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兼博极群经,演化之道,较以前诸祖当有一番新气象。尝以一乘宗旨太奥,言说难宣,应以现量显之,遂入月轮三昧,即于座上化其身为月轮;众闻法音自月轮出,不现人形,皆大惊异。独有长者子迦那提婆(义为缺眼天,常略称提婆。),默契其旨,遂传承此宗为十五祖。其后龙树入灭,亦现月轮相,大显神变,乃般涅 ;世寿三百岁云。
月轮三昧,亦名法界三昧。入此境界清凉光洁,为万法本。初无形相,众生以六识习气接之,恍若月轮然;即相离相,许见一乘宗旨。尔时除提婆外,见此境界者,以为当前实有月轮,与天空明月相类,故皆不能契会中道。当时座下业障较重者,只见龙树,不见月轮。较轻者,则见龙树被罩圆光之内。
月轮妙旨,众生既不能悟入,则不可施设教法以开示之。马呜性宗,虽已揭出真如缘起之理,于众生中发明体、相、用三大,而于入观之道,尚未详示。龙树于是建立中观法门。其根本大教,有无畏论十万偈。然译传中国者,只得其中四百余偈,所谓中论是也。开首八不两偈,是中论总纲,藉此以观中道实相。所谓中道,即不偏不倚之真如实性。性本无相,就观法言之,不妨目为实相也。此中道实相,乃举体、相、用三大融归一心,灵活而非静止者也。是为中观法门之正宗。观法乃将八不分作四句。
(1)不一不异 如随方摄影——体的观法
(2)不生不灭 如镜中照像\
——相的观法
(3)不来不去 如影戏行人/
(4)不断不常 如大河长流——用的观法
第一句观法 假定心中有一真如总体,觉性与之相函而遍照之,本如如无别。而觉性对于无量部分,各加详明时,则各为据点,各呈互异之特性,同时若不兼顾全体,则由一法界化为多法界。若随分随合,则诸异性皆消归全体,即由多法界回复一法界;如一人立在一处,面面摄其影,异相虽多,只是一人。其能不滞于多,复能不拘于一,则契合不一不异之中道。此从横面观察心之体大。
第二句观法 自心所具特性,理致极端微细,一觉不足以明其详,于是加强其境而认识之,逐步致以符号。吾人所感之尘相,乃符号之至粗者也。本无其质,假标为相。其现也,无物出生;其隐也,无物被灭,只如镜中之像,现隐无常,绝无实质出入其间。学者确能领会诸相如虚影,则契合不生不灭之中道,此藉空间格式观察心之相大。
第三句观法 一相之中,原有种种态势,一时不能顿详诸态。则须挨次认识之。如观人之身相,逐次所观。各有一部递变之状;随其变异轨迹而执着之,恍若其人有动作来去之事,罕有能知其绝对虚妄者。试取影戏一段画片观之,百数十幅之片,同绘一人之影,其足部姿势递异,本来各不相涉;而流现银幕之上,若见其人来往其间。于此能悟其非,则契合不来不去之中道。此藉时间格式观察心之相大。
第四句观法 觉性内照,不论总分皆一时顿了,转为识性而细详之,乃落次第所觉诸法,本互浑融,因机境不同,表现于尘相,或先或后,各随其缘之牵引力如何。牵引未常或止,故表现永无中断,刻刻缘变不同,故表现绝非恒常;大河长流,堪以作喻。人见物相有静止者,非真静止,乃变换之率较缓耳。洞达此理,则契合不断不常之中道。此从纵面观察心之用大。
中观法门,既包举体相用三大而观之,故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体相兼收)。不偏于动,亦不偏于静。(体用兼收)。得旨深者,定能的的见性,与起信论貌异神同。
八不中道极其深造,则与月轮三昧同功,获得二空真如缘起妙用。未达极则者,所谓任运而行,不脱赖耶缘起,或生空真如缘起而已。
后世目中观法门为空宗,只就遮情一边言之,未足概其内容。浅学者以此为究竟,遂落偏空,或恶取空。
第五讲(三十六年二月九日)
中观法门本具体相用三大而观之。通达深旨,便契真如缘起之理,与马呜性宗无异。后世多从遮情方面致力,转为空宗,一法不立,诚得体大根本。然依体起用,不无法相附见焉。粗细虽殊,要皆识所幻化。知其虚假,任其起灭,原于本体无碍。若极端排遣,则大用不行,只余凝静之体,不足以显佛性之妙。甚或一切已空,不妨恣意妄动,陷于无因无果之邪见,流弊甚大。佛灭后九百年,无著菩萨出现于北印。观察空宗流弊之由,在学人浅尝辄止,坠于笼统浮之。于是建立瑜伽法门,与真理相应之观法也。以净染具含之阿赖耶识为基本。世亲菩萨继承之,无着学系遂为显教之后劲。
