘教法已須如此刻苦避世而後成功。一乘教在家菩薩,何以亦能成就,且更迅速。則以工具不同,一憑腦部用功,一憑心部致力故。
迦葉尊者既傳一乘法印,稱爲正法眼藏,理宜廣播法流,以繼如來大願。惟密受佛旨,須藉小乘作預科,不可不加以調整;因小乘教法口口相傳,難免訛誤,或竟違背釋尊本意故。尊者于是發起在摩竭陀國王舍城外七葉窟中,結集佛之遺教,以資信守。與結集者,阿羅漢千人。(智度論說)經律論叁藏皆審訂精確,是爲第一次結集。後世名此爲原始佛教。
結集之法,由會衆選一人登高座述佛所說,會衆若無異議,則作定論。經藏結集,阿難主之。律藏結集,優波離主之。論部結集,其說不一,或雲迦葉,或雲阿難,或雲富樓那,而六波羅蜜經則雲迦多衍那(舊釋迦旃延)最爲允當。因其議論第一也。
窟內結集者皆上座大德,故稱上座部結集。其不及參予之列者,凡聖數百千人,各各糾合同志,在窟外互舉所聞,別行結集;叁藏之外,加雜集藏及禁咒藏,共爲五藏。此不只一個團體所爲也。統名大衆部結集。(見西域記九)
右名第一次結集。百年後有七百賢聖在毗舍離城行第二次結集,在修改戒律也。二百余年後,(佛滅後二百叁十五年,即阿育王治世十七年)又有一千智者在華氏城行第叁次結集,在淘汰邪儈也。(外道混入佛教謀生。擾亂正法。)四百年複後有五百比丘行第四次結集,在統一經教異詞也,是由 尊者召集,而以世友菩薩爲上首。時已漸行大乘矣。
大乘中方等法門,原屬叁乘教,佛所常說。此外亦隨緣開示般若法門,爲一乘教之導線.化緣將盡,乃直揭一乘本旨之時。佛入滅後,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偕阿難入鐵圍山結集大乘叁藏謂之菩薩藏(見智度論)
第一次大衆部結集之雜集藏,只攝方等教法。般若以上非所及也。得此結集,大乘顯教乃稱完備。
學者深契體用齊彰之妙,可謂的的見性,得一乘顯教真旨矣。然尚限于自力,未窺諸葛亮佛大用之秘奧也。探究此中密義者名一乘密教。此本毗盧遮那如來直說,亦有藉釋尊金口親宣者。結集此等大教,則由金剛手菩薩主持。(見六波羅密經)或謂金剛手偕阿難共成之,而未詳其處所。
第一次大衆部結集之禁咒藏,乃補助叁乘教之雜密。今所集者,則一乘究竟法門,不同類也。
釋尊在世時,雖叁乘一乘都有宣說。然一乘根機極少;間有領會者,亦非他人所能知。叁乘中複以小乘根機特衆。大乘教法,尚非常人所樂聞。故佛遺教,不得不以小乘爲正宗。大乘叁藏只許少數師資私相傳承,未嘗見重于世。以故摩诃迦葉結集叁藏,獨詳小乘。而一乘法印,除咐囑繼承人外,未嘗多傳也。繼其後者,自阿難以下以阿羅漢資格接受衣缽,先後凡五百年,是名正法時期。
正法時期,比丘勤習經教,嚴守戒律,終得證果;戒律一弛,證果無從。五百年後,則名像法;雖有教有行。少證果者。
第一次結集後,小乘既分上座大衆兩部,百年後,宗旨更不一致;上座主保守,大衆主進取。其後進取理論日益發達,見地互異,大衆部又分多派。(連本部共九派)上座部受其影響,知一味保守,恐難立足;于是亦向教理探討,以期適應時代;後亦自分多派。(連本部共十一派)此佛滅後叁百年內之事也。因教理日進之故,小乘立義漸與大乘相合。而由大衆部挺身而出,竟樹大乘法幢者,則大天比丘也。得阿育王護法,大乘漸著于世;然遠不及小乘之盛。
上座部重行,大衆部重解;日久途徑漸分,乃必然之勢。然解多行少,未易證果,已爲正法衰落之…
《佛教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