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六 一乘普度品---藥草喻品
叁車窮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機;本品乃接徑直之機,爲法華正宗。世尊說此,所以迦葉等之不及;緣彼等只從聲聞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諸譯以藥草喻標名;略取一事爲例耳。
爾時世尊告摩诃迦葉及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是能從一門得悟如來真實功德者。須知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祗功德,窮劫說不能盡;門門皆能引學人到一切智智地。衆生應由何門而入?則如來以一切智智觀諸法理趣,衆生心行,通達無礙;隨其機宜,方便引導之。
迦葉等從聲聞入手,遮盡凡情,得近心體藩籬;法華會上蒙佛強力加持,心竅忽開,與如來真實功德相應;對于一乘,遂深生勝解而信樂之;有窮子得寶之歎。如來喜其開悟,故重言善哉以褒之。如來功德,無量無邊;薦入之門,亦無量無邊;一一詳說,自然窮劫不盡。一切法無不融歸般若波羅蜜,則成一切智;具攝此智無所欠缺,是名一切智智(舊譯略稱“一切智”,頗與聲聞“一切智”相混)。得到一切智智之地,即是究競圓覺;全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矣。如來具一切智智,故于諸法理趣,衆生心行,無所不達;達則各就機宜,指引一門令深入之;使當機將來于法華會上得悟佛之知見,終到一切智智地也。
複告迦葉:譬如大千世界,所有卉木藥草,種類無量;大小複岐;密雲遍布,一時等澍;一切植物,皆沾雨澤,各得滋長;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植物特性,彼此互殊;所呈相用,勢不一致;然而受潤則一。如來度生,亦複如是。叁界衆生同聞法音,如各沾雨澤也。同蒙法益,如各得滋長也。而因根機利鈍不同,結果不無差別。雖有差別,受化則一。
植物蒙甘霖滋潤,而生機勃興;衆生蒙如來化度,而法身萌動;理致相若。植物同一滋潤力,而結果萬殊;衆生同一化度力,而證果互異;總因種性本來不同,正可彼此交喻。
迦葉,如來度生,法惟一味,所謂解脫相,究竟得至一切種智。衆生聞如來方便法,受持讀誦修行;雖不自知如何得度,而實際漸漸度脫,歸于大空。機緣成熟,乃爲說一切種智,俾臻究竟。汝等于如來難解難知之旨,已能信受;甚爲稀有!
諸佛度生之法,只是一味;是謂唯一佛乘。一乘要旨,直透心源;其能頓然解脫叁界纏縛者,以佛性湧現于心,識執無從作梗也。始見佛性,尚屬渾略;盡量開發,一切種智乃得圓成。所謂解脫,約成佛之因。所謂究竟,約成佛之果。然如何方得契悟一乘,則須施設種種方便教法爲入門預備。行者苟能如法受持讀誦,初雖不知佛境何似,及定力堅強,六塵不擾,會得大空之時;佛性即有顯現之機。若由善知識加以開示,則脫穎而出;且知此性爲一切種智流露之一斑。把握此中要領而密持之,自然疾達究竟之地。行者造詣未深,不能勉契此旨;故曰難解難知。其知之者庶稱真實信受。如迦葉等此番之恍然大悟,固甚稀有之事也。
首段言一切智智;此段言一切種智;乃同體異名。前約妙觀察智之滿足;後約大圓鏡智之洞開;皆成佛要道也。
迦葉,如來以智光普照五趣衆生,猶如日光遍照一切,無所揀擇。衆生隨慧力高下,分叁乘接受。所以施設叁乘者,譬如陶家製器,泥質是一,款式殊多;盛蜜,盛酪,盛糞,各因其用而變其相。複次,迷人未學叁乘教,不知解脫;如生而瞽者不識顔色;瞽者經良醫授藥而目開豁,于顔色乃有所見;然不能見之事,無量無邊;須神通具足,所見乃廣;然叁乘人雖得神通,而于一切種智所行無量無邊妙境,仍非所知;須洞達一乘,所知乃盡。
此段經意,晉隋二譯俱有之;秦譯缺失。內含叁喻:一日光喻,二陶器喻,叁生瞽喻;是于上文雨澤喻(諸譯名藥草喻)之外,舉此叁種以暢其義也。智光,即一切種智之光。五趣或作六趣,乃開合之異(阿修羅附入天趣則雲五)。智光如日,無所不照;接受與否,則視有無遮障耳。遮障未甚者,可設迂回教法以引之。本段經文所謂五趣衆生,即指迂回機而言。所經之道,雖屬枝末;曲垂方便不得不爾。陶器千差萬別,無非各就所宜而施設焉。叁乘教法亦複如是。生而瞽者,對于五色疑爲非有;此如迷人不信佛法。信而安于小就。如來智光仍有遮障。能破此障,乃與一乘相應。
論曰:《法華》推爲釋教諸經之王,以衆生能“即肉身顯佛境”也。其要在肉身中指出一切種智之秘密而開敷之。開之熟。則成清淨蓮華。華葉無量無邊,各藏分位種性;一一親證無遺,即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性各詳爲身形,于互攝互熏之間,成爲清淨內境;其中條理,無窮無盡;一一與外境相配,莫不洞明其由;則名一切智智。任何衆生現身外迹,以一切智智觀之,皆與內境相通。循其條理,導歸性海,使發明自心之一切種智焉;斯契佛知佛見矣。衆生苟遇其緣,無不可度。品名一乘普度,以此。普度之法,視根機所宜,方便施以相當叁密。衆生初雖不解所謂,但能一心受持,潛令無明摧破;終獲一切種智之流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