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特論 第七 迦葉等授記品---授記品

  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七 迦葉等授記品---授記品

  迦葉等自述心得,信解叁乘爲權;一乘爲實;可蒙授記矣。然或誤認一乘必以叁乘爲階梯;故佛特取雨澤日光爲喻;明一切根機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過鈍者難契,利者易悟耳。補充此義已,然後爲迦葉等授記焉。

  爾時世尊對衆宣言:摩诃迦葉于未來世奉觐叁百萬億如來,贊佛弘法已;最後身成佛,名光明世尊,十號具足。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像法各住二十小劫。國界平正,種種嚴飾。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衆亦複無數;魔王魔民皆護佛法,無擾亂者。

  開發一乘心,攝受一切衆生而化度之;即普賢菩薩功能。釋尊將示涅槃,付囑摩诃迦葉住持教法,爲人天導師;以其具有普賢特性也。此心融入毗盧遮那(義爲光明遍照)性海,光明無量;更于叁百萬億佛所承事贊歎,而弘揚其道;則經驗圓滿,克證如來金剛堅固身。應現世間,名曰光明世尊。國名光德;心光外表故。劫名壽量等,乃隨時機而得。正法者,佛滅後有善知識繼承大法,能以神力加持學人,俾獲真實境界。像法者,加持力不易遇,學人只從經教領會相似境界而已。依報平正嚴飾,自是諸佛淨土通例。菩薩聲聞無量無數者,應身佛出現,必由衆多叁乘根機感召而來。一乘之道,魔佛一如。普賢性加持之下,諸魔皆發慈心,作佛門護法;無複以邪行相擾矣。對衆宣言者,鹹使聞知也。

  目犍連、須菩提、迦旃延聞已,皆悉悚慓;合掌唱偈;並求授記。世尊告諸比丘:是須菩提于當來世奉觐叁百萬億那由他如來,贊佛淨修;菩薩行足,最後身成佛;名名相世尊,十號具足。國名寶生。劫名有寶。佛壽十二小劫;正法像法各住二十小劫。國界平正,清淨莊嚴,聲聞弟子諸菩薩衆,數皆無量。彼佛常處虛空爲衆說法。

  聞迦葉授記不禁悚慓者,慮已落後也。世尊公開授記,而特注重比丘衆者,鼓舞此輩力求一乘耳。須菩提義爲空生,亦曰善現;即于虛空無相中善能顯現種種寶光之意。此屬虛空藏菩薩功能。入此叁昧,而欲一切性相融通精熟,須再從外迹奉觐叁百萬億那由他(義爲一億)如來;且贊且修,功行圓滿,方成如來福德莊嚴身。其應現于化土者,名名相世尊;乃空中循名生相之義。國名寶生,正表虛空藏本德矣。劫名乃至叁乘人數,釋同首段。末雲:彼佛常處虛空爲衆說法,無非空生之旨。

  複告諸比丘:是摩诃迦旃延于當來世供養奉事八千億如來;次複供奉二萬億如來;于諸佛滅後各起塔廟供奉舍利;菩薩行足,當得作佛;名閻浮那提金光世尊,十號具足。國土平正。種種嚴淨。無四惡道,惟有人天;及聲聞衆,諸菩薩,無量億數;莊嚴其間,佛壽十二小劫;正法像法各住二十小劫。

  迦旃延素稱議論第一;于法法相互間之無量條理,能觀察入妙也。此本觀自在菩薩功能。其供奉諸佛不必如須菩提以那由他計者,無相之句語,練習較易精熟;非若有相之形色,開顯未易圓滿也。及菩薩行足,便證如來受用智慧身。時機成熟,則于世間現應化身,厥名閻浮那提金光世尊。閻浮,樹名;那提者,河也。閻浮樹下有河,水中出金,其色赤黃,帶紫焰氣。迦旃延將來之應身,現此類金色之光,故名閻浮那提金光世尊。國名劫名均缺,當是傳經遺漏。無四惡道者,無地獄畜生餓鬼及阿修羅也(阿修羅有勝有劣勝者類天道,劣者類惡道)。衆生惟有人天,修行者聲聞菩薩,數皆無量。

  複作宣言:摩诃目犍連以種種供具奉事八千如來;次複供奉二百萬億如來;于諸佛滅後各起塔廟供奉舍利;最後身成佛,名多摩羅跋旃檀香世尊,十號具足。國名意樂。劫名喜滿。國土平正,種種嚴淨。天人菩薩聲聞,數皆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像法各住四十小劫。

  目犍連素稱神通第一,是能操縱六塵變化自在者;即具虛空庫菩薩功能也。從此更于二百萬億八千如來所莊嚴萬德;一時能現如來百千萬億化身。當喜滿劫,于意樂世界,示迹成佛,名多摩羅跋旃檀香世尊。旃檀,香木也。多摩羅跋,義含無垢性。佛之變化感應,每顯此類香氣;是法界活動之象征也。國名意樂,寓隨心變化之義。

  論曰:毗盧遮那如來由自性展爲受用身,恒有四種特殊心數,開作常隨菩薩:一普賢,二虛空藏,叁觀自在,四虛空庫;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分位表示也。爲應化鈍根衆生,如來示同比丘相;四菩薩從而變作聲聞弟子;如本品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是也。既屬如來心數,與毗盧遮那原是一體;而外迹仍須授記者,則以化土之中,如來心數爲根;與心數相應之行者爲境;根境和合,而迦葉等諸弟子出現焉。無釋尊之四無量心,迦葉等四菩薩固無從現身。無迦葉等其人,則所謂四菩薩,只屬釋尊內證境界,非化土衆生所得而見也。申言之:迦葉等所依之根,固與世尊不異;迦葉等身各自有其據點,則與世尊不一。于不一之中得入一乘大道,仍須事理交修;故皆當供奉若幹如來,方克成佛。至實現應身之期,又須俟所化衆生機緣成熟而後能。授記之佛名國土,約成熟處所言之耳。此中義理極其精微;非向密宗真參實究,莫由洞達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