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特論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師品

  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師品

  此文晉譯藥王如來品, 以開首詳述如來古史也。秦隋二譯缺之,惟說持經之功效;命曰法師品,約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華經》爲應身佛彙歸之所;得其旨者,法力極大;爲成佛因,即唯一佛乘;故以“一乘法力”標題。

  佛告諸比丘:佛法唯有一乘,直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妙法蓮華經》正宣此旨。所謂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無非入手方便;一達佛乘,叁乘不複存在。譬如衆川,皆歸于海;合爲海水,無複諸川之名。欲持此經,須會無上智慧。得此慧者名法供養;勝余一切事供。久遠劫前,藥王如來現身于大淨世界;我時爲轉輪王寶蓋之太子,名曰善蓋,即修法供養之道,得柔順忍;于一世中化千億人,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方便令入聲聞緣覺化城者,人數十四載;生天上者不可以數計。男女二衆欲供養十方諸佛,以受持《法華經》爲最;由此能會叁權歸一實故。

  一切衆生莫不隱具菩提心,而不能徑發之者,缺乏緣力耳。《妙法蓮華經》所謂唯一佛乘,即直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道。權教叁乘,無非俯就衆生機宜,迂回曲折導入此道。已能彙歸無上智慧,菩薩固成如來;聲聞緣覺亦複如是。無上智慧爲五智總稱。內心密修此智,爲法供養。由此法性增長,則能開作法相;其事甚捷。若從事迹入手,須取一一莊嚴具以資供養;精純之極,依相會性;亦可得圓融之旨;然收效甚遲。故曰法供勝于事供。釋尊在因地時,曾于大淨世界親近藥王如來,實修法供;不久便得柔順忍,與般若波羅密相應。身爲轉輪王太子,卻能轉一乘*輪。其從菩薩乘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有千億人。根機不相及,姑令先習聲聞緣覺之行者,多至十四載(載者,巨大數目之名也。古法萬以上爲億,億以上爲京,京以上爲垓,遞上爲秭,爲穰,爲溝,爲澗,爲正,爲載,爲極)。而修人天乘得生天者,則窮于算數矣。能受持《法華經》之人,其初雖權習余乘,終得彙歸一實。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座上八萬大士言:藥王,汝見會中無量八部四衆求叁乘者,凡于佛前聞此《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一句;雖只一念隨喜,我皆與授無上菩提記;我滅度後,一念隨喜者,亦一一記之。

  釋尊久遠劫前,曾從藥王如來學得一乘大教而修之;即生能轉大*輪。所謂藥王者,法法皆具,無所不治;實即一切種智也。釋尊接此法流,終至于修習成佛。而此法流,隨時應機顯現外迹;行人能與其等流法身相應者,名曰藥王菩薩。于是以此位菩薩爲當機,而普對座上八萬大士(即經初所舉八萬菩薩摩诃薩)宣說一乘法力內容;即如上所說之法華要旨。平日無論權修何乘;若聞法華全經,乃至一偈一句,能領略其旨而隨喜者,雖一念之暫,己接受法流;使菩提性種萌動于心;佛即記爲他日成佛之正因;屬渾略授記也。佛身既寂,而有藥王菩薩代揚法流,密密加持衆生;複得諸大菩薩如文殊等,各乘相當機緣顯說是經。于時衆生聞而一念隨喜者,亦植菩提性種;而隱蒙法身佛授記焉。

  藥王,若複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乃至一偈;複種種供養,合掌恭敬,視之如佛;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于諸佛所,成就大願;愍衆生故,生此人間。若有人問:何等衆生于未來世當得作佛?應以此等人對。此等人即是大菩薩;一切世間皆應瞻奉供養,與佛無異。其舍清淨業報,生此惡世,爲演此經故。

  受持經旨,讀誦經文,解說經義,書寫經卷,雖少至一偈;但能種種供養恭敬,視此法寶猶佛者,是等行人即非凡流可比;必曾于十萬億佛所,親近供養,大願成就,誓入此間度生者也。此等人本應長居淨土,而卻示身惡世;原爲宣揚法華妙旨而然;當來決定成佛,自無疑義。已被授記之未來佛,應如現在佛而瞻奉供養之。

  藥王當知,我滅度後,善男子善女人,能竊爲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即如來使,行如來事。何況于大衆中廣爲人說!

