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密須知 五、菩提心戒

  學密須知

  達庵居士馮寶瑛著

  五、菩提心戒

  敬佛忏悔二事。顯教初亦如是。繼此則視學者根機。或授小乘比丘戒數百條。以對治諸惑。或授大乘菩薩戒數十條。以發展行願。比丘戒惟限于出家人。菩薩戒則在家出家皆有之。

  菩薩戒以發起菩提心爲基。菩提勝義。于五蘊皆空時然後顯現真切。播爲外迹。則爲廣度衆生之種種慈悲行願。學者對于顯教高級教法。果能深心默契。即是已見勝義菩提心。從此應諸外迹。靡不與菩薩戒條相符。此心保任不失。是爲勝義菩提心戒。

  學者情執猶盛。菩提心隱沒不彰。則須求宗師極力提撕。以開顯本性。雖爲凡情遮障。未能發覺此性之活躍于心。但能從外迹菩薩戒條申其行願。莫敢或渝。是爲行願菩提心戒。

  兩種戒相。深淺不同。要以真如性海爲歸。真如境界寂滅平等。凡情雖盡。佛智未備。終涉顯教範圍。此外更有叁摩地菩提心戒。則密宗特具之法門也。

  叁摩地菩提心者。密教大阿阇黎以叁密加持力。于學者心中。迳提出大圓鏡智種子。俟其熏發濃厚。心中自然流露真相。若月輪然。此相實爲叁昧力凝成。故冠以叁摩地之名。諸佛之能洞見十方如來衆生者。即賴此大圓鏡智之力。證此者始稱入佛境界。亦雲[入佛叁味耶]。

  密教既以直提大圓鏡智爲宗。故學者所受之菩提心戒。特稱叁味耶戒。或稱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雖應諸外迹。亦參用顯教菩薩戒條。而主旨固自不同。唐密特殊之點。即在于是。

  叁昧耶戒。實爲戒中之王。精心受持。斯與佛伍。遠離二乘境界。故樂受此戒者。以後不更受小乘諸戒。其中途忽轉入小乘者。或未得明師指授之過。或其入本非唐密根機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