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特論 第二十九 普賢菩薩勸發品---同

  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二十九 普賢菩薩勸發品---同

  藥王菩薩固以護持法華爲本願,累施功德;然行人若未能開展普賢心,成效亦寡。普賢菩薩特現身勸發,更出陀羅尼以加持之;俾植一乘大本焉。

  普賢菩薩威德名聞,以自在神通力,率領無量無邊大菩薩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伎樂;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已,禮遶釋迦牟尼佛,白言,世尊,我于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土說法華經,率衆前來聽受。所欲問者,善男子、善女人于如來滅後雲何能得是經?

  普賢菩薩爲普攝一切衆生隱趨佛道之大士;其威德詳《華嚴經》中,凡修一乘者莫不聞其大名。釋尊宣說法華,在座親聞者自能接受法流,永成道種。釋尊滅後,徒然讀誦其經,未必有效。普賢菩薩知其要領所在,而欲釋尊金口親宣;故特現身佛前,以重其事。本是無相法身;加持力故,會衆遂見化身。循俗谛習慣,覺其自東方化土而來;因普賢乃東方寶幢佛行門魁首也。寶幢佛密印,原名“大威德生”;故應身有寶威德上王佛之名。隨從有無量無邊大菩薩等,乃至所經諸國普皆震動者,威德自在神通使然也。說經垂終,方來聽受,究何所聞?若明“無邊偈語一念頓說”之理,則知甫到耆阇崛山之頃,即無所不聞。更窮究之,普賢法身恒常與法華全部相應;豈待現身佛前而後能聞!必謂前來聽受,隨俗而說耳。得法華者,非獲得經書之謂;乃與一乘法流相應之義。

  佛告普賢菩薩:欲與法華經相應,須具四法:一者得佛護念;二者植衆德本;叁者入正定聚;四者發大悲心;善男子、善女人,若能成就如是四法;于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釋尊因普賢之問,遂楷定四種道行,爲得法華之條件。其一得佛護念,即蒙諸佛加持。如何方得此道?則須入壇灌頂,以叁密開通諸佛法流而把握之。若夙生已熟習諸佛叁密法門;今生雖不再灌頂,亦恒蒙諸佛護念也。其二植衆德本,即修普賢心。諸佛原皆萬德莊嚴;菩薩上求佛道,衆德無不當習;卻以普賢性德爲根本。根本未植,無由發展大菩提心故。其叁入正定聚,即法界叁昧。小乘以見道後爲正定;權大乘以破顛倒爲正定;實大乘以十住後爲正定;其在一乘,必須融歸法界乃稱正定。聚者,彙集之義;爲揀別不定邪定二聚,名正定聚。其四發大悲心,即救一切衆生之心。依上文叁條件,雖獲得法界妙體;若非運行不息,尚失法界妙用;不足以稱真正菩提心。恒起大悲,救度一切;庶乎體用齊彰。佛雲:成就如是四法,于如來滅後必得是經。反言之,若與此四法不相應,必不能獲得法華實益,後人徒然講解讀誦,于加持等義未嘗或知;對于法華,終在門外。

  普賢聞已,複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有能如法得是法華經而受持者,我當恒常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一切魔類及諸惡鬼,皆不能伺求其便而惱亂之。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當乘六牙白象王,率大菩薩衆俱詣其所,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爲供養法華故。是人若坐而思維經義,我亦乘象王現前。其人若于經文有所忘失;我當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普賢聞釋尊所說四條件,皆已所專長;自應有守護行人之責。因行人能依如是四法而受持法華者,當未成功之前,或不免魔鬼惱亂;不得安穩修習。然若精進不懈,自能密感普賢菩薩以金剛劍驅除諸障,免罹衰患也。六牙,表無漏六通。約清淨,曰白;約安和,曰象;行者若與普賢心相應,當感一段潔白安和之境,爲六神通本;現諸色相,則見菩薩乘六牙白象矣。定中偶擾,經文不無忘失之處;得菩薩加護,複歸澄靜,所忘遂亦複原;形諸色相,如見菩薩與共讀誦,引令通利焉。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複精進;以見我故,即得叁昧,及陀羅尼,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

