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源流(在广东佛教会讲)
冯达庵演讲 伍普聪笔录
第一讲(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佛学精微广大,为一切学术冠。世人少加研究者,义理太奥纲领难寻耳。
欲佛学昌明于世,不可不循科学方式而条理之。今自佛教源流说起。
佛者何?大觉之人也。何谓大觉?非入金刚心不能彻。为应机故,亦可与众生对比说明其定义,给学者得一基本概念。其义如左:
佛与众生皆觉性总体中分位作用之表现。经验未充,事事须注意认识,不免流于住着,运用迟滞,不能自在,是名众生。经验具足,事事不待注意,心辄了了,无所住着,运用神速,是名为佛。
佛之定义既明,可知一切众生将来皆可成佛,不过须历无央数劫方能经验具足。然既成佛者洞悉入佛大道不外“无住生心”,因设教法令利根众生修习之,即生得契佛之初步境界,不待历劫经验而后明,是名一乘教。而钝根众生执着积习太深,难悟无住生心之旨,则须教令先除积垢,务期执着日轻,轻到不碍开悟时,乃更接以一乘之道,此种权宜教法,是名三乘教。三乘一乘,虽权实不同,要皆佛之遗教。故统称佛教。
三乘者,对钝根三派而分别施设也。以小乘示厌世派。以中乘示思想派。以大乘示救世派。一乘者,直接成佛之究竟大乘也。其中仍分浅深二级。
佛既运用自在,故自性恒能遍舒十方无所妨碍。更以慈悲大愿普入一切众生心,总期皆速成佛。(此如播音台激扬声浪。)众生有机感能力者,辄见佛现其前(比如装设收音机者得开播音。)若仅一人感得,则倏现倏隐,以维持之力有限也。若多人共感,则交相维持,历时较久,乃至与人同寿。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世尊之现身于印度,是其例也。
释尊生年纷纷其说。通常以为距今二千九百七十三年。此仅根据周昭王时太史之占卜,非确证也。近人 定统治全印之阿育王,即位于公历纪元前二百七十年。据善见律,王之出生在佛灭后二百一十八年。假定王即位之年为二十岁。则释尊涅 之日,约当纪元前五百零八年。佛之寿数七十九,加入计算,可知佛之生年约在纪元前五百八十七年。现年丙戌乃纪元一千九百四十六年。两数和合为二千五百三十三年,虽非确数,大致无差矣。(或说二千五百一十年。)
现代佛教,乃当日释尊历次口说,经后人追记者。论其常住无碍之身,本乃毗卢遮那如来之分身,毗卢遮那者遍照之义也,恒为菩萨说一乘教。而此应机示迹之身,则名释迦牟尼如来,循俗之名也。以一乘未遽契机,且说三乘教引人入门。此犹大学之附设中小学或预科也。其中又以小乘为先。俯顺当地婆罗门教故。
婆罗门教为当日风靡全印之教。派别甚多,而皆尊重梵行。梵者,清净也。得此境界,现生可避免人世种种烦恼,来世更有生天之望。惟修此行,非持独身主义,烦恼无由避免。而一切俗务若不完全舍弃,亦未易成功。于是出家尚焉。然不知拔除我执,修习任何艰苦,终不得真实清净。虽遮遣烦恼暂令不行,只如大石压草,石去草生,无法芟除其根也。
按婆罗门教法,五十岁以前仍未舍弃世事,五十岁以后乃入山专修。见俱舍论光记。
释尊知婆罗门教弱点所在,而以其能专心苦修,大有可度之机,故不惜以太子资格俯同出家模样以便接引。及在菩提树下示迹成佛(其实已演过八千次。)之后。得众信仰,乃遍示真实解脱之方,以无常无我涅 三法印为主。如法修行者皆证阿罗汉果,瑞应昭彰。是故外道纷纷屈伏,俗人纷纷皈依;佛教价值,遂为世间最尊贵者。
婆罗门教虽多属厌世派,只堪示以小乘,然未尝无救世思想之人。故复随机示以大乘或中乘。然皆以断烦恼为先务,只从脑部磨练,未及心部工夫,总属权宜施设。经相当时日始有究竟大乘可说也。
三乘教行者,或已证阿罗汉果,或已证辟支佛果,或已证无生法忍,皆应令其转入一乘。如能顿与般若波罗密多融会,显出全体大用者,则为之援记焉。妙法莲华经正发挥此旨也。会上凡夫,虽未得上项三种修证之一,而能一念与此旨相应者,亦得授记,但成佛之期尚遥远耳。
法华会上得授记者,虽皆提起一乘种性,尚未得随时体用齐彰。其后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摩诃迦叶独契深旨而破颜微笑,(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当时盖能照见大用流行之妙,遂受佛之咐嘱,为禅宗初祖。
一乘大教宗旨已传,佛之本怀已遂,可以入灭。故不久即般涅 ,而融归毗卢遮那如来常住身中。
第二讲(三十六年一月五日)
佛学内容虽含有宗教意义,而与普通宗教家立场不同。虽含有哲学意义,亦与普通哲学家立场有别。宗教家以宗教二字作浑略名词。大凡立有一种信仰依以止恶修善者皆属之。在佛学只作小学观,列入人天乘。哲学家以意识经验推究人生宇宙真理。而不求如何实证之道,在佛学只作中学观,列入三乘教中之论藏。
