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夫至此,即與本體相契。壽量無盡,不虞忽死忽生,生死既無,老病何有。
阿羅邏縷縷談此,自謂實證此境,非臆想可比,勸菩薩放而行之。菩薩如言修習,未幾一一證明。告阿羅邏雲:無所有定,雖有其境,然不過製識不行,如石壓草,將來製力漸衰,機緣湊合,勢複搖動。謂之壽長則可,謂壽無量則不可。本體自在,不當如是。乃辭別他去。聞有優陀羅者,乃大導師羅摩之子,襲乃父[非想非非想處]定,其道高絕。遂訪問焉。
優陀羅雲:凡取相及非相者,此是大患。偏于有識之想,猶患大瘡。偏于無所有之想,猶患大癰。皆非能得道者。余之[非想非非想]定,乃于有無之中微細參究而得者。證得此境,叁世寂然。所謂不生不滅之本體即此也。
菩薩依法修習,不久便得。以爲仍非究竟解脫,不免輪回。未得謂之不生不滅。蓋細搜其立腳點所在,實建于我執之上,不從根本斷除我執。雖鼓勇入長期大定,煩惱一若永伏。然于勇氣漸竭時,則又隨機出擾也。仍別去。
光陰迅速,出家忽閱數載。菩薩以窮參極究之功,亦既探骊得珠,直達大道根源矣。然雖證明其理,而夙生結習未經刻苦研磨,神通妙用不能大顯。于是擇地于尼連禅河之側,晝夜勤修,飲食每廢。凡六年結習垂盡,然以養料太缺,身體奇嬴,氣力不充,未能徹底深觀。乃如常飲食,交調形神。最後結草于菩提樹下,端坐草上,自誓[不成正覺不起此座]。此大雄猛精神,驚動十方,有魔王起與爲難,于是繼以降魔之事。
第四節 降魔
魔王波旬,居欲界最高之處。福報豐厚,快樂自在。然邪見甚深,耽嗜五欲,提倡戀愛主義。世之喜其放肆願附黨羽之列者,實繁有徒,故有魔王之稱。菩薩正義,天人無不欽仰。今誓願如此堅強,不久決定成佛。其道一行,波旬自忖黨羽將被感化,一律改邪歸正,爾時勢且孤立。心中忿氣不過,亟欲預加破壞,以杜後患。爰召集魔衆會議,共商對付之策。
魔子不直乃父所爲,谏雲:我黨主義,以縱欲相號召,不過利用衆生弱點耳。菩薩道行真正,神通廣大,豈能與之對抗,徒取其辱焉。波旬怒雲:汝何知吾神通不及彼耶。然雖不納忠谏,亦未便遽行興師,且先僞造家書,遣使至菩薩前。
略雲:迦毗羅國急促告汝,汝族弟提婆達多既篡白淨王之位,汝之諸妃盡爲所掠,可速歸靖難。
菩薩洞燭其奸,深惘魔王之愚,置不顧。僞使乘間逸。
[注] 魔乃梵語 Mara 之略稱,具譯應作魔羅。凡執衆生病態爲真樂所在以及故抗善法者皆屬之。
世間衆生分叁類:
(一) 欲界 凡于情欲飲食睡眠叁事未能舍離者屬之。其中又分六道。(見第叁節附注)
(二) 色界 初禅至四禅諸天衆生屬之。
(叁)無色界 空處至非想非非想處諸天衆生屬之。
波旬見計不售,則大戚。召叁女而與之雲:汝等素擅誘惑術,亦能亂彼沙門之心乎。叁女長名悅彼,二名喜心,季名多媚,皆絕色,舉欲界莫能及。聞父言,各呈妖冶,獻媚于菩薩之前。菩薩寂然自若,固無瞬目之嫌,亦無閉目之失。叁女乃逗以偈。詞甚長,其要如下:
青春難久留,行樂宜及時,姊妹擅殊色,塵世無此姿,快來共嬉遊,莫失此良機,胡爲同木石,冥冥靡所知。
菩薩從容答以偈雲:
汝曹一何癡,色身妄自喜,著相便不淨,凡夫斯受媚,我住菩提座,超然脫生死,竭盡誘惑術,終難撼正智。
叁女技窮,懊喪而退。啓波旬雲:女等色藝,對任何男子恒能操縱之,從未失敗如今日者。彼沙門真大聖人,必定成佛無疑,請父王勿與結怨。
[注] 沙門即出家絕欲,持戒清靜之人。若身雖出家,而未能克除嗜好,嚴持戒行,非真沙門也。
