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上座追部隨于後,證果益稀矣。教理與大乘漸合者,能體法入空,知塵相如幻,不妨入世曆練,非若原始小乘,必須避世修習也。
佛滅後五百年,大乘教法日盛,雖仍不及小乘之衆,已影響小乘轉入像法時期。繼承一乘法印者不須由阿羅漢 心,得于大乘法門中一超直入。馬嗚菩薩以下諸祖大都如是。
第叁講(叁十六年一月十二日)
正法五百年,小乘教隆盛時期也,大乘漸露頭角耳。轉入像法,小乘寢衰,大乘乃依次發達。馬嗚龍樹無著叁大學系相繼出興于印度,亘千年而後式微。殆與像法相終始矣。開首當談文殊菩薩。以是釋尊咐囑住持大乘之人也。
佛學乃特殊科學,不能以哲學眼光律之。若必須哲學家意識所及處方敢信爲真理,則佛學只是哲學耳,有何特殊價值可言。惟能于哲學範圍外另辟大路,故無窮妙理無窮妙相源源出現。知此乃可與論大乘菩薩之妙迹。
菩薩能受用一乘宗旨者,即是法身大士。行位極高者,應化世間與佛無異,或現權貴身,或現學者身,或現比丘身,乃至種種隨類之身,無非對機弘法;留壽久暫,絕對自在,不得以常人壽量限製之也。
此等大權菩薩,多由釋尊弟子迦葉、阿難等交互示現(見大悲經),亦有他方佛隨緣應迹者(見金剛正智經等)。
大乘之學,在佛滅後二百余年方萌芽。蓋自大天比丘始。第四次結集時,始漸滋長,距佛滅已四百余年矣。爾時世友菩薩得爲衆阿羅漢之領袖,即小乘能尊大乘之見端也。此學原由文殊師利菩薩負責住持,前此無人堪繼大乘法統,不得不留壽以俟。至是已有擔任之人。文殊遂亦入滅矣。
文殊早已成佛,其受用身名普見如來。國土名如願圓滿積集離塵清淨世界,莊嚴殊勝,過于極樂世界。(見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德莊嚴經)其應化身或各龍種上如來(見首楞嚴叁昧經下),或名大身如來(見菩薩璎珞經),或名摩尼寶積如來(見央崛摩羅經)。釋尊住世時則又示迹菩薩,助弘大乘;肉身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 德婆羅門家,出家學道。佛滅後四百五十歲,乃于本生處入滅(見文殊師利般涅 經)。我國五臺山則其法身道場,隨機應迹。
文殊入滅時,馬嗚菩薩現身于中印度矣。是否得見文殊,親承大乘法統,不得而詳。而了義大乘,確從此昭著于世。其教義詳大乘起信論。攝引凡外權小諸機胥入實教也。
第四次結集之大毗婆沙論,據說請馬嗚菩薩執筆綴文,十二年方成(見婆薮 豆法師傅)。此時尚未出家,文殊當仍在世。付法傳謂其得法于富那奢,爲禅宗十二祖,從離識悟入,則傳承一乘法印之次第也。至其大弘起信論,當在小乘像法初期,亦以離識爲綱宗。
衆生所感見之世界,何所從來,此哲學家所亟欲解決者也。此世界原是幻影,殊非實有。構成此幻影者,意識也。哲學家之討論工具,亦意識也。能論所論俱屬意識,而求上探世界本源,無異跌坐椅上,而欲自舉其椅,無有是處。欲椅之舉,必下坐而爲之。欲世界問題之解決,必離意識而會之。果有解決決心乎,不可不求諸佛學。
小乘教法分有、空兩部。有部自上座部出。空部自大衆部出。偏有偏空、皆不能解決世界之由來,故須求諸大乘。大乘教法,分了義不了義兩級。不了義未脫小乘有空兩部見地,故亦不能解決世界之由來。能之者,了義大乘也。一方研究實相論,一方研究緣起論,皆能深應真理。故對世界之本體與現象,了若指掌。
馬嗚菩薩之談了義大乘、直從衆生心中指示之,略如左表:
/(1)如實空 (遣妄)
(一) 體大
\(2)如實不空 (顯真)
/智淨相
/(1)明
| \不思議業相
(二)相大|
| /叁細相
\(2)無明
\六粗相
/(1)淨用—出世法
(二) 用大
\(2)染用—世間法
梵語摩诃,譯名曰大,其含二義:(一)廣大義,(二)殊勝義。體、相、用均以大稱;二義皆備故。今准起信論原意而演說之。
(一)體者,現象之本。譬如製餅,款式萬千,總以粉爲體質。衆生心差別無量,亦必有體質爲所依也。此體之特性如何。則如實中具空,不空二義。如也者,無量種性融成一片也。實也者,實有質素,非幻影比也。如混和衆米之粉,不辨何點屬于何谷,而卻實有其物。然不能盡同。以心體雖有質素,而眼不可見,耳不可聞,鼻不可嗅,舌不可嘗,身不可觸,直與虛空相若;故曰如實空。雖能發生無邊現象,只如鏡花水月,絕無其物。然與虛空又不盡同,蓋心體雖不可感觸,以具無量種性,各能隨緣表現假相,因緣成熟者,能將性種擴爲氣息,與同類衆生心衆息相和,凝成假像,不能視同毫無作用之頑空;故又曰如實不空。重申其旨如下。
(1) 如實空者,真實如如本體,雖能外現假像,而實一法不立。
(2) 如實不空者,真實如如本體,雖一法不立,而有發生假像之真實性。
