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夫至此,即与本体相契。寿量无尽,不虞忽死忽生,生死既无,老病何有。
阿罗逻缕缕谈此,自谓实证此境,非臆想可比,劝菩萨放而行之。菩萨如言修习,未几一一证明。告阿罗逻云:无所有定,虽有其境,然不过制识不行,如石压草,将来制力渐衰,机缘凑合,势复摇动。谓之寿长则可,谓寿无量则不可。本体自在,不当如是。乃辞别他去。闻有优陀罗者,乃大导师罗摩之子,袭乃父[非想非非想处]定,其道高绝。遂访问焉。
优陀罗云:凡取相及非相者,此是大患。偏于有识之想,犹患大疮。偏于无所有之想,犹患大痈。皆非能得道者。余之[非想非非想]定,乃于有无之中微细参究而得者。证得此境,三世寂然。所谓不生不灭之本体即此也。
菩萨依法修习,不久便得。以为仍非究竟解脱,不免轮回。未得谓之不生不灭。盖细搜其立脚点所在,实建于我执之上,不从根本断除我执。虽鼓勇入长期大定,烦恼一若永伏。然于勇气渐竭时,则又随机出扰也。仍别去。
光阴迅速,出家忽阅数载。菩萨以穷参极究之功,亦既探骊得珠,直达大道根源矣。然虽证明其理,而夙生结习未经刻苦研磨,神通妙用不能大显。于是择地于尼连禅河之侧,昼夜勤修,饮食每废。凡六年结习垂尽,然以养料太缺,身体奇嬴,气力不充,未能彻底深观。乃如常饮食,交调形神。最后结草于菩提树下,端坐草上,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此大雄猛精神,惊动十方,有魔王起与为难,于是继以降魔之事。
第四节 降魔
魔王波旬,居欲界最高之处。福报丰厚,快乐自在。然邪见甚深,耽嗜五欲,提倡恋爱主义。世之喜其放肆愿附党羽之列者,实繁有徒,故有魔王之称。菩萨正义,天人无不钦仰。今誓愿如此坚强,不久决定成佛。其道一行,波旬自忖党羽将被感化,一律改邪归正,尔时势且孤立。心中忿气不过,亟欲预加破坏,以杜后患。爰召集魔众会议,共商对付之策。
魔子不直乃父所为,谏云:我党主义,以纵欲相号召,不过利用众生弱点耳。菩萨道行真正,神通广大,岂能与之对抗,徒取其辱焉。波旬怒云:汝何知吾神通不及彼耶。然虽不纳忠谏,亦未便遽行兴师,且先伪造家书,遣使至菩萨前。
略云:迦毗罗国急促告汝,汝族弟提婆达多既篡白净王之位,汝之诸妃尽为所掠,可速归靖难。
菩萨洞烛其奸,深惘魔王之愚,置不顾。伪使乘间逸。
[注] 魔乃梵语 Mara 之略称,具译应作魔罗。凡执众生病态为真乐所在以及故抗善法者皆属之。
世间众生分三类:
(一) 欲界 凡于情欲饮食睡眠三事未能舍离者属之。其中又分六道。(见第三节附注)
(二) 色界 初禅至四禅诸天众生属之。
(三)无色界 空处至非想非非想处诸天众生属之。
波旬见计不售,则大戚。召三女而与之云:汝等素擅诱惑术,亦能乱彼沙门之心乎。三女长名悦彼,二名喜心,季名多媚,皆绝色,举欲界莫能及。闻父言,各呈妖冶,献媚于菩萨之前。菩萨寂然自若,固无瞬目之嫌,亦无闭目之失。三女乃逗以偈。词甚长,其要如下:
青春难久留,行乐宜及时,姊妹擅殊色,尘世无此姿,快来共嬉游,莫失此良机,胡为同木石,冥冥靡所知。
菩萨从容答以偈云:
汝曹一何痴,色身妄自喜,著相便不净,凡夫斯受媚,我住菩提座,超然脱生死,竭尽诱惑术,终难撼正智。
三女技穷,懊丧而退。启波旬云:女等色艺,对任何男子恒能操纵之,从未失败如今日者。彼沙门真大圣人,必定成佛无疑,请父王勿与结怨。
[注] 沙门即出家绝欲,持戒清静之人。若身虽出家,而未能克除嗜好,严持戒行,非真沙门也。
