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廣義 序

  心經廣義

  達庵居士馮寶瑛演講

  

       心經廣義序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波羅蜜多心經廣義重刊序

  圓陀陀,光爍爍,靈明洞徹,五陰之陰霾所不能昏者,即是般若!有、無對法所不能宥範,叁界之中獨露身,居第一刹那現永恒,處世間八風不能動者,乃是波羅蜜多。此般若波羅蜜多心性者,爲叁乘一切諸賢聖所共證之心量也。

  叁界凡夫所迷者,迷此般若波羅蜜多心性,若本無此般若心性,雲何名之爲迷?叁乘一切諸賢聖所悟者,悟此般若波羅蜜多心性,若本無此般若心性,雲何名之爲悟?是故,一切凡聖、迷悟之關鍵,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心性!

  叁界一切凡夫,最初由發心信解佛法,直到聞、思、修叁慧具足,便可進證般若心性,當其證此般若心性時,若不到照見五蘊皆空境界,凡習不曾漏盡,生死界內,隔陰之迷仍在!依然墮在生死之數,不名觀自在!觀自在果德之名也,凡一切正果必由真因而來,所雲正果真因,甚少人知,般若心經之中;自是故空中無色……至無苦、集、滅、道,至此方名度一切苦厄,到達彼岸。

  叁乘諸賢聖,當其證此般若心性時,若不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地位!即是執著聖量,即未曾窮盡法性,亦不得名爲觀自在!觀自在者,因果窮徹,凡聖量盡,到此方了無智亦無得,真是觀自在也。

  馮大阿阇黎,寶瑛居士者,密教之導師也,圓通一切信、解、修、證、教、理、行、果,法門融通,心量廣大,是近代佛教史上,大善知識,其所講述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見地超越,能使行者,見聞之下,發起殊勝淨信,依次具足聞、思、修叁慧,進證般若波羅蜜多心性,誠度盡衆生之寶筏也,行者拜讀自知!

  乙醜春日瑜伽士 黃正男序于臺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自序

  佛學在在求證,固與普通哲學有別;亦與尋常宗教不同。可以比擬者,厥惟世間高等科學。然科學以人趣六識所能征驗之塵相爲研究對象;佛學則超乎塵相而迳證法界性理焉。彼此觀點,複非一致耳。原夫法性無窮無盡,從而所證境界無量無邊。學者入手之初,端系解行並進。及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佛學要領了然矣。以解輔行,義有詳略。直指此波羅蜜多之心經,文相極簡,後世解家甚衆,各自有具宗旨,余嘗刊行本經大義一冊,卻重顯密雙談。演講時,口說頗詳。退而編成備忘錄,約十萬言,更名廣義;實仿唐賢疏鈔體例也。

  丁亥秋日達庵自序

  [附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義,出版于甲申之冬。爲應聽衆急需,倉促付印,未及校訂。失當處,一一發現于演講之時。廣義重編,悉加改正。所標大義原文,間與甲申版有出入者,應以本版爲准。達庵並志。

  本經譯文

  此即本書依以解釋之唐譯經文。自“觀自在”起至“薩婆诃”止,共二百六十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此經題也。義詳“釋題”中。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唐,指七世紀初據有中華國土之大唐也。

  叁藏者,通達經律論叁藏之大德也。

  法師爲弘揚佛法之人,內分四種:

  一、聞慧法師——聞經教言音得其大意,而轉向他人宣說者。

  二、思慧法師——以正思維研究經教理趣,已有心得,而後表傳于衆者。

  叁、實修法師——離解心行,契會種種法性之活用,從而利益群機者。

  四、實證法師——此則登地以上之菩薩。

  玄奘者,隋末出家之人,而播聲譽于初唐之大善知識也。譯事在太宗高宗兩朝。本經當于既譯大般若之後續出之。

  釋玄奘,俗姓陳,洛州人,生于隋末。學問淵博,名震中外。史事紛繁。不勝縷述。略舉大綱,可四十則:

  (1)出家參學——幼隨兄長捷法師出家,慧傾耆宿;四方參學不倦,而饒有決擇力。年二十一爲人講心論,衆推爲神人。

  (2)廣習方言——廣參知識,總覺空疏。唐武德六年,雖奉敕住莊嚴寺,而以未得瑜伽深義爲憾。遂就京廣習西域方言,爲西遊求學張本。

  (3)出國西遊——奘雖曾詣阙陳請出國求學,無代達者。貞觀叁年,歲大饑,敕准道俗四出覓食。奘乃乘隙潛往敦煌,向西前進。(敦煌即今甘肅敦煌縣,東南有鳴沙山,山麓有千佛洞,洞內石室藏經甚多)

  (4)流沙難渡——敦煌前進,沙漠難行。風吹沙起,方向莫辨,行人聚骸骨爲路標。惡鬼等往往出現,奘恒誦心經以辟之。

  (5)高昌優待——高昌王麴文泰信奉佛法,素聞奘名,知其抵境,遠出承迎。王母妃屬執炬殿前,親相慰問;留宮說法,皆大歡喜。王認爲弟,母認爲子,殊禮厚供,異于常格。道俗系戀,願請長留。奘不違本誓,務在必行。王灑淚相送,仍敕殿中侍郎赉绫帛五百匹,書二十四封,從騎六十人,送至突厥。(高昌即今新疆吐魯番地)

  (6)突厥關照——突厥主重高昌王來意,遣騎前告所部六十余國沿途關照。但有名僧勝地,必令奘到。途次供應,鹹極周備。所見聖迹佛物甚多。(突厥族隋唐時奄有漠北之地,東西萬余裏。東包天山南路,西達蔥嶺以西)

  (7)罽賓學論——初抵北印罽賓國,遇大德僧勝就學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大毗婆沙等論。