前義遣妄,後義顯真。真實如如之義,簡稱真如。
(二)體本無相。只許覺性默契其略。若欲詳其狀態。須注念認識。逐步加以符號、藉資辨別,于是假相出焉。知此相者,有明無明二類。前者覺性未迷,不妨借識爲用。後者覺性已迷,全受假識支配。明中所見之相,又有形無形之分。無形者,法身妙境也。有形者,色身妙境也。無明中所見之相,複有粗細之別。細者,雖有所見,或萌動于心,或開發于根,或和合爲浮塵本,要只一片現量,無形式顔色可觀。有可觀者,則意識展成之,而幻作空間時間假相。于是虛妄世界出現。此屬六粗相中這初二相也。後四相則分別意識推演所致矣。
(叁)心體若無靈活作用,始終凝然不動,無從開出現象也。相之層出不窮,正以用大爲依。然起此用者,原屬覺性本能,與真如本體相函。真如受其影響,從而應以相當種性,宛若真如自有活用焉。明其理者,自覺性性開顯,不被識縛,能于清淨中流露妙法,或有形,或無形,是爲淨用引起之出世法。不明者,或只見六粗相,或兼見叁細相。幻成垢染世界而因果軌則,卻倏然不紊。是爲染用引起之世間法。
衆生心體,既依用大逐次演進,而幻成空間時間因果具備之世界。是世界問題,能由起信論解決之。然世界之幻成,溯源于衆生同類根性互融。起信論尚行而未發。至此衆生又從何來,其理趣更深,則只曰衆生無始而已。其詳須俟一乘極談也(論雲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即衆生根性互融之略語)。
起信論最精要處。乃在衆生心中建立二義。(一)無明熏真如,致衆生造罪。(二)真如熏無明,致衆生悟道。前義爲叁乘教所公認,施設遮情法門。後義爲一乘教所獨知,施設表德法門。遮情以對治過失爲主,律宗尚焉。表德以開顯本性爲主,性宗尚焉。
衆生煩惱以千萬計,一一對治,事甚艱苦。若能加強真如本性,煩惱自然降伏,不待枝枝節節而磨之。加強本性之道,雖不離自力爲因,然甚薄弱,難以收效。叁乘教家或不信仰,端系于此。故必得他力爲緣,隱相加護,成功乃速。論雲“自有熏習之力。又爲諸佛菩薩慈悲願護。”凱切言之矣。(所謂願護,或譯護念,或譯加護,或譯加被,或譯加持。)
起信論以少文攝多義,性宗要藉也;是空宗根本,亦相宗椎輪,是禅宗依據,亦密宗權興。厥後龍樹無著兩學系,乃即其道而擴充之也。相傳馬嗚大士爲大光明佛應迹,信已。
金剛正智經雲:馬名菩薩過去爲大光明如來。大莊嚴叁昧經則名日月星明佛(見叁寶感應錄)。
第四講(叁十六年二月二日)
馬嗚菩薩既提倡性宗,從此實教大乘宜普傳五印矣。然事實上卻不如是,因陽春白雪,知音甚稀;下裏巴人,和者乃衆。當時鈍劣根機,固仍樂著小乘;而大乘學人識執自封,大者浮沈權教之內;(佛說法華時尚有五千人退席。)至外道混亂其間,則尤與日俱進;宜乎大乘起信論不能遍行也。
佛學階段,亦如俗學,叁乘教不過中小學規模。起信論乃大學教法(前者能破煩惱障。後者進破所知障。)心真如門,因非尋常學人所易領會,心生滅門,亦非水准低者所能企及。因生滅門以阿賴耶識爲樞紐,苟不洞悉賴耶如何構成,則于生滅真理仍未能心領神會也。
佛滅後六百年,西印度有龍樹菩薩(或譯龍勝新譯龍猛)出,(楞伽經謂當佛滅後八百年乃指將入滅時)聰穎絕倫,初習外道經書,一聞即通,世間技藝無不精谙,後得隱身術,與惡友叁人潛入王宮,縱五欲之樂,友皆被殺,已獨幸免,始悟欲爲苦本,于是出家學道,九十日間,讀佛典都盡,而于一乘大教無所見聞,以爲佛教未臻圓滿,乃擬自創新教以濟之。時大龍菩薩惜其知識有限,接入龍宮,令廣讀大乘諸經,以華嚴爲最。于是深達大乘法理,後更傳承一乘法印,爲禅宗十四祖(繼承迦毗摩羅尊者)。遂于南印專弘大乘。
學佛要先泯去凡情。無義理的神話,固所當辟;契正道的異迹,須勿多疑。如龍宮讀經之事,所謂轶出常情之外者也。小乘經有四不可思議事:(一)佛土境界不可思議。(二)衆生不可思議。(叁)世界不可思議。(四)龍不可思議。(見增一阿含經十八)皆禁弟子計度思維。以不能破所知障,思之無益,徒增戲論也。以今日科學家眼光觀之,海底安有所謂龍宮也者,此乃機緣不相及耳。且以五臺山言之,中有石洞焉,常人未能入,入亦無所見。而功德成就者,覺其中別有洞天,宮殿相聯數百座,莊嚴殊勝,遠出人間之上。此固另一法界。與人間頑石之山兩不相妨。又如鬼趣,有與人同居者,互不相知,互不相礙(譬如同床各夢)。龍王境界,若是而已矣。常人斷定海底無龍宮,實則其中另有世界,出乎吾人感覺之外也。所謂大龍菩薩,乃現龍王身之大權菩薩,按法華經文殊菩薩嘗在龍宮弘揚一乘大教,龍女即生成佛,諸龍得菩薩位者數當不少;龍王乃其中之一也。此等一乘菩薩,宜于大乘真實經教收藏甚富矣。
龍樹既爲禅宗大祖師…
《佛教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