波旬驚怒交集,轉計以甜言舔菩薩雲:若能離此菩提座,吾將舉財寶無量快樂無上之王宮讓汝享受。菩薩哂之。波旬不複能忍,遂召兵甲以圖一逞。所屬邪魔天龍惡鬼猛獸等衆以億計。一時排山倒海,集于尼連禅河之旁,猙獰萬狀,凶暴莫名。有挾弩者、有懷石者、有轟雷者、有閃電者、有吐火焰者,有噴毒氣者、有弄刀劍者、有使戈矛者、有張牙舞爪者、有興妖作怪者,鼓聲咚咚、金聲锵锵、人聲呼呼、鬼聲咻咻、獸聲嗥嗥,一切驚耳怵目之事,此未足述其萬一也。爾時菩薩即入大慈叁昧以攝待之。眉間放白毫光明,照耀十方世界。光之所及,可以止惡除魔。魔衆洶洶而來,氣吞日月。讵一見菩薩,手若折,聲若竭,氣若厥,諸術皆不能施。于是紛紛頂禮忏悔,皈依沙門。波旬黨羽頓失泰半,乃率殘余逃歸魔宮。
[注] 煩惱之生,由于結習。結習之甚,首推戀色貪財。波旬未嘗不知因人弱點而攻之。無如菩薩道行既越不可誘惑之地也。
第五節 成道
第一級 法界本體
第二級 衆生心之樞紐
第叁級 衆生心之相狀
第四級 衆生身之樞紐
第五級 衆生身之相狀
尋常凡夫只知第五級境界。技藝如何精巧,學說如何幽玄,皆依本級而建立。其能發明第四級境界,勤而行之,下可以延年,中可以成仙,上可以升天。發明第叁級境界能見諸實證者,消極可破除煩惱,積極可廣明心相。發明第二級境界者,窮生滅之頂點。發明第一級境界者,顯寂滅之妙性。
[注] 常人返照自心,覺攀緣馳逐不已,此乃意識作用也。第叁級之衆生心,須淨伏意識而後見,不可混視。
由第五級逆流而上,一一觀察入微,由第一級順流而下,一一覺照無著,自然正智現前,神通具足。菩薩于此中勘驗分明,得大自在。是日從初夜起,就衆生身實驗六通。就衆生心實證叁明。知衆生本來皆具佛性,惟昏迷不覺,以致沈溺生死海中,深生悲憫。
六通者何:一曰身如意通,二曰宿命通,叁曰天耳通,四曰天眼通,五曰他心通,六曰漏盡通。叁明何:一曰宿命明,二曰天眼明,叁曰漏盡明。
何謂身如意通: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出沒自在,山壁無礙。一身能化多身,遍布虛空。小身能作大身,高至梵天。
何謂宿命通:過去生中世世所現之身,所作之事,皆憶念分明。乃至六道一切衆生宿命,亦能了知。
何謂天耳通:六道衆生所有歌詠聲、哭泣聲、歡喜聲、悲哀聲、嬉笑聲、怒罵聲、谄媚聲、傲慢聲、莊嚴聲、猥亵聲,乃至一切器物之聲,鹹能聽聞清晰。
何謂天眼通:地獄受罪苦、畜生被噬苦、餓鬼饑渴苦、修羅鬥爭苦、人類爭權奪利苦、諸天樂極悲來苦、六道生死輪回大苦,以及種種幻色,種種假樂,莫不了如指掌。
何謂他心通:衆生身中所起清淨心、歡喜心、慈悲心、忠孝心、禮義心、廉恥心、貪財心、貪色心、貪賭心、利己心、害人心、嗔恚心、嫉妒心、驕慢心、谄媚心、欺詐心、愚癡心,以及一切善惡之心,皆洞悉無遺。
何謂漏盡通:衆生不知肉身發源于第叁級以上,惘然隨波逐流,靡所底止。能于空中觀徹破裂之點而密補之,則永不漏入生死旋渦中。
[注] 功夫達于四級以上者,不論正道邪道,皆有證得前五通之可能性,惟漏盡通必永斷煩惱而後能。此六神通,若明其理,毫不足奇,然須知與世俗幻術異。
何謂宿命明:證第一級境界後,縱觀第叁級衆生心。從纖細相狀,于宿世、身份、地位、姓名、壽量、福報、父母、眷屬、同群,以及種種隱蔽之事,皆能隨念了知。
何謂天眼明:于衆生心纖細相狀,能隨念開爲形色而觀之,我及衆生曆劫生死之前因後果,洞見明晰。
何謂漏盡明:衆生之得漏盡通者,雖能不受肉身生死輪轉,而心相變遷不已,未得寂滅之樂。若以第一級功力徑斷其變遷之根本,則成究竟無漏也。
[注] 身如意、天耳、他心叁通,皆對肉身而建立。內心不涉肉身,故只論宿命、天眼、漏盡叁明。
