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上座追部随于后,证果益稀矣。教理与大乘渐合者,能体法入空,知尘相如幻,不妨入世历练,非若原始小乘,必须避世修习也。
佛灭后五百年,大乘教法日盛,虽仍不及小乘之众,已影响小乘转入像法时期。继承一乘法印者不须由阿罗汉 心,得于大乘法门中一超直入。马呜菩萨以下诸祖大都如是。
第三讲(三十六年一月十二日)
正法五百年,小乘教隆盛时期也,大乘渐露头角耳。转入像法,小乘寝衰,大乘乃依次发达。马呜龙树无着三大学系相继出兴于印度,亘千年而后式微。殆与像法相终始矣。开首当谈文殊菩萨。以是释尊咐嘱住持大乘之人也。
佛学乃特殊科学,不能以哲学眼光律之。若必须哲学家意识所及处方敢信为真理,则佛学只是哲学耳,有何特殊价值可言。惟能于哲学范围外另辟大路,故无穷妙理无穷妙相源源出现。知此乃可与论大乘菩萨之妙迹。
菩萨能受用一乘宗旨者,即是法身大士。行位极高者,应化世间与佛无异,或现权贵身,或现学者身,或现比丘身,乃至种种随类之身,无非对机弘法;留寿久暂,绝对自在,不得以常人寿量限制之也。
此等大权菩萨,多由释尊弟子迦叶、阿难等交互示现(见大悲经),亦有他方佛随缘应迹者(见金刚正智经等)。
大乘之学,在佛灭后二百余年方萌芽。盖自大天比丘始。第四次结集时,始渐滋长,距佛灭已四百余年矣。尔时世友菩萨得为众阿罗汉之领袖,即小乘能尊大乘之见端也。此学原由文殊师利菩萨负责住持,前此无人堪继大乘法统,不得不留寿以俟。至是已有担任之人。文殊遂亦入灭矣。
文殊早已成佛,其受用身名普见如来。国土名如愿圆满积集离尘清净世界,庄严殊胜,过于极乐世界。(见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其应化身或各龙种上如来(见首楞严三昧经下),或名大身如来(见菩萨璎珞经),或名摩尼宝积如来(见央崛摩罗经)。释尊住世时则又示迹菩萨,助弘大乘;肉身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 德婆罗门家,出家学道。佛灭后四百五十岁,乃于本生处入灭(见文殊师利般涅 经)。我国五台山则其法身道场,随机应迹。
文殊入灭时,马呜菩萨现身于中印度矣。是否得见文殊,亲承大乘法统,不得而详。而了义大乘,确从此昭著于世。其教义详大乘起信论。摄引凡外权小诸机胥入实教也。
第四次结集之大毗婆沙论,据说请马呜菩萨执笔缀文,十二年方成(见婆薮 豆法师傅)。此时尚未出家,文殊当仍在世。付法传谓其得法于富那奢,为禅宗十二祖,从离识悟入,则传承一乘法印之次第也。至其大弘起信论,当在小乘像法初期,亦以离识为纲宗。
众生所感见之世界,何所从来,此哲学家所亟欲解决者也。此世界原是幻影,殊非实有。构成此幻影者,意识也。哲学家之讨论工具,亦意识也。能论所论俱属意识,而求上探世界本源,无异跌坐椅上,而欲自举其椅,无有是处。欲椅之举,必下坐而为之。欲世界问题之解决,必离意识而会之。果有解决决心乎,不可不求诸佛学。
小乘教法分有、空两部。有部自上座部出。空部自大众部出。偏有偏空、皆不能解决世界之由来,故须求诸大乘。大乘教法,分了义不了义两级。不了义未脱小乘有空两部见地,故亦不能解决世界之由来。能之者,了义大乘也。一方研究实相论,一方研究缘起论,皆能深应真理。故对世界之本体与现象,了若指掌。
马呜菩萨之谈了义大乘、直从众生心中指示之,略如左表:
/(1)如实空 (遣妄)
(一) 体大
\(2)如实不空 (显真)
/智净相
/(1)明
| \不思议业相
(二)相大|
| /三细相
\(2)无明
\六粗相
/(1)净用—出世法
(二) 用大
\(2)染用—世间法
梵语摩诃,译名曰大,其含二义:(一)广大义,(二)殊胜义。体、相、用均以大称;二义皆备故。今准起信论原意而演说之。
(一)体者,现象之本。譬如制饼,款式万千,总以粉为体质。众生心差别无量,亦必有体质为所依也。此体之特性如何。则如实中具空,不空二义。如也者,无量种性融成一片也。实也者,实有质素,非幻影比也。如混和众米之粉,不辨何点属于何谷,而却实有其物。然不能尽同。以心体虽有质素,而眼不可见,耳不可闻,鼻不可嗅,舌不可尝,身不可触,直与虚空相若;故曰如实空。虽能发生无边现象,只如镜花水月,绝无其物。然与虚空又不尽同,盖心体虽不可感触,以具无量种性,各能随缘表现假相,因缘成熟者,能将性种扩为气息,与同类众生心众息相和,凝成假像,不能视同毫无作用之顽空;故又曰如实不空。重申其旨如下。
(1) 如实空者,真实如如本体,虽能外现假像,而实一法不立。
(2) 如实不空者,真实如如本体,虽一法不立,而有发生假像之真实性。
前义遣妄,后义显真。真实如如之义,简称真如。
