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二節 叁論宗
幼稚時代,中國佛教只事傳譯;少加研究。發達初期,道安法師始有注釋之舉;弟子慧遠繼于南;關中四傑興于北;複行梵僧佛陀跋陀羅、鸠摩羅會什兩位善知識領導其間,佛教乃成具有至理之學問;非普通宗教所能比擬。訖于盛唐,研究日衆;專家輩出。教派綿延,有至今仍存者;有中途早失者。規模有大有小,大者爲法相、叁論、天臺、華嚴四宗;小者爲涅槃等六宗。
龍樹造《中論》開中觀法門;輔以《十二門論》;提婆承之,複有《百論》之作;合稱叁論。遞傳羅睺羅、青目皆有中觀釋論。譯人中國者,青目釋也。青目之下分二支;一傳沙車王子,一傳清辯論師。鸠摩羅什承沙車之學來中國建立叁論宗(清辯—支由智光數傳至日照,唐高宗時來華,授與法藏,但未開宗)會傳關中四傑,道生一脈獨能延續。四偉至法朗,開爲二派,南派吉藏專弘叁論,北派明勝加入《大智度》,稱四論矣。然南傳特盛,良由吉藏著作豐富也。
中觀法門,以絕無所得爲宗。不名空觀者,以如實之空,非烏有比。空盡幻影而真如本體現,允符“中道”實相;故特名中觀。是知叁論宗旨,空有皆非;乃至非非有,非非空,仍歸俗谛;並此俗谛亦泯,方稱最上真谛。後世略稱空宗,學者容或誤會厥旨也。吉藏廣通《法華》、《華嚴》、《維摩》、《大品》、《智論》,于第一義中道必然洞徹,以之弘揚叁論,宜無偏空之弊。
吉藏之疏叁論,于玄義中提出二大要領:一曰“破邪”,一曰“顯正”。凡有見執,統歸邪攝。外道之我執,小乘之法執、空執,大乘之有所得見,皆必破盡無余。邪盡破,正自顯,別無他法。此純直觀法門,以理法界爲宗趣;般若波羅蜜多爲所依。
法相宗根據《解深蜜經》之意,立叁時教:第一時“有教”,第二時“空教”,第叁時“中道教”;以自宗屬第叁時,空宗屬第二時;表示法相爲究竟也。然此只對不了義空宗而言,不足壓抑叁論宗教義。吉藏則引羅什之說謂:“一代佛教育皆以畢竟空爲極則,凡與畢竟空相應,不論何等教相,均稱最上”,是有得于一乘妙旨之言也。
叁論宗既依般若波羅蜜多直顯真如本體,宜與禅宗初級行法無別。然只偏重研究;不能克苦修正;故彼此分途。道生號稱大哲(四傑之一),爲此宗第二代祖師;且能預發“闡提成佛”之義;見地之高確非侪輩可及;而實相境界殊無證驗;佛陀跋陀羅禅師試以“如意擲地”事;生公竟爲“表色”所惑,與凡流等;其他蓋可知矣。宗風能遍行中國者,方法尚簡,便于宣傳耳。
此宗于隋末唐初盛極一時,然只明體大,未及相用;且教理過渾,成效甚鮮;思想家未免有所歉。法相宗崛起,分析精密,與近代科學方式相類;學者初感興趣,多趨附之;研究叁論者頓希。及曹溪宗風盛行,實效昭著;此宗幾無人過問;唐武毀法,吉藏著作且蕩然矣。日本至今猶保存之,但中國無有重興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