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源流▪P3

  ..續本文上一頁,兼博極群經,演化之道,較以前諸祖當有一番新氣象。嘗以一乘宗旨太奧,言說難宣,應以現量顯之,遂入月輪叁昧,即于座上化其身爲月輪;衆聞法音自月輪出,不現人形,皆大驚異。獨有長者子迦那提婆(義爲缺眼天,常略稱提婆。),默契其旨,遂傳承此宗爲十五祖。其後龍樹入滅,亦現月輪相,大顯神變,乃般涅 ;世壽叁百歲雲。

  月輪叁昧,亦名法界叁昧。入此境界清涼光潔,爲萬法本。初無形相,衆生以六識習氣接之,恍若月輪然;即相離相,許見一乘宗旨。爾時除提婆外,見此境界者,以爲當前實有月輪,與天空明月相類,故皆不能契會中道。當時座下業障較重者,只見龍樹,不見月輪。較輕者,則見龍樹被罩圓光之內。

  月輪妙旨,衆生既不能悟入,則不可施設教法以開示之。馬嗚性宗,雖已揭出真如緣起之理,于衆生中發明體、相、用叁大,而于入觀之道,尚未詳示。龍樹于是建立中觀法門。其根本大教,有無畏論十萬偈。然譯傳中國者,只得其中四百余偈,所謂中論是也。開首八不兩偈,是中論總綱,藉此以觀中道實相。所謂中道,即不偏不倚之真如實性。性本無相,就觀法言之,不妨目爲實相也。此中道實相,乃舉體、相、用叁大融歸一心,靈活而非靜止者也。是爲中觀法門之正宗。觀法乃將八不分作四句。

  (1)不一不異 如隨方攝影——體的觀法

  (2)不生不滅 如鏡中照像\

  ——相的觀法

  (3)不來不去 如影戲行人/

  (4)不斷不常 如大河長流——用的觀法

  第一句觀法 假定心中有一真如總體,覺性與之相函而遍照之,本如如無別。而覺性對于無量部分,各加詳明時,則各爲據點,各呈互異之特性,同時若不兼顧全體,則由一法界化爲多法界。若隨分隨合,則諸異性皆消歸全體,即由多法界回複一法界;如一人立在一處,面面攝其影,異相雖多,只是一人。其能不滯于多,複能不拘于一,則契合不一不異之中道。此從橫面觀察心之體大。

  第二句觀法 自心所具特性,理致極端微細,一覺不足以明其詳,于是加強其境而認識之,逐步致以符號。吾人所感之塵相,乃符號之至粗者也。本無其質,假標爲相。其現也,無物出生;其隱也,無物被滅,只如鏡中之像,現隱無常,絕無實質出入其間。學者確能領會諸相如虛影,則契合不生不滅之中道,此藉空間格式觀察心之相大。

  第叁句觀法 一相之中,原有種種態勢,一時不能頓詳諸態。則須挨次認識之。如觀人之身相,逐次所觀。各有一部遞變之狀;隨其變異軌迹而執著之,恍若其人有動作來去之事,罕有能知其絕對虛妄者。試取影戲一段畫片觀之,百數十幅之片,同繪一人之影,其足部姿勢遞異,本來各不相涉;而流現銀幕之上,若見其人來往其間。于此能悟其非,則契合不來不去之中道。此藉時間格式觀察心之相大。

  第四句觀法 覺性內照,不論總分皆一時頓了,轉爲識性而細詳之,乃落次第所覺諸法,本互渾融,因機境不同,表現于塵相,或先或後,各隨其緣之牽引力如何。牽引未常或止,故表現永無中斷,刻刻緣變不同,故表現絕非恒常;大河長流,堪以作喻。人見物相有靜止者,非真靜止,乃變換之率較緩耳。洞達此理,則契合不斷不常之中道。此從縱面觀察心之用大。

  中觀法門,既包舉體相用叁大而觀之,故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體相兼收)。不偏于動,亦不偏于靜。(體用兼收)。得旨深者,定能的的見性,與起信論貌異神同。

  八不中道極其深造,則與月輪叁昧同功,獲得二空真如緣起妙用。未達極則者,所謂任運而行,不脫賴耶緣起,或生空真如緣起而已。

  後世目中觀法門爲空宗,只就遮情一邊言之,未足概其內容。淺學者以此爲究竟,遂落偏空,或惡取空。

   第五講(叁十六年二月九日)

  中觀法門本具體相用叁大而觀之。通達深旨,便契真如緣起之理,與馬嗚性宗無異。後世多從遮情方面致力,轉爲空宗,一法不立,誠得體大根本。然依體起用,不無法相附見焉。粗細雖殊,要皆識所幻化。知其虛假,任其起滅,原于本體無礙。若極端排遣,則大用不行,只余凝靜之體,不足以顯佛性之妙。甚或一切已空,不妨恣意妄動,陷于無因無果之邪見,流弊甚大。佛滅後九百年,無著菩薩出現于北印。觀察空宗流弊之由,在學人淺嘗辄止,墜于籠統浮之。于是建立瑜伽法門,與真理相應之觀法也。以淨染具含之阿賴耶識爲基本。世親菩薩繼承之,無著學系遂爲顯教之後勁。