(二)体本无相。只许觉性默契其略。若欲详其状态。须注念认识。逐步加以符号、藉资辨别,于是假相出焉。知此相者,有明无明二类。前者觉性未迷,不妨借识为用。后者觉性已迷,全受假识支配。明中所见之相,又有形无形之分。无形者,法身妙境也。有形者,色身妙境也。无明中所见之相,复有粗细之别。细者,虽有所见,或萌动于心,或开发于根,或和合为浮尘本,要只一片现量,无形式颜色可观。有可观者,则意识展成之,而幻作空间时间假相。于是虚妄世界出现。此属六粗相中这初二相也。后四相则分别意识推演所致矣。
(三)心体若无灵活作用,始终凝然不动,无从开出现象也。相之层出不穷,正以用大为依。然起此用者,原属觉性本能,与真如本体相函。真如受其影响,从而应以相当种性,宛若真如自有活用焉。明其理者,自觉性性开显,不被识缚,能于清净中流露妙法,或有形,或无形,是为净用引起之出世法。不明者,或只见六粗相,或兼见三细相。幻成垢染世界而因果轨则,却倏然不紊。是为染用引起之世间法。
众生心体,既依用大逐次演进,而幻成空间时间因果具备之世界。是世界问题,能由起信论解决之。然世界之幻成,溯源于众生同类根性互融。起信论尚行而未发。至此众生又从何来,其理趣更深,则只曰众生无始而已。其详须俟一乘极谈也(论云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即众生根性互融之略语)。
起信论最精要处。乃在众生心中建立二义。(一)无明熏真如,致众生造罪。(二)真如熏无明,致众生悟道。前义为三乘教所公认,施设遮情法门。后义为一乘教所独知,施设表德法门。遮情以对治过失为主,律宗尚焉。表德以开显本性为主,性宗尚焉。
众生烦恼以千万计,一一对治,事甚艰苦。若能加强真如本性,烦恼自然降伏,不待枝枝节节而磨之。加强本性之道,虽不离自力为因,然甚薄弱,难以收效。三乘教家或不信仰,端系于此。故必得他力为缘,隐相加护,成功乃速。论云“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慈悲愿护。”凯切言之矣。(所谓愿护,或译护念,或译加护,或译加被,或译加持。)
起信论以少文摄多义,性宗要藉也;是空宗根本,亦相宗椎轮,是禅宗依据,亦密宗权兴。厥后龙树无着两学系,乃即其道而扩充之也。相传马呜大士为大光明佛应迹,信已。
金刚正智经云:马名菩萨过去为大光明如来。大庄严三昧经则名日月星明佛(见三宝感应录)。
第四讲(三十六年二月二日)
马呜菩萨既提倡性宗,从此实教大乘宜普传五印矣。然事实上却不如是,因阳春白雪,知音甚稀;下里巴人,和者乃众。当时钝劣根机,固仍乐着小乘;而大乘学人识执自封,大者浮沉权教之内;(佛说法华时尚有五千人退席。)至外道混乱其间,则尤与日俱进;宜乎大乘起信论不能遍行也。
佛学阶段,亦如俗学,三乘教不过中小学规模。起信论乃大学教法(前者能破烦恼障。后者进破所知障。)心真如门,因非寻常学人所易领会,心生灭门,亦非水准低者所能企及。因生灭门以阿赖耶识为枢纽,苟不洞悉赖耶如何构成,则于生灭真理仍未能心领神会也。
佛灭后六百年,西印度有龙树菩萨(或译龙胜新译龙猛)出,(楞伽经谓当佛灭后八百年乃指将入灭时)聪颖绝伦,初习外道经书,一闻即通,世间技艺无不精谙,后得隐身术,与恶友三人潜入王宫,纵五欲之乐,友皆被杀,已独幸免,始悟欲为苦本,于是出家学道,九十日间,读佛典都尽,而于一乘大教无所见闻,以为佛教未臻圆满,乃拟自创新教以济之。时大龙菩萨惜其知识有限,接入龙宫,令广读大乘诸经,以华严为最。于是深达大乘法理,后更传承一乘法印,为禅宗十四祖(继承迦毗摩罗尊者)。遂于南印专弘大乘。
学佛要先泯去凡情。无义理的神话,固所当辟;契正道的异迹,须勿多疑。如龙宫读经之事,所谓轶出常情之外者也。小乘经有四不可思议事:(一)佛土境界不可思议。(二)众生不可思议。(三)世界不可思议。(四)龙不可思议。(见增一阿含经十八)皆禁弟子计度思维。以不能破所知障,思之无益,徒增戏论也。以今日科学家眼光观之,海底安有所谓龙宫也者,此乃机缘不相及耳。且以五台山言之,中有石洞焉,常人未能入,入亦无所见。而功德成就者,觉其中别有洞天,宫殿相联数百座,庄严殊胜,远出人间之上。此固另一法界。与人间顽石之山两不相妨。又如鬼趣,有与人同居者,互不相知,互不相碍(譬如同床各梦)。龙王境界,若是而已矣。常人断定海底无龙宫,实则其中另有世界,出乎吾人感觉之外也。所谓大龙菩萨,乃现龙王身之大权菩萨,按法华经文殊菩萨尝在龙宫弘扬一乘大教,龙女即生成佛,诸龙得菩萨位者数当不少;龙王乃其中之一也。此等一乘菩萨,宜于大乘真实经教收藏甚富矣。
龙树既为禅宗大祖师…
《佛教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