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廣義 序▪P2

  ..續本文上一頁留童子王所,專使令送支那法師來,童子王命象軍一萬,方船叁萬與奘溯恒河而上。戒日王率臣民百萬順河東下以迎之。延入行宮,陳諸供養;請與小乘師對辯。奘出破惡見論示之,戒日讀已,笑謂小乘諸師曰:日光已出,燈燭奪明;汝等所寶者,他皆破訖;試救取看。小乘諸師無敢言者。

  (26)曲女大會——王曰:此論妙矣!惜未普及。欲于曲女城開無遮大會,命五印能言之士,對衆顯之,使改邪從正舍小就大。是日發敕普告天下,總集沙門婆羅門及一切外道會曲女城。自冬初溯流,臘月齊集。

  (27)立宗無敵——爾時四方雲集約萬人。能論義者數千,各擅雄辯,自謂無敵。王設行殿陳諸供養,請奘升座標舉論宗雲:“真故極成色,定不離眼識”。命衆征覈。竟十八日無敢問者。王大嗟賞;施銀錢叁萬,金錢一萬,氎衣一百具。于時僧衆大悅曰:佛法重興,乃令邊人權智若此。

  (28)賜象歸國——奘于是辭歸,王留住七十五日,乃敕所部遞送出境,並施青象一頭,金銀錢各數萬。戒日童子二王皆流淚相別。奘以象形大,日食甚多,途中難以爲繼,不欲受。戒日又敕令諸國隨到供給。奘乃納象而卻金銀。象高一丈叁尺,長二丈許,上容八人,並諸什物經像等具。雖逢奔逸,而安穩不墮,瓶水不傾。

  (29)途見異僧——緣國北旋,出印度境。戒日威被,鹹蒙供侍。東還至竭盤陀國,崇信佛法,城之東南叁百余裏,大崖兩室,各一羅漢入寂滅定七百余年;須發漸長,附近諸僧年別爲剃。又東千余裏,方出蔥嶺,至烏铩國。西有大山,崖自崩墮。中有僧焉,暝目而坐。形甚奇偉,須發下垂,至于肩面。問其委曲,乃迦葉佛時人矣。

  (30)象死中途——奘至是國,與象別行。先度雪河,象晚方至。水漸泛漲,不悉山道。尋嶺直下,牙沖岸樹。象性凶犷,反拔卻頓,因即致死。奘度蔥嶺時,先遣侍人赍表唐皇,略陳經曆。唐皇大悅,令早相見。今以象死,所赍經像無從運致,乃留于遁國(今新疆和阗城),再遣侍陳情。

  (31)駝馬運經——唐皇得訊,特敕于遁王給其鞍乘。駝馬相運,至于沙洲(今甘肅安西縣至新疆吐魯番間之地)。計其行程,酬顧價值。自爾乘傳二十余度,以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屆于京郊之西。

  (32)道俗郊迎——京中道俗聞奘將至,趨迎郊外者數十萬人,如值彌勒下生。將欲入都,人物喧擁。取進不前,遂停別館。自故城之西南至京師都亭驿二十余裏,列衆禮谒,擁塞難通。于時駕幸洛陽,奘乃留諸經像送弘福寺。京邑僧衆,競列幢帳,助運莊嚴,四衆喧嘩,倍盛于初至。市民廢業五日,七衆皈依。傾仰之盛,終古罕類矣。

  (33)太宗慰問——及至洛陽,帝慰問備至。問西域風俗甚詳。令奘作西域遊記以惠後學。

  (34)奉诏譯經——奘獻諸國異物,及陳所得梵本經教六百五十七部。帝歡喜無量,谕令迻譯。時將親征高麗,乃敕京師留守梁國公房玄齡監護譯事,供應所需。隨就弘福寺譯大菩薩藏經及瑜伽等論。貞觀二十二年瑜伽譯城進覽。帝大悅,謂侍臣曰:佛教廣大,猶瞻天瞰海,莫測高深。余教小水耳!世言叁教齊致,何其妄耶!

  (35)玉華續譯——顯慶四年,高宗改玉華宮爲寺,使奘居之。次年在此譯大般若經六百卷,兼補譯成唯識等論。嗣有請譯大寶積經全部者。甫譯十余紙,覺精神不繼,歎曰:吾于此經無緣,遂擱筆。

  (36)專念彌勒——從此遂專念彌勒求生兜率

  (37)翻華爲梵——貞觀二十二年冬,太宗嘗令奘翻老子道德經爲梵文以遺五印。奘曰:老子立義膚淺,五印觀之,適足見笑。遂止。大乘起信論者,馬鳴菩薩特作也。奘西遊時,五印已失原本。乃依隋譯轉翻梵文反哺之。其譯事可謂東西互益矣。(唐譯起信論當系由奘譯展轉而來)

  (38)病見白蓮——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鈔錄所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臥疾文中開目閉目見大鮮白蓮花。又見二金人謂之曰:法師疾苦,重業輕報耳!行且生兜率矣。奘曰:得毋宣譯大般若之效欤?

  (39)心經受用——是月五日中夜疾革,口誦色蘊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識界不可得;無明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末可得。複命左右同念彌勒如來,右肋安臥而逝。世壽六十五。是夕白虹四道自北亘南。臨殁之言,正挹心經精髓也。

  (40)褒恤備至——訃聞于朝,高宗哭之恸,顧左右曰:朕失國寶矣!廢朝五日,褒恤備至。敕用佛故事,金棺銀椁,葬于浐水之東。(浐水爲關中八水之一,發源于陝西藍田縣,西北經長安而入于渭)贊曰:奘公福慧並厚,爲東土諸僧冠,其兜率下生演化者欤。沙漠孤行,仗心經而解厄;化緣告絕,依心經而入滅;斯譯殆公得意之作矣。

  【增注】玄奘叁藏爲我國千余年前留學外國最有聲譽之佛學者;亦現代講中印文化交流之中心人物。其所吸收之學術,正如金椟中之寶珠。舍珠論椟,已有高度價值。進論寶珠,尤爲希世之珍。要點在闡述唯識奧義,使學者洞明世間真相。依法實踐,更能發現種種勝境,超出普通科學範圍。而卻有真實學理貫徹其間,毫無神秘之處。上舉略傳中,所謂阿羅漢能入長期大定等事,只屬佛學上現實之一斑耳。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心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诃

  此本經正宗分也。義分四章,詳之如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

  達庵居士馮寶瑛演講

  此乃演講本經大義時詳細口說也。集成巨冊,名曰廣義。體例略同疏鈔。以大義原文爲綱,而逐段解釋之。

  

  

《心經廣義 序》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心經廣義 釋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