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二十一 六根清淨品---法師功德品
信解法華而能實際修習常加精進,可獲六根清淨;少者一二根,多者五六根,則當機而異。佛特告常精進菩薩者,非具精進之心,不足獲此功德故。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法華經,是人眼鼻身叁根當各顯八百清淨功德;耳舌意叁根當各顯千二百清淨功德。
六根本來清淨,因被六塵纏繞,失其本德。今以修習法華,本性日彰;精進不已,回複清淨功德。分千二百與八百兩種者,圓缺不同也。眼鼻身之接境,皆有一部分不能感受之處;較諸耳舌意功德爲少。所謂舌根,兼指宣傳作用言之;非惟局于味覺已也。
是實修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得見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內外形相;亦見其中一切衆生,及其作業因緣果報生處。
外色屬塵,內色屬根。在叁千大千世界中,塵相山林河海,上至有頂,下至地獄,清淨肉眼固能見之。而憑肉眼習慣,返照根性;亦能于中感見山林河海等相。其所以異于天眼者,必藉眼球爲緣;無眼球,則內外色均不能感得。此叁千大千世界中,一切衆生之內外色,乃至造因得果等事,無不見之。
是實修人,父母所生清淨肉耳,能聞叁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非情內外音聲;一一了別,而不壞其耳根。
一切有情,統攝凡夫聖者言之。凡夫不出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趣;聖者則赅權實諸乘果位中人。一切非情之聲,統攝物材器具言之;如水聲樹聲車聲鍾聲等皆是。肉耳須藉耳朵爲用,故異于天耳。尋常多音齊發,肉耳只能辨別較強之聲,或混合之音;余則模糊雜亂。此清淨耳能一一辨之,故曰不壞。聲音分內外,亦以根塵境界有別也。
是實修人,亦能以清淨鼻根,感受叁千大千世界所有植物畜生,乃至一切凡夫聖者身分所發之香;其根不壞不錯。
植物,如花果草木等;畜生,如象馬牛羊等;凡夫聖者,義如前釋。此中一切身分,固各有其氣味。普通鼻根,只能感受氣之濃厚者;若多種香氣混合一處,鼻根每不能細辨;或有失壞錯亂之患。修習法華,能令鼻根清淨;諸塵之來,直與性通;一時不妨多香入鼻,而了別無礙(龍樹菩薩未學佛時,數十種藥物和合爲丸,頓能辨一一藥物之質量,乃夙生曾習法華之效)。清淨之尤者,如重頌所雲:不惟得聞任何動植物香氣,且從而審知物之所在;乃至衆生種種動作無不隨香而知;一切聖者之行道說法,亦無不因香氣活動之狀況而一一明了也。
是實修人,亦能以清淨舌根,接嘗一切物質;不論美惡,皆成上味。運舌說法,出深妙聲;聽者入心,歡喜快樂。天龍八部皆來親近;缁素知者以爲菩薩而隨侍供養之;亦爲聖者之所樂見。所在之處,佛恒護念啓迪。
物味有美惡,習于分別見耳。根性開展清淨,凡味入口,了其特性各有勝處;自然皆成上味;此只自受用事。若轉度人,則藉舌根推動以顯清淨*輪;因與如來法水相應,聲從心源流露;故曰出深妙聲。聽者接其法流,心頓清淨,如獲甘露;故有歡喜快樂之心。天龍八部感其殊勝,當然皆來親近;于恭敬供養中求獲法益。聲聞四衆,國王大臣,乃至一切在家之輩,苟知是人即是菩薩,莫不盡其形壽隨侍供養之聖者如阿羅漢辟支佛大菩薩,乃至一切佛,鹹樂見之者,以是人能顯法身也。諸佛恒與法身融化,故是人在在處處皆蒙諸佛守護;且或現身啓迪焉。
是實修人,得清淨身根,如淨琉璃;衆生皆喜見之。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形相,皆影現于自身中;或見四種聖人在影中說法。
淨琉璃,喻行者之身瑩澈不濁也。此等清淨身相,衆生自然喜見。重頌雲:“又如明淨鏡,悉見諸色像;菩薩于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余人所不見”。肉身瑩徹,叁千大千世界氣流彙萃其中,無不接受;根性分明,法法不相雜亂;故諸色像無不呈現。此等行者即是菩薩,故曰“菩薩于淨身皆見世所有”。所有者,綜叁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非情形相言之。“唯獨自明了余人所不見”者,余人根性未顯,唯滯塵相;無從窺見其妙。四種聖人影中說法,亦是獨自明了。然密乘行者之修法,旁人許有獲見一二殊勝事者,大都藉此動機開出塵相耳。
是實修人,得清淨意根,通達妙義;諸所說法,隨其理趣,巧符佛旨;能演一句一偈,終歲不匮,皆與實相無違;處世治生,悉葉俗谛;叁千大千世界衆生心理,相機辄了。
意根不淨,則爲識執所滯;未能照顧一切條理而應用之;得清淨者,則緣慮自在;對衆說法,宜有無礙辨才。法無礙,即萬法交融;義無礙,即衆義通達;故曰隨其理趣巧符佛旨。熟之至,則詞無礙,樂說無礙;一句一偈,能終歲演繹不匮,無不與實相相應。隨緣處世治生,無不適宜。衆生心理雖未外露,已能于意根中察其動機而默會之。
論曰:六根清淨功德,行者能得其一二,固屬可貴;至于全具,自然最勝。夙根偏于定者,多向前五根得驗;偏于慧者,則從第六根著效耳。定慧等持,六根皆顯大用,且互融通;然必識蘊盡去而後可。楞嚴雲:“識陰盡者,六根互相爲用”。明此義也。可以融通之由則法性本一,依體起用;內心觀之,無形中一種活動而已。開爲塵相,眼識爲色,耳識爲聲,乃至意識爲法。六塵隔曆不融,斯成凡夫。彙歸根性,仍然一味。循六識習慣,根中亦得顯現諸相;一根能攝諸根。即以上文鼻根言之;六趣衆生依正動靜無不知之,攝眼根之用也;佛菩薩之說法,修行人之讀誦,無不知之,攝耳根之用也;男女心念之邪正,物質價值及出處,無不知之,攝意根之用也。身舌二根,經文雖未詳言,可類推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