  一乘人不論男女,凡會得法華妙旨,爲他宣說;雖當前聽者不過一人,所說不過一句,總屬轉一乘*輪。是說經者,即銜如來使命而行如來大事之人。若聽者衆多,則其事更大;法益廣播故。

  藥王,若有惡人,于一劫中以不善心現于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倘以惡言诋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以不善心毀佛,此屬塵相;應得相對果報。及徹悟罪惡性空,則塵相如如,不落相對;一劫所積惡業,當然頓隱。故曰其罪尚輕。讀誦《法華》者,不論在家出家,皆直顯佛性。于佛性起處而以惡言诋訾之,不啻自行斷滅佛性;萬劫不得翻身。故曰其罪甚重。

  複次,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爲如來肩所荷擔;所至之處,衆應恭敬贊歎;或以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或以天上寶聚而奉獻之。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植菩提因種故。

  如來現身于世界,以加持衆生,兩肩則放光焰;此乃精進力之果德也(參觀准提密軌)。至心讀誦《法華經》之人,恒隱受如來加持;故曰爲如來肩所荷擔。得此加持,則佛之莊嚴功德運入行者之身;故曰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其身既寓佛之功德,大衆自應恭敬贊歎。人趣當以上供供養;天趣當以寶聚奉獻。緣是人以歡喜心將法華妙旨轉宣于世間,而淨信者即頓植菩提之因也。

  佛複告藥王菩薩言:我所說經典,其數無量;而以《法華經》最難信解;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共加守護;苟非當機,率行傳授,如來在世猶招憎嫉;況滅度後;是故從昔已來未便顯說。

  應身佛說法,阿含,方等,般若,諸經多至無量;遮情法門,鈍根固易信解;顯性法門,利根亦可領會。至《法華》一經,原攝諸佛之大用;爲一切如來秘密加持力之結晶品;借一佛之金口,作流通增上緣;信受者于不斷加持之中,勤修叁密之行;真實心地,自然日漸開朗;終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心地未開朗以前,惟有淨信,不容思議;欲以意識思議,轉滋疑窦。是故諸佛不欲率行傳授,恐根機遜者因疑生謗也。如來在世猶招憎嫉,如五千退席增上慢人是。如來已滅,雖有法身大士支持;則以攝受之力較小,憎嫉之輩尤多矣。古來諸佛,唯密擇適宜根機而秘傳之;不便公開宣說。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此經且爲他人說者,如來則衣覆其身;亦爲十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若是人有大信力,志願力,諸善根力,斯與如來共宿;亦蒙如來摩頂。

  法身如來常住不滅,示生示滅者,衆生眼中之應身耳。能見應身,法流加持力自然較大;學習一乘,叁密成功自易。若應身已隱,現前無佛領導;學習較難。然能真心書寫、受持及讀誦供養《法華經》,而且爲衆宣揚;其隱接法身佛之加持力亦不可思議。深心所感,十方現在佛亦必共同護念。衣覆其身,即功德之光輝映于外。若更有大信志願及諸善根力,則自體恒與如來同化。發爲妙相,得見如來手摩其頂焉。實乃自身與諸佛法流相接,以頂點爲樞紐耳。

  藥王,凡書說讀誦收藏《法華經》之處,皆應起七寶塔,高廣莊嚴,備極供養,此中已有如來全身,不須複安舍利。若有人得見此塔竭誠禮敬者,即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家出家菩薩,不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經,非能行真實菩薩道;去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尚遠。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故。