  (8)南下被劫——自罽賓南下,平原千裏。抵中印,于大林中與同行二十余人皆被賊劫,僅以身免。

  (9)得見龍智——奘至大林東境,見一婆羅門年七百歲,貌如叁十,龍猛弟子龍智菩薩也。奘只學中百兩論,而不願習密學。

  (10)被執祭天——由中印曲女城東南行二千余裏,于恒河側,忽被秋賊執獲。同難八十于人,奘獨英秀。賊選充祭天犧牲,結壇河上,初便生飨,將加鼎镬。奘自分必死,唯注想彌勒如來,同難皆代悲號;頓感惡風四起,賊船覆沒。未溺之賊皆大恐怖。諸人告曰:此僧不辭危難,萬裏求法。汝等殺之,罪莫大焉。賊悔而釋之。

  (11)始聞瑜伽——至伽耶山,見釋尊成道處,菩提樹高五丈許。時有大乘居士善瑜伽論。奘大喜,夜求開釋,感得舍利放光樹上。

  (12)朝雞足山——去樹東百余裏有雞足山,迦葉寂定所也。路極荊棘,且多獅子虎象。奘請摩竭陀國王給兵叁百,斬竹通道,日行十裏。國人隨喜,不下十萬。既踐山阿,壁立無路,乃縛竹爲梯。達山巅者叁千余人。

  (13)那爛陀寺——那爛陀,唐言施無厭,南贍部洲最偉之寺也。奘曆諸國,令聞久播。將造其寺,衆差大德四十人至莊迎宿。翌日僧二百余,俗人千余,擎輿幢蓋香花來迎;引入都會,唱令住寺。嗣差二十人送至戒賢論師所。

  (14)戒賢講論——住持戒賢論師,年百六歲,博聞強識,衆所仰望。問奘何來?答曰:從支那來,欲學瑜伽等論。又問在路幾年?答曰:叁年矣。師悲喜交集。蓋叁年前師患病如刀刺,欲不食死。夢文殊菩薩謂之曰:緣汝夙作國王,多害物命,故有斯報。有支那僧來此學問,已在道中,叁年應至。以法惠彼,彼複流通,汝罪自滅。師忍痛相待,夢果有征。寺向例須集大德十人,通叁藏者,由來阙一。以奘補其位,供給甚豐。嗣請戒賢講瑜伽論,聽者數千人。十有五月方畢。重講一遍,又曆九月。奘深究五年,猶未忍東旋,賢欲奘速歸流通,因付給經論,令作歸計。

  (15)遍曆諸國,奘不欲印歸,擬遍巡諸國以廣見聞。賢許之。于是東行大山林中,曲折曆十余國。

  (16)龍猛奇迹——南印正境有憍薩羅國,法化甚盛。王都西南叁百余裏有黑蜂山,昔古大王爲龍猛菩薩造寺且間。上下五重,鑿石爲之。龍猛以藥塗山,變成黃金,無與等者。南行七千余裏,又經五國,並有靈迹。

  (17)觀音住處——至秣羅矩吒國,即贍部最南濱海境也。山出龍腦香。旁有岩頂,清流繞旋二十許匝,南注大海。中有天宮,觀自在菩薩常所住處。昔善財童子曾參訪至此。

  (18)息遊歸寺——最後至缽伐多國,有數名德,學業可遵。又停二年,學小乘諸論,便還那爛陀寺。

  (19)皈依居士——已還參戒賢已,複往杖林山參訪勝軍居士。此公學赅五明,尤長唯識;道俗皈依者日數百人。諸國王等亦來觀禮洗足,封賞城邑。奘從學二年。夜夢火災,一金人告曰:卻後十年戒日王崩,印度便亂,勢如火蕩。向勝軍說已,遂決意速歸。

  (20)戒日王事——王即曲女城主,正法治世五十載,五印鹹伏之。初室商佉王,威行海內,酷虐無道,殘殺釋種;拔菩提樹而絕其根。坑殺大德叁百余。道望較次者並充奴隸。戒賢論師,原在坑殺之列,遇救得免耳。戒日憤其所爲,先至菩提坑發願曰:我若有福統馭海內能弘佛法者,願菩提樹立即萌芽。言畢,萌果上踴。遂率兵擒室商佉王而殺之;五印拱服。由是大崇叁寶。五年一施,傾其帑藏,藏盡還蓄,時至複行,定爲常例。那爛陀寺有鍮石精舍,高可八丈,即戒日所造。聞奘名,每思招致而未得。

  

  (21)作會宗論——寺中大德師子光等,偏尚空宗。弘中百論,而破瑜伽。奘曰:聖人作論,終不相違。因造會宗論叁千頌。空宗諸師稍斂抑。

  (22)摧伏外道——南印度王灌頂師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論七百頌。時戒日王討伐至烏荼國,諸小乘師保持此論呈上于王,請與大乘師決勝。王致書戒賢,請差知識四人赴行在辯論。賢以海慧、智光、師子光、偕奘同往。將首途,忽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書四十條義懸于寺門前。有能破之者,願斬首相謝。諸僧皆默不敢辯。奘挺身出,往複诘駁。外道詞窮,願自斬首。奘免其死,但令皈依,終身不渝。外道感激,因述破大乘論內容。奘悉其弊,乃申大乘正義,作破惡見論叁千頌。

  (23)獨應王請——戒賢原派四人應戒日王請;今見破惡見論足伏天下勁敵,遂獨令奘赉往王所。

  (24)化童子王——奘路經東印,迦摩縷多國,向信邪教,奘隨機演化,伏諸異論。其國童子王頂戴皈依,歎未曾有。

  (25)戒日歡迎——戒日王聞奘逗…

《心經廣義 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廣義 釋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