宗教两字,在佛学原来分门对立。何谓之教,将究研所得种种正理加以实习也。何谓之宗,能与真理契合,得微妙受用也。以喻明之,教如装设电灯,宗如驳通电流。有教无宗,如徒装电灯不得照明效用。有宗无教,如电流虽通,光力无从表现。
以真理言之,宗也者,与十方如来法流相接,通过已心而运用于全身,进向一切众生灌输焉。已开法眼者,能默契其妙,已开慧眼者,能照见其光。寻常人不能感觉者,无相当设备也。譬如世界播音。家中若无收音机装置无从与闻耳。
通宗之人,本慈悲大愿运行强大法流。习三乘教者,声闻得之,乃能实证阿罗汉果。否则假名阿罗汉而已。(见法华经)菩萨得之,所修五波罗蜜乃称真实。否则相似波罗蜜而已。(见大般若经)乃至习人天乘者,得此法流,能立侪菩萨之列。否则世间慈善家或伦理家而已。于是有一重要定义。
佛教之行,必有一法流枢纽住世。乃有实际。
佛在世时,以佛为法流枢纽,自不待言。佛已入灭,若不预托大善知识担任此等枢纽,则法流不通,学者只得皮相,无证果可言。释迦如来将般涅,在灵山会上对百万人天宣布继承枢纽之人为摩诃迦叶,给大众知所皈向也。
于此有一问题焉。法华会上蒙授记之大阿罗汉颇多。且以智能第一之舍利子居首,今传法统乃以迦叶当选。何故?则以其头陀第一,堪作当时机类领导故。
于此又有一问题焉。三乘教法已须如此刻苦避世而后成功。一乘教在家菩萨,何以亦能成就,且更迅速。则以工具不同,一凭脑部用功,一凭心部致力故。
迦叶尊者既传一乘法印,称为正法眼藏,理宜广播法流,以继如来大愿。惟密受佛旨,须藉小乘作预科,不可不加以调整;因小乘教法口口相传,难免讹误,或竟违背释尊本意故。尊者于是发起在摩竭陀国王舍城外七叶窟中,结集佛之遗教,以资信守。与结集者,阿罗汉千人。(智度论说)经律论三藏皆审订精确,是为第一次结集。后世名此为原始佛教。
结集之法,由会众选一人登高座述佛所说,会众若无异议,则作定论。经藏结集,阿难主之。律藏结集,优波离主之。论部结集,其说不一,或云迦叶,或云阿难,或云富楼那,而六波罗蜜经则云迦多衍那(旧释迦旃延)最为允当。因其议论第一也。
窟内结集者皆上座大德,故称上座部结集。其不及参予之列者,凡圣数百千人,各各纠合同志,在窟外互举所闻,别行结集;三藏之外,加杂集藏及禁咒藏,共为五藏。此不只一个团体所为也。统名大众部结集。(见西域记九)
右名第一次结集。百年后有七百贤圣在毗舍离城行第二次结集,在修改戒律也。二百余年后,(佛灭后二百三十五年,即阿育王治世十七年)又有一千智者在华氏城行第三次结集,在淘汰邪侩也。(外道混入佛教谋生。扰乱正法。)四百年复后有五百比丘行第四次结集,在统一经教异词也,是由 尊者召集,而以世友菩萨为上首。时已渐行大乘矣。
大乘中方等法门,原属三乘教,佛所常说。此外亦随缘开示般若法门,为一乘教之导线.化缘将尽,乃直揭一乘本旨之时。佛入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偕阿难入铁围山结集大乘三藏谓之菩萨藏(见智度论)
第一次大众部结集之杂集藏,只摄方等教法。般若以上非所及也。得此结集,大乘显教乃称完备。
学者深契体用齐彰之妙,可谓的的见性,得一乘显教真旨矣。然尚限于自力,未窥诸葛亮佛大用之秘奥也。探究此中密义者名一乘密教。此本毗卢遮那如来直说,亦有藉释尊金口亲宣者。结集此等大教,则由金刚手菩萨主持。(见六波罗密经)或谓金刚手偕阿难共成之,而未详其处所。
第一次大众部结集之禁咒藏,乃补助三乘教之杂密。今所集者,则一乘究竟法门,不同类也。
释尊在世时,虽三乘一乘都有宣说。然一乘根机极少;间有领会者,亦非他人所能知。三乘中复以小乘根机特众。大乘教法,尚非常人所乐闻。故佛遗教,不得不以小乘为正宗。大乘三藏只许少数师资私相传承,未尝见重于世。以故摩诃迦叶结集三藏,独详小乘。而一乘法印,除咐嘱继承人外,未尝多传也。继其后者,自阿难以下以阿罗汉资格接受衣钵,先后凡五百年,是名正法时期。
正法时期,比丘勤习经教,严守戒律,终得证果;戒律一弛,证果无从。五百年后,则名像法;虽有教有行。少证果者。
第一次结集后,小乘既分上座大众两部,百年后,宗旨更不一致;上座主保守,大众主进取。其后进取理论日益发达,见地互异,大众部又分多派。(连本部共九派)上座部受其影响,知一味保守,恐难立足;于是亦向教理探讨,以期适应时代;后亦自分多派。(连本部共十一派)此佛灭后三百年内之事也。因教理日进之故,小乘立义渐与大乘相合。而由大众部挺身而出,竟树大乘法幢者,则大天比丘也。得阿育王护法,大乘渐着于世;然远不及小乘之盛。
上座部重行,大众部重解;日久途径渐分,乃必然之势。然解多行少,未易证果,已为正法衰落之…
《佛教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