六通叁明遍發,正智如如,安住無迹。忽然十方諸佛普集空中,其密無間,同聲贊歎,示以[俺]字法門。菩薩心中頓見月輪境界,潔白無比。刹那間,五智及諸差別智一一開發。東方將曉,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爲釋迦牟尼佛。
[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梵語 Anuttara Samyaksambodhi 之譯音,義爲無上正等正覺。釋迦梵語爲 SaKya ,即佛之族姓,義爲能仁。牟尼梵語爲 Muni ,乃佛之特號,義爲默寂。
佛既成道,本平素大願,積極超度衆生。從菩提座起,四出演化。視衆生之程度,分別施以相當教法。經四十九年未嘗休息,最後觀察機緣既盡,此如夢如幻之肉身不必複留,遂以漏盡通之自在力而滅其相,歸于涅磐(以爲寂滅)之境,時七十九歲也。
第六節 垂教
釋尊四十九年中所說教法不可悉數,依世間流傳,都爲五乘:
(一) 人天乘
此乘極力發揮因果法則,以止惡修善爲實行標准,其中有人天之別。講究人道者曰人乘,重五戒。講究天道者曰天乘,重十善。
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人人若是,天下自然太平,無有擾亂者。
[注] 儒家以五常爲經世之大本,曰仁、曰義、曰禮、曰知、曰信。習殺生,則失仁,類偷盜,則失義,涉邪淫,則失禮,好飲酒,則失知(酒能亂性故失正知),喜妄語,則失信。是故佛門五戒,即貫徹儒家五常之正行。廣舉因果事實以資證明,務其守戒者益知奮勉也。
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癡也。不飲酒攝在不癡之內。行之有恒,能與欲界諸天相感通。兼習四禅者,能與色界諸天相感通。兼習四空定者,能與無色界諸天相感通。
[注] 道家正當修爲,能與忉利天感通。即欲界中之地居天也,其所習之定,屬欲界定,與色界、無色界之禅定不同。
(二) 聲聞乘
聞佛法音依之而修解脫之行者,屬聲聞乘。此乘教法,在講究苦集滅道四谛。深悉叁界六道種種苦惱,曰苦谛。知苦惱之因,由于貪嗔癡等所集成,曰集谛。深悉解脫真理歸于寂滅曰滅谛。
知寂滅之因,由于戒定慧等之道行, 曰道谛.苦惱類別有叁。 一曰苦苦,感八苦交煎之苦也. 二曰壞苦, 感物境破壞之苦也叁曰行苦, 感事物變遷之苦也。(注) 八苦者, 一生苦, 二老苦, 叁病苦, 四死苦, 五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蘊盛苦。
衆生有十大根本煩惱,名爲十使。一身見,二邊見,叁邪見,四見取,五戒取,六貪,七嗔,八癡,九慢,十疑。名之曰使者,能驅使衆生流轉六道不已也。前五名五利使,後五名五鈍使。(易段曰利,難斷爲鈍。)
深契煩惱皆歸于空,即得寂滅之樂。此中階次,有四果位:一須陀洹果,滅五利使,兼能去疑。二斯陀含果,能伏欲界貪、嗔、癡。叁阿那含果,進滅欲界貪、嗔、癡。四阿羅漢果,滅盡諸使無余。
戒所以治貪,定所以治嗔,慧所以治癡,此言大略也。細析之,則有叁十七助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文繁不引。
(叁) 緣覺乘
研究人生觀,覺悟此生由來。端在自身不明煩惱本空,而起應付之行爲。由行爲經驗而起細微之業識,有業識開爲六塵,則起名色之見。由類別名色,而起相當六根。六根對六塵則起接觸之感。接觸于身心能起種種受用。受用適悅者斯起愛心,愛之至深起取著,取著不舍即成積習。積習之強有力者能致此心現身于相當環境。此身既生,則不免老病而至于滅亡。