波旬惊怒交集,转计以甜言舔菩萨云:若能离此菩提座,吾将举财宝无量快乐无上之王宫让汝享受。菩萨哂之。波旬不复能忍,遂召兵甲以图一逞。所属邪魔天龙恶鬼猛兽等众以亿计。一时排山倒海,集于尼连禅河之旁,狰狞万状,凶暴莫名。有挟弩者、有怀石者、有轰雷者、有闪电者、有吐火焰者,有喷毒气者、有弄刀剑者、有使戈矛者、有张牙舞爪者、有兴妖作怪者,鼓声咚咚、金声锵锵、人声呼呼、鬼声咻咻、兽声嗥嗥,一切惊耳怵目之事,此未足述其万一也。尔时菩萨即入大慈三昧以摄待之。眉间放白毫光明,照耀十方世界。光之所及,可以止恶除魔。魔众汹汹而来,气吞日月。讵一见菩萨,手若折,声若竭,气若厥,诸术皆不能施。于是纷纷顶礼忏悔,皈依沙门。波旬党羽顿失泰半,乃率残余逃归魔宫。
[注] 烦恼之生,由于结习。结习之甚,首推恋色贪财。波旬未尝不知因人弱点而攻之。无如菩萨道行既越不可诱惑之地也。
第五节 成道
第一级 法界本体
第二级 众生心之枢纽
第三级 众生心之相状
第四级 众生身之枢纽
第五级 众生身之相状
寻常凡夫只知第五级境界。技艺如何精巧,学说如何幽玄,皆依本级而建立。其能发明第四级境界,勤而行之,下可以延年,中可以成仙,上可以升天。发明第三级境界能见诸实证者,消极可破除烦恼,积极可广明心相。发明第二级境界者,穷生灭之顶点。发明第一级境界者,显寂灭之妙性。
[注] 常人返照自心,觉攀缘驰逐不已,此乃意识作用也。第三级之众生心,须净伏意识而后见,不可混视。
由第五级逆流而上,一一观察入微,由第一级顺流而下,一一觉照无着,自然正智现前,神通具足。菩萨于此中勘验分明,得大自在。是日从初夜起,就众生身实验六通。就众生心实证三明。知众生本来皆具佛性,惟昏迷不觉,以致沉溺生死海中,深生悲悯。
六通者何:一曰身如意通,二曰宿命通,三曰天耳通,四曰天眼通,五曰他心通,六曰漏尽通。三明何:一曰宿命明,二曰天眼明,三曰漏尽明。
何谓身如意通: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出没自在,山壁无碍。一身能化多身,遍布虚空。小身能作大身,高至梵天。
何谓宿命通:过去生中世世所现之身,所作之事,皆忆念分明。乃至六道一切众生宿命,亦能了知。
何谓天耳通:六道众生所有歌咏声、哭泣声、欢喜声、悲哀声、嬉笑声、怒骂声、谄媚声、傲慢声、庄严声、猥亵声,乃至一切器物之声,咸能听闻清晰。
何谓天眼通:地狱受罪苦、畜生被噬苦、饿鬼饥渴苦、修罗斗争苦、人类争权夺利苦、诸天乐极悲来苦、六道生死轮回大苦,以及种种幻色,种种假乐,莫不了如指掌。
何谓他心通:众生身中所起清净心、欢喜心、慈悲心、忠孝心、礼义心、廉耻心、贪财心、贪色心、贪赌心、利己心、害人心、嗔恚心、嫉妒心、骄慢心、谄媚心、欺诈心、愚痴心,以及一切善恶之心,皆洞悉无遗。
何谓漏尽通:众生不知肉身发源于第三级以上,惘然随波逐流,靡所底止。能于空中观彻破裂之点而密补之,则永不漏入生死旋涡中。
[注] 功夫达于四级以上者,不论正道邪道,皆有证得前五通之可能性,惟漏尽通必永断烦恼而后能。此六神通,若明其理,毫不足奇,然须知与世俗幻术异。
何谓宿命明:证第一级境界后,纵观第三级众生心。从纤细相状,于宿世、身份、地位、姓名、寿量、福报、父母、眷属、同群,以及种种隐蔽之事,皆能随念了知。
何谓天眼明:于众生心纤细相状,能随念开为形色而观之,我及众生历劫生死之前因后果,洞见明晰。
何谓漏尽明:众生之得漏尽通者,虽能不受肉身生死轮转,而心相变迁不已,未得寂灭之乐。若以第一级功力径断其变迁之根本,则成究竟无漏也。
[注] 身如意、天耳、他心三通,皆对肉身而建立。内心不涉肉身,故只论宿命、天眼、漏尽三明。