  旋陀羅尼者,字字互攝,宣說無盡義;例如准提九字真言,任一字義能攝其它八字,旋轉無礙也。百千萬億旋陀羅尼者,由一陀羅尼得轉入他陀羅尼,旋轉不窮;如由普賢得轉入藥王,由藥王得轉入妙音,由妙音得轉入觀音等等。法音方便陀羅尼者,隨衆生音訊,施以相當*輪也。

  世尊,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四衆欲修習是法華經,求索受持,讀誦書寫,應一心精進;滿叁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率無量菩薩,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爲說法;示教利喜;亦授與陀羅尼。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之;無有女人能惑亂之;我身亦常自護是人。

  世尊滅後,正法時期,有善知識傳承一乘正法;得法華妙旨,固有其所。正法五百年後,善知識或有或無;但能專心向慕,乃至讀誦書寫此經,冀得有效之修習者,于叁七日精進求之,必有感應。然精進之中,須專注普賢菩薩特性,庶易發見其相當化身;若親聞說法,乃至授與陀羅尼,法驗尤大矣。得此陀羅尼加持身心,所有非人魔障,女人情障,皆當不行;以普賢恒來擁護故。

  世尊,願聽我說此陀羅尼;即說真言曰:

  阿難妳(一)難拏跛底韈帝(二)難拏韈帝(叁)難拏韈怛甯(四)難拏俱舍理(五)難拏蘇馱哩(六)蘇馱哩蘇馱啰跛底(七)勃馱跛舍甯(八)薩嚩馱啰抳(九)阿韈怛甯(十)薩嚩婆灑韈多甯(十一)素阿韈怛甯(十二)僧伽跛哩乞史帝(十叁)僧伽涅具灑抳(十四)薩嚩達磨素跛哩乞史帝(十五)阿僧契(十六)僧伽跛誐帝(十七)底哩遏跢吠(十八)僧伽咄裏野缽啰沒帝(十九)薩嚩僧伽(二十)叁麼底訖賴帝(二一)薩嚩達磨素跛哩乞史帝(二二)薩嚩薩怛嚩噜多(二叁)矯舍哩也弩誐帝(二四)僧诃尾訖哩膩帝(二五)阿弩韈帝韈底甯哆哩(二六)娑嚩诃(二七)

  真言分二十七句:一、二句,密指“于本不生際顯護持性” ;叁、四、五句,密指“具諸護持相,無非方便善巧” ;六至九句,密指“妙得護持極致,是佛知見所行之陀羅尼總體” ;十至十四句,密指“興諸行,播諸語,所行入妙,密察衆音” ;十五至二一句,密指“妙觀一切法,無央數衆趣叁世如一,大衆無所系縛,全在叁昧中活躍” ;二二至二六句,密指“複妙觀一切法,隨一切有情音訊,善巧引入無上趣,作師子吼,具備無上救度力” ;二七句,密指“圓成就” 。此中妙理,可作四段參究:

  (1)開法性 即普賢護持性;于本不生中以慈力顯出之;隨方便善巧,示種種護持相。妙極護持,即一切陀羅尼所依;佛知見所行境界也。

  (2)修法身 依護持性而修諸行,一一以言音志之。于妙行中密察衆音理致,而融歸于大空。

  (3)證法界 自心居法界主位;諸余分位種子,重重圍繞,形成無央數衆趣;皆常住不變,無所系縛。唯于叁昧中隨緣活躍。

  (4)轉*輪 隨一切有情音訊,密運法流;以相當言行引入無上趣。威力如師子吼,是救度中之至上者。

  世尊,若有菩薩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是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于閻浮提,有能受持者,應念普賢威神所賜。若受持讀誦,得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實行;是人則名行普賢行,曾于無量無邊佛所深種善根,爲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命終猶得往生忉利天上,八萬四千天女作衆伎樂而歡迎之;其人即變天身,禦七寶冠,于采女中快樂自娛。其受持讀誦兼解義趣者,命終則爲千佛授手;離諸惡道,無所恐怖,往生兜率天彌勒菩薩所。是經功德如是;智者應當一心書寫受持讀誦;正憶念;實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于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不使斷絕。

