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論
達庵居士馮寶瑛編
淨土篇
佛皆有其所化之土,娑婆世界外佛土,無量無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無所不遍。各各佛土,應現何等境界,恒視化主本願欲化何等衆生而定。如釋尊願力在化導堪忍煩惱衆生,故娑婆國土特現垢穢之象,因有穢土之名。
娑婆世界之西,越十萬億佛土,有阿彌陀佛化土,名曰極樂國。(或稱極樂世界)莊嚴清淨,絕非娑婆可比,故又特稱淨土。略述內容,則黃金爲地。七寶爲池,樓閣樹林,欄楯羅網,莫不瓊瑤燦爛,珠寶輝煌。(此等境界,姑藉人世金寶爲喻,實爲莊嚴勝妙,尚非諸天所能企及,無論吾人垢心所現之金寶也)池中蓮花,青黃赤白,妙分四種,衆生自花中出,根身端潔,衣食隨心,彩禽和唱,天樂自鳴,網樹乘風,清響並作,一一皆演微妙法音。其中衆生,既成大菩薩阿羅漢者,爲數無窮。阿彌陀佛放其無量光明,普照十方佛土無不洞徹,任何佛土之衆生,有發願往生其國者,于其命終時,或率諸聖衆相迎,或化佛菩薩代接,左右二大士,一爲觀世音。一爲大勢至,輔弼度生。隨機說法。凡生其中者,以處境特勝,永遠不複退轉,故能超出叁界,脫離生死。欲知其詳,當取阿彌陀經、觀經、無量壽佛經細讀之。
國土莫不依妙有之理而存在,然須有所征驗,凡情之信乃深。天道之美,有天眼可證,世尚少所致疑,惟極樂國遠在十萬億佛土外。菩薩法眼。猶未易窺。娑婆衆生。更難聞見。欲信其有。根本上當以佛說爲憑。夫佛之所以爲佛。爲六度萬行圓滿無缺也。六度之中有持戒。持戒之中。以妄語爲四重犯之一。于語稍有不實。戒行即有所虧。六度既缺。佛豈能成。故知稍有妄語者。必非佛。既有成佛之瑞應。定必言言皆實。無所用其狐疑。釋尊之談淨土。兼有十方諸佛現身證明。此而不信。未免辜負諸佛懇切之心。抑亦未明妙理之過也。或曰。西方如是遙遠。佛眼始能洞悉。吾人如何往生。曰、依吾人共識比例之。西方不能不在十萬億佛土外。若論究竟。固當處即是。蓋當處之間。無量國土。皆在其中。娑婆極樂之分。視乎自心之顯現耳。淨土既的實存在。而一生其國。又永不退轉。是故吾人欲脫離苦海。自以發願往生爲唯一妙法。願力要義。既具前篇。然而聞者或致疑曰。人情孰不欲富且貴。願力既萬能。南洲之中。生生世世。貧賤恒多。富貴恒少。其故安在。曰、無、論、何、願。必、有、相、副、業、力、爲、之、資、糧。實、效、乃、得、而、現。譬如農夫植物。無其種固不可。有其種。又必須相當培養也。凡情富貴之願。不能相償。以、缺、布、施、等、行、爲、資、糧、耳。設至心行善。未有不如願者。世法篇所舉之乞女。非其驗欤。常、人、惡、念、紛、萌、于、心。惡、誓、每、形、諸、口。不、論、由、衷、與、否。總、屬、願、力、一、類。而、惡、業、又、在、在、造、作。適、足、爲、其、資、糧。再世不墜叁途。既屬難得。又何怪貧且賤者之多耶。是故往生淨土之願。不可不發。而淨土資糧。不可不備。此等資糧。又非徒事布施。便足相濟。須別修淨業之行。其行維何。即憶念阿彌陀佛是也。佛莫不在衆生心中。而衆生能相憶念。便現身接引者。此惟阿彌陀佛本願爲然。他佛願力。雖皆弘大。而旨趣則各有所尚也。是以欲生淨土。必須憶念阿彌陀佛。憶念之法。別爲二種。一曰觀想。二曰持名。