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北印度丈夫国,有婆罗门姓乔尸迦者,身为国师,生三子。皆从小乘有部出家。伯子后作大乘空观有契,特名无着。季子早证阿罗汉果,仲子喜究小乘论,特名世亲(或译天亲)。无着具大根性,初修离欲定有得,而思维生空之义不能入,欲自杀身。时宾头卢尊者在东胜神洲演化,以天眼观见而悯之。即从东洲来,为说小乘空观之旨,遂见道,然意犹未足,理应有更深者。以禅定力,乘神通上升兜率天,咨闻弥勒菩萨,得闻大乘空观之道。还阎浮提如说思维,大悟。地六种动,从此能无住生心。故有无着之名,嗣后数上兜率,广闻弥勒教义。随以所得还为人说(有说无着尝恳请弥勒降阎浮提亲说其道)。先后叙成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论,五大部。又遵教修日光三摩地。既成,昔所未解,悉能通达。有所见闻,永忆不忘。于佛所说华严等大乘诸经,尽明其义。后乃造大乘诸论,以摄大教要理。摄大乘论者,即摄取五大论中之精要而发挥者也。其它尚有显扬论集论等等。世亲出家后,博学多闻,神思俊朗,戒行清高,迥超群众。尝造俱舍论六百偈。击鼓宣令,无能破者,遂为阿输遮国国师。但执小乘为是,不信大乘。时无着住丈夫国,恐其造论破大乘,诈称疾笃,促世亲即来决别。既相见,遽以大乘之道晓之,世亲始悟小乘确非究竟,遂欲断舌忏悔。无着云:纵断千舌亦不能灭汝谤法之罪,何不仍借此舌弘扬大乘耶?世亲然之。无着既灭。即继造大乘论,解释华严、涅 、法华、般若、维摩、胜 等经,复取摄大乘论释之。又着唯识诸论,十地经论等。印度及余边地学大小乘者,皆以世亲所造为课本,异部及外道论师莫不畏伏,八十而终。(详世亲传)
无着学系,以摄大乘论为根本。溯源于解深密、入楞伽等经。属第三时教法。以识性为能观,法相为所观。后有唯识宗及法相宗之名,则注重识相二事也。
依深密经意:第一时教,以法破我。(只有蕴等而无我身。)第二时教,以空破法。(蕴等从缘假现,当体即空。)第三时教,决择真妄。(圆成是真,遍计是妄,依他非真非妄。)
摄论开端标举纲要外,即详论阿赖耶种种义理,能详起信论之所略。此识为性相关键,若不建立,诸法无从发现,一切境界均不能成。小乘所以不说此识者,以彼辈一味求涅 乐,一切境界皆非所顾,无须研究及此。权教大乘(不了义空宗在内)以不知此,无从建立受用身土。乃至众生轮回之道,亦不能切实说明。盖无此识,善恶等业,现生虽得暂寄脑部。身死之后,脑随朽坏,无以引出来势果报。轮回之理,势难自圆其说。唯有此识,前生所习之事,来生犹能记之,且举二事为证。
(1) 宋欧阳修知颖州时,官妓卢媚,出口莲花香,得未曾有,以问蜀僧之知宿命者。则曰:妓前身为比丘尼,诵妙法莲花经三十年。一念之差,今世得妓女报。修问妓会念经否,妓云不识字,使人课以法华经,一二遍即成诵,课以他经则多遍不能诵一段。修始信夙之说,妓之法华旧习实乃赖耶藏之。
(2) 宋张方平者,东坡之座师也。知滁州时,偶至琅琊僧舍。见楞伽经,顿忆前身手书,其时盖当书经僧云。方平见经首四偈。即晓全经大旨,苟无赖耶识保藏所习,焉能至此。(清袁子才谓若干种书过目成诵,余则未能,同此理也。)
一切法皆依阿赖耶识出现。固有出现之条理。所现之相,又有真妄之分。亦有正理存乎其间。摄论于是广谈三自性。
(1)圆成实性 体——(净)——真
/净\
(2)依他起性 用 非真非妄
\染/
(3)遍计执性 相——(染)——妄
圆成实性者,诸法本体也。即性宗之真如,亦即中观法门之八不中道。与觉性相函,原具随缘不变二义,交互圆成本体之实性。
随缘者,依觉性分位缘起真如总体中局部法性使昭著也。不变者,总体虽随觉者别感而显现局部法性,但仍然一法不立。起信论兼取二义。摄论原意本不相违。而传承诸师,见地不同。或偏后义,或兼前义,未尝一致。故摄论译本,亦分两派。以真谛所译比较他译,可知其概。
世亲门下分安慧护法二派。安慧兼取二义。护法独取后义。
世亲原达性宗之旨,观十地等论可知。护法专弘其唯识论,故略前义。
依他起性者,有为法依他缘起之衬托法也。真如本体,原来一法不立。大用所行,能使诸法不立而立。立则藉识开为法相,或现于内心,或现于外境。将开之先,似有他法为之前驱,而却有一定条理。此等条理,即缘起法之假性。
用有染净两种,起信论曾发明之。净用者,诸佛清净法流通过身心,能缘起真实境界。如出世间之庄严妙相。及世间之绝对善法,皆以净用为所依。此种依他起性,属真如缘起摄。染用者,众生杂染气流通过身心,能缘起虚妄境界,如外迹之种种不净相,内心之种种烦恼相,皆以染用为所依。此种依他起性,属赖耶缘起摄,摄论详染用而略净用。(入无住涅 后染用乃转净用。)
遍计执性者,对所观法相加以种种计度而固执之之妄法也。其相本由依他起性而来。由执着故,在无明笼罩中,只向联络线较鲜明之理路计度,辗转引起无限妄执而遍计之。所现染相,总属妄境。
起信论之辩相。原分明无明二类。明所摄者,属圆成实性。其为相也净。无明所摄者,属遍计执性。其为相也染。…
《佛教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