由不明煩惱本空而至滅亡,中間凡說十一段緣起。內容十二名相,佛經中名爲十二因緣。其文曰: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無明即不明煩惱本空也,有色相可感覺者曰色,無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名,六入即眼、耳、鼻、舌、心、意六根,積習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有,生當有佛之世,聞佛說十二因緣而覺悟者,即入緣覺乘。無佛之世,若能悟此,則名獨覺,證果時名辟支佛。
[注] 聲聞乘名小乘,緣覺乘爲中乘或附于小乘內,經教中每稱二乘。即統舉聲聞、緣覺言之。
(四) 菩薩乘
人天乘積福,而不能解脫。聲聞、緣覺二乘能解脫,而不能普度衆生。菩薩乘則包舉以上諸乘之所長,而行願則極廣大。四弘願曰: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邊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圓滿此四弘願,則以六波羅蜜多爲主要功夫。何者六:一布施,二持戒、叁安忍、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
[注] 梵文 Paramita 譯音爲波羅蜜多(古譯略去多字)。義爲[度],即度到彼岸之意。
世間曰[此岸],出世間曰[彼岸]。由世間達到出世間之道,即爲度到彼岸。
布施內分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人天乘未嘗無此行,然以著相故,不能脫離世間系縛,故屬[此岸]。菩薩乘則不住于相,持戒以十善爲主,迹同天乘。安忍者,心能隱忍一切難忍之事也,或譯忍辱取顯著者言之耳。精進通于一切行願,禅定則靜中巧慮妙相也,般若則照見一切皆空也。
[注] 梵文 Pranja 譯音般若,義如智慧。然世間智慧依識而生,此般若波羅蜜多則離識之智慧。
依此乘修行,經叁大無央數劫,乃成等覺菩薩。從此更須百劫修相好,次如金剛心,而後成佛。
[注] 以上諸乘教法,只舉大意。欲求較詳,可取拙著佛法要論參觀之。
(五) 佛乘
菩薩乘亦名[大乘],並前二乘統稱[叁乘]。此大乘雖爲成佛之因,而未能頓證。上根利器之人容有所歉,于是釋尊又說唯一佛乘,簡稱[一乘],亦稱[最上乘]。
一乘教法,能令衆生以現世肉身頓成如來法身。密藏中談此旨者甚多。今節錄[妙吉祥秘密觀門經]一段文字爲證。經雲:
釋尊在舍衛國華林園中,跏趺而坐。時有彌勒菩薩等白言:釋尊,我等雖聞叁乘甚深妙法,然尚有懷疑之處,敢問釋尊,此法門外更有法否。佛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興問及此,我有摩诃叁昧耶。秘密內法依之修行,能令達成行者速疾成佛。吾自成佛以來,未曾宣說。
此經所以超出叁乘教之上,在特具[秘密內法]。此法以叁摩地中所感六大緣起妙境爲基本,非真正當機不堪信受。其中秘要,不合辄傳。是故釋尊又雲:我此叁昧耶秘密法門,難信難解。
汝等乃能如是問,是真。大丈夫是真大智慧......汝等先受五瓶灌頂,當爲汝說秘要法門。
是法既須灌頂然後能宣。吾書至此遂止。
[注] 禅宗有[立地成佛]之理,唯約般若門言之,只見無相法身。密宗有[即身成佛]之事,更約叁摩地門言之,兼見有相法身。此其別也。
《佛學起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