  必蒙普賢菩薩隱相加持,乃能與聞此陀羅尼者,內根得其性,外迹乃顯其音也。《法華經》得行于閻浮提亦隱仗普賢神通力;以聞經應聞此陀羅尼故。是故行者對于普賢威神,須殷重注念。若如法修行,解其義趣,日漸與普賢心相應;則名普賢行。此必夙根甚深,乃能若是。其伹由深信而書寫者,福德力故,命終得生忉利天,受諸快樂。若由受持而解義,福智並行;命終往生兜率天,得親近彌勒菩薩焉。末雲流布此經不絕,獨言閻浮提者,就法會所在地言之;非閻浮提外威神不行也。

  爾是釋迦牟尼佛贊言:善哉!善哉!普賢,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慈悲深大;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能作是神通大願,護助是經,廣利衆生。我對能持普賢名號之人,亦當以神通力守護之。

  普賢心雖衆生本來具有;而能發展至極,以神通大願密令衆生建立法華基礎者,非圓成普賢行之人不足當之。衆生欲發菩提心者,對于此位菩薩,應常持其名號,以密接其威神。果能至心持念普賢,定爲諸佛所贊歎。釋尊于此方緣力較厚,更以神通力守護之。

  普賢,若有如法受持讀誦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已供養釋迦牟尼佛;親見佛面;親聞佛說;得佛贊善;受佛摩頂;蒙佛覆衣。如是之人,不複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不暱邪見徒侶;更不親近屠兒獵師,以及豢養牲畜之家,衒賣女色之所。當知是人少欲知足;心意質直;具正憶念;具大福德;不爲貪瞋癡嫉諸慢所惱;是真能修普賢行者。

  能如法受持乃至書寫《法華》,必屬恒念普賢之人。以蒙釋尊神通守護,得與釋尊法身感通;而頓接佛之功德。常途廣事供養,無非欲植功德;今已頓接,與已修供養無異。親見佛面,親聞佛說,不必形諸外相;乃至贊善摩頂覆衣等等,亦許于無形法身中會之。然無形密益,有何征驗?可從行者表德上觀之。如不複貪著世樂,乃至不近衒賣女色之所,皆明證也。世樂,指一切不必要之娛樂。外道指一切不正當之教道。真會法身者,雖入俗無礙;但有關化度大事,乃置身其間。不因化度,而與外道惡人相往來;于理無取。其未到不退轉之位者,反被不善之氣所熏,增益惡劣種子也。少欲知足,自不爲世樂所誘。心意質直,自不爲煩惱所亂。正憶念者,念此法華也。大福德者,蓮花開敷,無限莊嚴也。

  普賢,如來滅後五百歲,若有見此等持經之人,應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轉*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坐于天人大衆中師子法座上。應知:此人現世不複貪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而福報自然,所需無缺;若有毀謗侵犯之者,得諸惡果;若有供養贊歎之者,得諸善果。是故得見此人,當起座遠迎,敬之如佛。

  持經之人,普賢心熾盛故,雖如來滅後,正法已過,仍能隨時得證菩提,廣行化度。未成佛前,雖于一切世法無所貪求;而資生之物,如衣服飲食臥具等,自然有善人供給所需。對此等行者,若以惡意毀謗侵犯之,必得惡報。若以善意供養贊歎之,必得善報。故得見其人,如遇佛無異;當加迎敬。

  佛說是勸發品時,恒河沙等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具普賢道。

  此品在勸行者發菩提心,俾與普賢菩薩威神相接,以通法華之路。聞而大通者,當下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此類當機,多如恒河沙數。小通者,當下具普賢道;此類當機,更多如叁千大世界微塵數也。

  論曰:普賢心爲一乘根本。此心不彰,一切種性莫由開豁;法華真實境界,難與言焉。欲彰此心,略則虔持普賢名號;詳則密修普賢真言;俱蒙威神加護,法益淺深不同。依真言而修,至于叁昧告成;複自慈悲無量,恒見菩薩現身其前;所謂與法華相應之四條件,無不成就。以讀《法華》,句句若從胸襟流出;斯名實得是經。真言未易遽聞,許由持名輾轉感得;是則持名可入一乘初門,宜爲釋尊之所守護也。真言捷效,首重會其旨趣。參究精熟,普賢心體用並耀;以學任何一乘妙法,莫不迎刃而解;豈惟法華而已哉!然境界真僞,顯有分辨:使對于世樂猶未放舍,乃至親近邪惡者流;而诩通達法華,無有是處!

  

  

《法華特論 第二十九 普賢菩薩勸發品---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