觀想之法。具詳觀經。可不繁具。其中要點。在以彌陀觀音勢至叁聖妙容、及極樂勝境、詳示于世。俾衆生確知標准。藉以住心。心本無住。住則著境。此法獨取著境。以爲入手方便。及觀想純熟。則著境轉入無住。意識化爲真智。而成念佛叁昧。淨土時現目前。固不待命終報盡。始足言往生也。夫入定而有所依傍。不落凡夫定。即落外道定。觀想法雖取境入手。卻爲出世間上上定。其所以然之故。爲、凡、夫、外、道、等、定。只、藉、境、擊、心。心、之、馳、散。雖、得、收、攝。而、所、藉、之、境。住、著、不、能、舍。反、成、妄、執。縱、能、發、現、五、通。亦、有、漏、邊、事。即、能、得、魚、忘、筌。將、妄、執、逐、漸、化、除。歸、于、無、著。其、根、本、煩、惱、無、法、打、破。依、然、六、道、長、淪。故、而、爲、定。如、空、華、之、邀、空、果。觀、想、法、所、對、之、境。一、一、取、諸、西、方、莊、嚴、佛、土。一、花、一、葉。一、沙、一、磚。莫非。釋。尊。所親。見。與理。想。假。設。絕。不。同。科。心之與境。原相表裏。心淨則境淨。境淨則心淨。極樂衆生爲其心淨。故日與聖容勝土相接。反而言之。我輩設能開目閉目。皆得瞻仰聖容勝土。則我輩日趨心淨可知。彌陀佛土。原以類聚此等心淨衆生爲主。我輩既具若是資格。而不能如願往生。誠理之所必無者也。是、以、此、定、取、境、入、手。表、面、若、與、、凡、夫、外、道、同。而、實、爲、上、乘、之、圓、頓、法。然、行、此、法。萬、不、能、與、觀、經、相、違。使、行、者、心、中。自、擬、一、種、勝、境。以、爲、觀、想、對、象。勢、必、陰、魔、熾、盛。陷、入、邪、道。以、十、方、虛、空、中。原、無、此、等、理、想、佛、土、也。即、所、觀、之、土。爲、虛、空、所、固、有。而、化、主、願、力、與、彌、陀、不、同。亦、不、現、身、接、引。此從事相說。稱理而談。彌陀性德。在吾輩心中。最易發現。一加提起。即脫露而出。別種性德較爲深藏未易顯現。故形諸事相。與憶念有相應不相應之異。
觀想法殊極微細。非人人所能致思。稍不如法。又墜邪觀。于普接群機之道。誠有所未備。故釋尊更立執持名號之法。簡稱持名。此法但誦阿彌陀佛洪名。或加南無于上。共爲六字。南無者。皈依之義。兼此二字。所以表向往之殷也。無論何等根器。苟于此法。信願行叁事具足。無不一生成辦。此又圓頓法中之最快捷方式也。顧此法極爲簡單。寥寥數音。何以能收萬修萬人法之效。從事相說。則以時時稱誦洪名。佛力自必時時加被。臨終之際。遂接引生西。此固彌陀本願如是。無庸他說。然世之喜談性理者。或以事相解脫。未能默會妙旨。因而不起正信。即能信矣。或不免以持名只爲排除妄念之一種方法。而不起往生之願。信願不具。行亦何爲。是故性理之釋。又不容已也。
