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四章 修證
權實二教本來同依一乘出發,能徹心源,則無權非實;未明心者,雖勤習實教亦屬權類。中國文化適宜大乘,行者罕向小乘修證;大乘之徒,初或不審權實而依不了義者。了義既彰,修證家皆知抉擇矣。上章諸教派未嘗不講修證,行法或苦未具,或苦太迂,難收大效。修證法門遂以下列叁宗爲主:
第一節 禅宗
禅者,梵語也;具雲禅那,義爲靜慮,謂甯靜散亂之心而起契理思慮也。若空心靜坐,懵無所知,雖坐一萬年,只名外道定,非佛教所許,學者不可不知。禅之中有世間出世間之別,如四禅四空定等皆世間禅也。出世間禅又分大小乘,如九想滅盡定等皆小乘禅也。大乘禅種類甚多,大要有二:
(1) 教內禅 未顯法界性,依經教熏修而得,謂之漸教,氣象平和。
(2) 教外禅 直顯法界性,由祖師加持而得,謂之頓教,氣象雄猛。
然根機深厚者,雖未得祖師親傳,能從經教引起法界性之活現。根機殊薄或師力甚微者縱得親傳,仍難獲得實效,多有轉入教內者。但教外禅特名禅宗,教內禅不以宗名也。
中國習禅有聲譽者自東晉始,僧光之流一坐七日,小乘禅耳。佛陀跋陀羅雅有禅宗作略,是得教外真傳(見第二章第二節),與羅什局于教內者異旨;其能傳譯《華嚴》六十卷,于法界性宜有深契矣。釋玄高得跋陀禅法,其徒有诩證阿羅漢果者,高以神力令備見十方世界以愧之,是達一乘禅妙用者矣。蕭梁時菩提達摩西來,教外禅始正式提倡,遂爲東土禅宗初祖。遞傳慧可、僧燦、道信、宏忍,風氣漸開。至惠能大轉*輪于嶺南,宗旨乃益鮮明,禅宗六祖之名遂大播天下。世出世法皆蒙重大影響。此宗自迦葉尊者以來,一脈相傳(臺宗诋爲中斷,正宗記既辟之),至惠能而後發達,是爲中國佛教之特色。
法界性亦名佛性,得禅宗真旨者,此性必顯耀于自心,是謂見性(的見佛性)。表諸于外,則覺一片雄猛精神彌漫十方,非教家所能思議。學者欲習此道不可不細加審辨,免墜教家窠臼,列舉數要如下:
其一 宗旨
此宗以直顯自心佛性爲正旨,但求佛性湧現,不須依傍教義,學者如能凡心頓開,靈光忽耀,即通初關;打成一片,迥脫根塵,即過重關;性相交融,運用自在,即透後關。到此時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實證法身境界。
宗旨之通,每資祖師提持之力,學子以殷重心求法,祖師內加威神,外加妙用,機緣成熟者心地頓開,亦有數蒙椎練始開悟者。妙用略分叁種:
(1)提 祖師威神加護之時,學子心中似有消息;一經提示,體認分明,遂契宗旨。
六祖之得法于黃梅,懷讓(南嶽)、玄覺(永嘉)之得法于六祖,皆此類根機也。
(2)喝 提之不能曉,則用喝以警其心;蓋由耳根感覺一種威力,可以直透心源也。
懷海(百丈)學禅于馬祖,隨侍多年,見群雁翔空,猶惑“表色”,馬祖扭其鼻,惟著于痛,未能開悟。一日馬祖令海挂拂子于床角,于其背後猛喝之,海大驚之際,心光頓發,叁日尚覺耳聾,此從喝悟道者。
(3)棒 此與喝相輔而行,隨機施設。借棒顯示威神,從身根透入學子心源也。
義玄(臨濟)問道于黃檗山之希運,因棒契旨。然非能直下承當,一棒不悟至于再叁,終賴大愚之提示而後明,是則系乎根機也。而義玄之禅後,以雄猛著于世,是深得西來意者。接機卻多用喝。
其二 實修
未悟之前如何用功?初悟之後如何開展?此宗門重要問題也。蓋祖師提持只資啓發。學子實修乃是根本故。方法有二:
(1)觀月輪
此本龍樹大士正法也。心中觀圓明如月輪狀,初雖不見,習之有恒,隱有實力支持其間,時節因緣一到,則隨五塵之激發,心光乍明,即悟道矣。悟後重修,終致圓明無礙,則佛性全露。達摩示慧可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即此法意。蓋支持力強,喻如牆壁之固也。此須遠離意識乃能實契,若以法塵當之,誤矣!