  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北印度丈夫國,有婆羅門姓喬屍迦者,身爲國師,生叁子。皆從小乘有部出家。伯子後作大乘空觀有契,特名無著。季子早證阿羅漢果,仲子喜究小乘論,特名世親(或譯天親)。無著具大根性,初修離欲定有得,而思維生空之義不能入,欲自殺身。時賓頭盧尊者在東勝神洲演化,以天眼觀見而憫之。即從東洲來,爲說小乘空觀之旨,遂見道,然意猶未足,理應有更深者。以禅定力,乘神通上升兜率天,咨聞彌勒菩薩,得聞大乘空觀之道。還閻浮提如說思維,大悟。地六種動,從此能無住生心。故有無著之名,嗣後數上兜率,廣聞彌勒教義。隨以所得還爲人說(有說無著嘗懇請彌勒降閻浮提親說其道)。先後敘成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五大部。又遵教修日光叁摩地。既成,昔所未解,悉能通達。有所見聞,永憶不忘。于佛所說華嚴等大乘諸經,盡明其義。後乃造大乘諸論,以攝大教要理。攝大乘論者,即攝取五大論中之精要而發揮者也。其它尚有顯揚論集論等等。世親出家後,博學多聞,神思俊朗,戒行清高,迥超群衆。嘗造俱舍論六百偈。擊鼓宣令,無能破者,遂爲阿輸遮國國師。但執小乘爲是,不信大乘。時無著住丈夫國,恐其造論破大乘,詐稱疾笃,促世親即來決別。既相見,遽以大乘之道曉之,世親始悟小乘確非究竟,遂欲斷舌忏悔。無著雲:縱斷千舌亦不能滅汝謗法之罪,何不仍借此舌弘揚大乘耶?世親然之。無著既滅。即繼造大乘論,解釋華嚴、涅 、法華、般若、維摩、勝 等經,複取攝大乘論釋之。又著唯識諸論,十地經論等。印度及余邊地學大小乘者,皆以世親所造爲課本,異部及外道論師莫不畏伏,八十而終。(詳世親傳)

  無著學系,以攝大乘論爲根本。溯源于解深密、入楞伽等經。屬第叁時教法。以識性爲能觀,法相爲所觀。後有唯識宗及法相宗之名,則注重識相二事也。

  依深密經意:第一時教,以法破我。(只有蘊等而無我身。)第二時教,以空破法。(蘊等從緣假現,當體即空。)第叁時教,決擇真妄。(圓成是真,遍計是妄,依他非真非妄。)

  攝論開端標舉綱要外,即詳論阿賴耶種種義理,能詳起信論之所略。此識爲性相關鍵,若不建立,諸法無從發現,一切境界均不能成。小乘所以不說此識者,以彼輩一味求涅 樂,一切境界皆非所顧,無須研究及此。權教大乘(不了義空宗在內)以不知此,無從建立受用身土。乃至衆生輪回之道,亦不能切實說明。蓋無此識,善惡等業,現生雖得暫寄腦部。身死之後,腦隨朽壞,無以引出來勢果報。輪回之理,勢難自圓其說。唯有此識,前生所習之事,來生猶能記之,且舉二事爲證。

  (1) 宋歐陽修知穎州時,官妓盧媚,出口蓮花香,得未曾有,以問蜀僧之知宿命者。則曰:妓前身爲比丘尼,誦妙法蓮花經叁十年。一念之差,今世得妓女報。修問妓會念經否,妓雲不識字,使人課以法華經,一二遍即成誦,課以他經則多遍不能誦一段。修始信夙之說,妓之法華舊習實乃賴耶藏之。

  (2) 宋張方平者,東坡之座師也。知滁州時,偶至琅琊僧舍。見楞伽經,頓憶前身手書,其時蓋當書經僧雲。方平見經首四偈。即曉全經大旨,苟無賴耶識保藏所習,焉能至此。(清袁子才謂若幹種書過目成誦,余則未能,同此理也。)

  一切法皆依阿賴耶識出現。固有出現之條理。所現之相,又有真妄之分。亦有正理存乎其間。攝論于是廣談叁自性。

  (1)圓成實性 體——(淨)——真

      /淨\

  (2)依他起性 用   非真非妄

  \染/

  (3)遍計執性 相——(染)——妄

  圓成實性者,諸法本體也。即性宗之真如,亦即中觀法門之八不中道。與覺性相函,原具隨緣不變二義,交互圓成本體之實性。

  隨緣者,依覺性分位緣起真如總體中局部法性使昭著也。不變者,總體雖隨覺者別感而顯現局部法性,但仍然一法不立。起信論兼取二義。攝論原意本不相違。而傳承諸師,見地不同。或偏後義,或兼前義,未嘗一致。故攝論譯本,亦分兩派。以真谛所譯比較他譯,可知其概。

  世親門下分安慧護法二派。安慧兼取二義。護法獨取後義。

  世親原達性宗之旨,觀十地等論可知。護法專弘其唯識論,故略前義。

  依他起性者,有爲法依他緣起之襯托法也。真如本體,原來一法不立。大用所行,能使諸法不立而立。立則藉識開爲法相,或現于內心,或現于外境。將開之先,似有他法爲之前驅,而卻有一定條理。此等條理,即緣起法之假性。

  用有染淨兩種,起信論曾發明之。淨用者,諸佛清淨法流通過身心,能緣起真實境界。如出世間之莊嚴妙相。及世間之絕對善法,皆以淨用爲所依。此種依他起性,屬真如緣起攝。染用者,衆生雜染氣流通過身心,能緣起虛妄境界,如外迹之種種不淨相,內心之種種煩惱相,皆以染用爲所依。此種依他起性,屬賴耶緣起攝,攝論詳染用而略淨用。(入無住涅 後染用乃轉淨用。)

  遍計執性者,對所觀法相加以種種計度而固執之之妄法也。其相本由依他起性而來。由執著故,在無明籠罩中,只向聯絡線較鮮明之理路計度,輾轉引起無限妄執而遍計之。所現染相,總屬妄境。

  起信論之辯相。原分明無明二類。明所攝者,屬圓成實性。其爲相也淨。無明所攝者,屬遍計執性。其爲相也染。…

《佛教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海塔燈題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