洪名不可思議。本不能專就其音立論。然即從音解釋。亦未嘗不可。夫音聲之道。微妙無倫。苟當于性。即現感應。古樂能移風易俗。足爲音節可提善念之一征。若晉之師曠。琴音且通法相。故奏清征則玄鶴來舞。奏清角則風雨肆威。(出韓子)彼樂師耳。因體驗之精。尚知某音應鶴。某音應風。某音應雨之微理。況如來具有妙觀察智乎。阿彌陀者。義含無量壽命。無量光明。原不離常寂常照之旨。而特表以此叁音。乃釋尊稱性而立。以此性德。若發表爲音。當作阿彌陀叁字之聲。故凡稱誦阿彌陀。心中相當性德。必起而感應。若易以他音。斯無如是契合。故持名之法。雖極簡單。而無限妙理寓乎其中。
執持名號之初。如未嘗修定。其心未免馳散。不可不專心致志以爲之。口中字字玲珑。耳中字字分明。意中字字遞接。妄念可得而伏焉。心稍不專。遊思雜慮。又乘機活動。口雖玲珑。耳不分明矣。耳雖分明。意不遞接矣。經驗漸久。熟娴攝心之道。乃得由散而定。每一持名。惟一念單提。叁根交徹。性德遂發揮光大于其中。念至極熟。能念之心。與所念之號。兩相渾融。無可擬議。是謂初入一心不亂。音性相感。持名則性顯固矣。然發音以持名。舌根之外。恒有意耳二根連帶俱動。此二根之發用。亦與性德相感通。是故持名不惟聲誦而後有效也。即舉意默念。與傾耳注聽。皆可感召性德焉。明蓮池大師(蓮宗七祖)謂海昌村民某甲。有老媪死。附家人言陰冥事。甲默念阿彌陀佛。媪忽致敬贊歎。問其故。則睹甲光明滿身也。此爲默念通于性德之證。且可知凡人念佛。自身恒有光明。肉眼自不能睹耳。
本性光明。因念佛而發露。心相循精進力。默運潛移。漸次鍾爲清淨色相。如現生業果尚未謝落。而淨業功行大備。則淨智辯才神通瑞應種種勝相。自然流露而出。此爲及生親證念佛叁昧。與觀想節所論。殊途同歸。洎現身命終。形諸事相。爲彌陀親率西方無量聖衆來迎。己則乘金剛臺隨佛往生其國。實則此心早自如如。娑婆極樂。了無界限。無所謂往。無所謂生。往生雲者。乃不往之往。不生之生耳。此屬上上品位。不可多得。如淨業功行未滿。而現身既達殂謝之時。則以念佛光明顯著。陰境不能相擾。形諸事相。亦見西方諸聖來迎。惟心相發展未完。不能與極樂境界據相融洽。則現蓮苞未放之象。閱相當時期。心相發育成熟。乃有花開見佛之境。此固人人所能達到之事也。其中品位。尚有種種分別。詳如觀經說。無論何品。皆能一生成佛。以終日所聞無非法音。所接無非聖衆。六根既淨。八苦又捐。一切煩惱。不期斷而自斷。本性光明寂靜之德。遂得發揮無量。而與佛合。中間化身入十方世界。以滿六度功行。閻浮提中在所應有。惟或現沙門身。(出家人)或現帝王宰王宰輔身。或現居士命婦身示迹無定。行同常人。世罕能測其蘊。若現叁十二相之應身。爲叁世所共知。則在萬行圓滿時也。
執持名號之效用。既洞明其理由。則信當益深。願當益切。行亦當益笃。行之功課。古德論述甚多。西歸直指。修西定課等書。在家人均可取法。(若欲仿行他著、亦無不可、)參考經典。如彌陀疏鈔、彌陀要解、觀經四帖疏、無量壽經義疏、普賢行願品、淨土津梁、(或淨土十要)淨土津要等。皆當研究。若更廣閱本宗著述。尤佳。
本宗著述之外。又有重要經論。在所當讀者。爲圓覺經、維摩經、楞嚴經。楞伽經、金剛經、華嚴經、大乘起信論、成唯識論。若其它經論。及各宗著述。則視學者余晷多寡而擇讀之。
偈曰 業海苦無邊。 殷勤把手援。 有情非盡度。 誓不取泥洹
《佛法要論 淨土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