  寫經之處,說經之處,讀誦、收藏之處,皆應起高廣莊嚴七寶塔,備極種種珍物而供養之者,以行人至心所格,《法華經》所在之處,即佛性所寓之處也。常途塔中特安舍利,重在佛遺骨中寓有佛性耳。今此經塔既有佛性寓于經中,故不須複安舍利也。但對此塔敬禮,即隱蒙如來法流之益;爲一乘入道初門。菩薩所以可貴,爲能與諸佛法流相接,將來決定成佛;故在家出家之人,如不得見聞《法華經》而讀誦、書、持、供養之;雖行菩薩道,只屬叁乘,不足以入真實一乘之室;以無如來加持實力,去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尚遠也。然叁乘菩薩能受持此經,則可打開方便之門,顯出真實菩提路焉。

  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爲教化菩薩故,方便開示。菩薩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新發意者。聲聞聞是經心疑怖畏,當知是增上慢者。

  《法華經》爲諸佛究竟法藏,等覺以前不能深造其極;必須適宜根機乃堪與聞;能接受者即稱真實菩薩;然多籍叁乘權教作預科。其根機未熟者,聞辄驚疑怖畏;以與叁乘路徑絕異也。此類驚疑怖畏之人,約菩薩乘,爲新發心之流;約聲聞乘,爲增上慢之輩。前者多屬愚癡,後者兼具貪瞋。

  藥王,若如來滅後,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爲四衆說是《法華經》者,是人須具叁種功行;一者入如來室,起大慈大悲也;二者著如來衣,具柔和忍辱也;叁者坐如來座,知一切法空也。能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爲諸菩薩及四衆廣說是經。

  佛滅度後,凡能領會法華妙旨爲他人說者,功德己如上文(第四第八兩段)所雲。然具何資格方堪爲本經說法之師?本段乃界定之。內心恒起大慈大悲,即是廣行慈無量心,與普賢叁昧相應;亦行悲無量心,與虛空藏叁昧相應;此誠如來家裏之事,具此堪稱入如來室。法法接以淨喜,外表自然柔忍;是行喜無量心與觀自在叁昧相應者;喻如著如來衣,得莊嚴之相也。洞明一切法空,事事自然能舍;是行舍無量心,與虛空庫叁昧相應者;喻如坐如來座,真不動之相也。安住如是功行,而以精勤之心爲諸菩薩四衆宣說是經;方有實效。菩薩爲正機,兼攝四衆,一乘之法本來如是也。

  藥王,真具說法功行者,我于他國遣化人爲作集衆開會因緣;亦化作四衆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所,我則遣天龍八部加入聽席。我雖在異國,時令說者得見我身。若于此經句讀忘失,則密令記憶。

  叁乘人不知一乘秘要,對于《法華經》亦只從顯淺處講解;粗得皮相者便稱法師。聽衆惟羨聞經功德;有無真實法益,不知分辨。佛恐謬種流傳,大失法華價值;應身雖在異國,卻遣化人爲擇真具說法功行者,邀集大衆請其宣說。若大衆不知隨喜,則複化作四衆,加入聽席以爲之倡。此等化人聞法師真實解說,表示信受不逆。道場若在空閑之地,無愦鬧景況,天龍八部亦現身爲聽衆焉。說法之師雖未得親見如來應身,而說至相應時,辄感法身現前。句讀偶有遺忘,隱若有提示之者。化人原本來去無迹;有時曲順機宜,或于此土隱擇具有相當善根福德之人,密令發心啓請法師宣說此經也。

  論曰:一乘法力之所以大,爲與真實佛性相應也。叁乘多方對治,只求漸近本體;而大用茫然。雖證果位,相似覺耳。真實佛性如何相應?須修最上無量心。及得四種叁昧,則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具焉。具此功行以轉一乘*輪,在在皆顯法華妙性;聽者獲益不可思議;宜其視法師如佛,而備極供養也。若無此等功行;即非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之人。惟憑意識,依文解義,爲人宣說,法力殊屬微薄。倘不會經旨爲何?妄以不了義逞其臆說;不惟絕無法益可言,甚或導人入于邪道也!

  

  

《法華特論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師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