六通三明遍发,正智如如,安住无迹。忽然十方诸佛普集空中,其密无间,同声赞叹,示以[俺]字法门。菩萨心中顿见月轮境界,洁白无比。刹那间,五智及诸差别智一一开发。东方将晓,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释迦牟尼佛。
[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梵语 Anuttara Samyaksambodhi 之译音,义为无上正等正觉。释迦梵语为 SaKya ,即佛之族姓,义为能仁。牟尼梵语为 Muni ,乃佛之特号,义为默寂。
佛既成道,本平素大愿,积极超度众生。从菩提座起,四出演化。视众生之程度,分别施以相当教法。经四十九年未尝休息,最后观察机缘既尽,此如梦如幻之肉身不必复留,遂以漏尽通之自在力而灭其相,归于涅磐(以为寂灭)之境,时七十九岁也。
第六节 垂教
释尊四十九年中所说教法不可悉数,依世间流传,都为五乘:
(一) 人天乘
此乘极力发挥因果法则,以止恶修善为实行标准,其中有人天之别。讲究人道者曰人乘,重五戒。讲究天道者曰天乘,重十善。
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人人若是,天下自然太平,无有扰乱者。
[注] 儒家以五常为经世之大本,曰仁、曰义、曰礼、曰知、曰信。习杀生,则失仁,类偷盗,则失义,涉邪淫,则失礼,好饮酒,则失知(酒能乱性故失正知),喜妄语,则失信。是故佛门五戒,即贯彻儒家五常之正行。广举因果事实以资证明,务其守戒者益知奋勉也。
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也。不饮酒摄在不痴之内。行之有恒,能与欲界诸天相感通。兼习四禅者,能与色界诸天相感通。兼习四空定者,能与无色界诸天相感通。
[注] 道家正当修为,能与忉利天感通。即欲界中之地居天也,其所习之定,属欲界定,与色界、无色界之禅定不同。
(二) 声闻乘
闻佛法音依之而修解脱之行者,属声闻乘。此乘教法,在讲究苦集灭道四谛。深悉三界六道种种苦恼,曰苦谛。知苦恼之因,由于贪嗔痴等所集成,曰集谛。深悉解脱真理归于寂灭曰灭谛。
知寂灭之因,由于戒定慧等之道行, 曰道谛.苦恼类别有三。 一曰苦苦,感八苦交煎之苦也. 二曰坏苦, 感物境破坏之苦也三曰行苦, 感事物变迁之苦也。(注) 八苦者,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爱别离苦, 六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蕴盛苦。
众生有十大根本烦恼,名为十使。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取,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名之曰使者,能驱使众生流转六道不已也。前五名五利使,后五名五钝使。(易段曰利,难断为钝。)
深契烦恼皆归于空,即得寂灭之乐。此中阶次,有四果位:一须陀洹果,灭五利使,兼能去疑。二斯陀含果,能伏欲界贪、嗔、痴。三阿那含果,进灭欲界贪、嗔、痴。四阿罗汉果,灭尽诸使无余。
戒所以治贪,定所以治嗔,慧所以治痴,此言大略也。细析之,则有三十七助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文繁不引。
(三) 缘觉乘
研究人生观,觉悟此生由来。端在自身不明烦恼本空,而起应付之行为。由行为经验而起细微之业识,有业识开为六尘,则起名色之见。由类别名色,而起相当六根。六根对六尘则起接触之感。接触于身心能起种种受用。受用适悦者斯起爱心,爱之至深起取著,取著不舍即成积习。积习之强有力者能致此心现身于相当环境。此身既生,则不免老病而至于灭亡。
