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叁節 天臺宗
羅什學派遍及中國,北方學者于叁論外兼喜《智論》;然向心部用功者尚少。北齊沙門慧文讀《智論》二十七“一心頓證叁智”之義,從而致力心觀;更讀《中論》觀四谛品之偈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有契;遂以“一切智”配空觀,“道種智”配假觀,“一切種智”配中觀,建立“一心叁觀”法門,原屬四論教派。南嶽慧思傳其道以修禅,悟得《法華》大旨;轉授天臺智者,益取《法華》義理以融和之,著《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各二十卷,號天臺叁大部;成爲中國新組之教派,名天臺宗。大綱有二:
(甲)叁谛圓融
叁谛者,空谛、假谛、中道谛也;本出叁論真俗二谛。俗谛者,世間法也;當體即假;真谛者,如實空也;空而兼中。臺宗分二谛爲叁谛;開合不同,實義則一。所謂圓融者,叁谛互相赅攝也。列表明之:
(1)空谛
(a)相對破有……根本空谛
(b)相對立空……兼攝假谛
(c)絕對破立……兼攝中谛
(2)假谛
(a)相對破立……兼攝空谛
(b)相對立有……根本俗谛
(c)絕對破立……兼攝中谛
(3)中谛
(a)雙遮空有……兼攝空谛
(b)雙照空有……兼攝俗谛
(c)絕對遮照……根本中谛
依此作觀,叁谛分明;是得力于四論者。
(乙)一念叁千
叁千者,百界十如叁世間之叁數乘積也。以此叁千法數代表一切法相,一念心中本來具足無遺;衆生被無明蓋障有能頓顯耳。叁谛圓融之極,此理自彰。叁數細目則如下:
(1)百界
依《法華經》立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十種法界;而一界之中能攝其他九界(如人界可以感見佛菩薩乃至地獄,余界類推)連本界自成十界,十種法界既各自具十界,故合成百界。
(2)十如
依《法華經》立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十種法界;同歸如如實際,故有十如之名。
(3)叁世間依《智度論》(七四)立叁種世間法:一曰五蘊世間(色受想行識所幻成世間法),二曰衆生世間(衆生種性各別精神之世間法),叁曰器世間(衆生共業構成假質之世間法)。叁種世間法本通染淨,故不妨一一與百界相和合。叁千法數皆假名攝(其中多數兼具有形假相);彙歸實際,一念具足;開爲境界,隨緣現相;是默契“理事無礙法界”之旨者。
臺宗欽慕《法華》一乘之說,有大部疏釋;故或稱法華宗。然采入宗要者。不過十如略義;所得法華叁昧,只見“靈山一會宛然未散”而已。陳隋以前最上教法多未傳譯;臺宗根據少數要籍而立新派,可稱四論宗之較勝者。
臺宗以判教著名,原非創作;其前既有十家(南立叁家北方七家),不過加以修改以適己意耳。隋以後,複增若幹家;簡當可取者,厥惟初唐法敏、玄奘二派。法敏分教法爲兩大類:一曰釋迦教,二曰毗盧教。前爲應化身或等流身所說;後爲自性身或受用身年說。此依教主分類,至符正理。玄奘承印度戒論師之傳,更分釋迦教爲叁輪;一曰有教,二曰空教,叁曰中道教。此依釋尊逢說爲根據(見《解深密經》),亦合教量。其余諸家大都各憑一己思想而判之,皆非定論,臺宗以《法華經》爲最上,在釋迦教叁輪中未嘗不是;而混毗盧教于內,斯與諸家同病矣。
毗盧遮那如來教法在大別叁類:
(一)《大日經》,自性身說;
(二)《金剛頂經》,自受用身說。
(叁)《華嚴經》,他受用身說。
釋迦牟尼如來法大別二類:
(一)釋尊親宣者皆應化身說;
(二)諸菩薩等所宣者皆等流身說。實證“理事無礙法界”,則應機涉世無不自在;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切對治法門均用不著;釋尊本懷至此略遂;是謂一乘正教。臺宗見地及此,宜其卓然成一家派也。
此宗盛于隋,有淩駕叁論之勢。至唐初浸衰,不敵法相宗之號召力也。百年後,有湛然出,振刷精神與諸宗抗;因華嚴宗取資《起信論》,則亦加研《起信》以對之;著述頗豐,大都宣揚祖意;其時大教東流較備,理宜更求深造以窺佛法究竟;而故步自封,依然拘于不圓滿之教判;惜已。會昌法難以後,教籍喪失;此宗若斷若續。五代末,吳越王錢叔求遺籍于高麗,漸複舊觀;累傳至今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