(2)參話頭
此中國自設之方便法也。借參一句話頭以集中心力,習至塵緣不能相擾時,心與諸根相應,即可悟道。既悟之後,仍然咬定話頭,使心力益強,終于大顯雄猛氣象,入俗無礙,是謂徹參。話頭即是言句,本無意義;若徒念其言句,毫無裨益。須知言句爲所觀,意識爲能觀,于心力集中之際,舍所留能,便顯意識自性。再由識性融歸本覺,可以直透心體。參之雲者,具含此等觀法也。由體起用,接于外境則心光發焉。參話頭之功效如此。
其叁 學人
學道之人略稱學人,禅宗習用此名。資格如何?向無拘限。非若叁乘教必須出家,及講求種種對治法也。略分述之:
(1)身相
六祖說無相頌雲:“在家出家,但依此修”。又雲:“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于道何益”。此明示學人身相不論缁素也。頌詞又雲:“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是在家之人,上至帝王下至隸卒,任何身相均無不可矣。蓋叁乘教之重出家,以廣持戒律對治煩惱,非出家不可,此宗直顯自性,煩惱即菩提,不須對治,自然清淨耳。雖莊嚴淨土,不廢十善,但在家固優爲之;且欲廣利群生,亦以在家爲便,菩薩四攝法,非出家所能圓滿故。
(2)教法
此宗既從自心用功不涉文字,故于叁藏教法有無研究皆所不論,即不識字之人亦無妨礙;此就見道方面言之。若欲向上,則須持一乘經。六祖雲:“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因《金剛經》具攝莊嚴二報要理也。教家或以般若法門列入叁乘,或作一乘初門,各就一義言之。其實如來叁身皆依般若而顯,與一切妙有相函,讀《金剛經》只知偏重無住之旨,不究如何生心之理者不足入甚深法界。所以者何?甚深法界乃華嚴妙境,極生心之大觀故(詳見《金剛經大義》)。
其四 踐履
透徹宗旨者動靜皆符真理,尋常日用無非法樂。六祖雲:“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皆透宗者本分事。功夫未至,其踐履應如何?亦以平心直行爲准。失准者便是過失,宜立矯之。或謂未透宗前不貴踐履,恐未能“時見己過”轉乞援于叁乘教法耳。茲述平直之法如下:
(1)平心
心平境界,即心恒如如,一切塵勞不能擾動,其要在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的的見性者自然得之。不須先究何者爲第七識,何者爲平智也。未到此境而欲平其心,則事事須離兩邊以顯中道。兩邊相對法無量,略如色空動靜之類;任著一邊,心便不平。防著色見,兼思對邊之空,色空平衡,則非色非空之中道自顯。防著動見,兼思對邊之靜,動靜平衡,則非動非靜之中道自顯。體認分明,即見性之基礎。事事如是,則無相不朝宗于性,其心不平而自平。度己度他皆以此爲捷徑。六祖付囑法海等依此理以說法,單令度他者,以法海等既能度己,不須說也。然心光未明,雖行此道至于叁谛圓融,只得相似境界;不脫教家窠臼。更須善知識提持,開其頂門眼,俾與十方如來法流相接,庶克真實見道焉。
(2)直行
宗旨既徹,凡有利他之緣,辄隨動機直道而行。六祖雲:“恩則教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是當報恩之機,直行教養之道,當仗義之機,直行憐恤之道,求其和睦,則遇事謙讓,求其甯靜,則遇事安穩。推而廣之,上至國家大事,下至社會衆務,苟當其職,靡不克盡責任。換言之,倫理上之道德鹹能隨緣發揮光大,是爲禅宗應世方便法門。六祖又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以心性之開展,全賴世間事迹引生之,生生不已,終成一切智智,《大日經》雲:“方便爲究竟。”即此旨也。若一味避俗求真,欲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是處。一乘聖教不重出家,斯爲最大原因。
學者真欲參禅,必取上列要領如實觀照,刻苦修行,方有證道之日,若徒馳逐一千七百則爛葛藤之中,一知半解自命通禅,惑矣!
六祖法嗣四十叁人,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荷澤神會爲上首。六祖已滅,被北方漸教壓抑,日就式微,後經神會奮身抗辯,宗旨複昌。唐主追封會爲七祖,酬庸也。懷讓法脈開沩仰、臨濟二宗,行思法脈開曹洞、雲門、法眼叁宗。各抒見地,自立宗義,其別如下:
(1) 沩仰宗——圓相——依體起用之相。
(2) 臨濟宗——叁玄——相大,用大,體大。
(3) 曹洞宗——五位——觀心,破參,真谛,俗谛,中道谛。
(4) 雲門宗——叁句——一心,真如心,心生滅。
(5) 法眼宗——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五家宗義不同,契會一乘佛性則一。應機接物,各因其才;施設互異,無關宏旨。學者不必疲精竭神于此等紛雜之手段也。
沩仰宗始于沩山靈佑,仰山慧寂繼之;盛行于晚唐,五世即寢。臨濟宗始于臨濟義玄,與仰山同時;五傳至首山省念,宗風大振,法嗣汾陽善昭一脈尤盛,嫡傳石霜楚圓複分黃龍、楊岐二派。楊岐一脈代有名德,千年不衰。近代臨濟多其遺裔。曹洞宗始于洞山良價,與沩山同時,曹山本寂承其後,其道乃昌,故有曹洞之名(先曹後洞,曹更勝故)。然曹山四傳而止。延洞山之脈者,厥爲雲居道膺一支;世仍稱之爲曹洞宗,至今猶存。但曆代名德,遠不及臨濟之衆。雲門宗始于五代時之雲門文偃,四五傳至宋之雪窦重顯,明教契嵩,皆有大名,當時宗風媲美臨濟。元以後漸無聞焉。法眼宗始于五代時之清涼文益,較雲門尢晚出,其嗣德韶享盛譽于宋初(扶助天臺教複興者),繼其後者永明延壽,名振當時,禅門兼修淨土自此起,然其法脈只延于高麗。此五家興廢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