由不明烦恼本空而至灭亡,中间凡说十一段缘起。内容十二名相,佛经中名为十二因缘。其文曰: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有色相可感觉者曰色,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名,六入即眼、耳、鼻、舌、心、意六根,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有,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证果时名辟支佛。
[注] 声闻乘名小乘,缘觉乘为中乘或附于小乘内,经教中每称二乘。即统举声闻、缘觉言之。
(四) 菩萨乘
人天乘积福,而不能解脱。声闻、缘觉二乘能解脱,而不能普度众生。菩萨乘则包举以上诸乘之所长,而行愿则极广大。四弘愿曰: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圆满此四弘愿,则以六波罗蜜多为主要功夫。何者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
[注] 梵文 Paramita 译音为波罗蜜多(古译略去多字)。义为[度],即度到彼岸之意。
世间曰[此岸],出世间曰[彼岸]。由世间达到出世间之道,即为度到彼岸。
布施内分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人天乘未尝无此行,然以著相故,不能脱离世间系缚,故属[此岸]。菩萨乘则不住于相,持戒以十善为主,迹同天乘。安忍者,心能隐忍一切难忍之事也,或译忍辱取显著者言之耳。精进通于一切行愿,禅定则静中巧虑妙相也,般若则照见一切皆空也。
[注] 梵文 Pranja 译音般若,义如智慧。然世间智慧依识而生,此般若波罗蜜多则离识之智慧。
依此乘修行,经三大无央数劫,乃成等觉菩萨。从此更须百劫修相好,次如金刚心,而后成佛。
[注] 以上诸乘教法,只举大意。欲求较详,可取拙著佛法要论参观之。
(五) 佛乘
菩萨乘亦名[大乘],并前二乘统称[三乘]。此大乘虽为成佛之因,而未能顿证。上根利器之人容有所歉,于是释尊又说唯一佛乘,简称[一乘],亦称[最上乘]。
一乘教法,能令众生以现世肉身顿成如来法身。密藏中谈此旨者甚多。今节录[妙吉祥秘密观门经]一段文字为证。经云:
释尊在舍卫国华林园中,跏趺而坐。时有弥勒菩萨等白言:释尊,我等虽闻三乘甚深妙法,然尚有怀疑之处,敢问释尊,此法门外更有法否。佛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兴问及此,我有摩诃三昧耶。秘密内法依之修行,能令达成行者速疾成佛。吾自成佛以来,未曾宣说。
此经所以超出三乘教之上,在特具[秘密内法]。此法以三摩地中所感六大缘起妙境为基本,非真正当机不堪信受。其中秘要,不合辄传。是故释尊又云:我此三昧耶秘密法门,难信难解。
汝等乃能如是问,是真。大丈夫是真大智慧......汝等先受五瓶灌顶,当为汝说秘要法门。
是法既须灌顶然后能宣。吾书至此遂止。
[注] 禅宗有[立地成佛]之理,唯约般若门言之,只见无相法身。密宗有[即身成佛]之事,更约三摩地门言之,兼见有相法身。此其别也。
《佛学起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