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傳譯 第四節 複興時代

  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四節 複興時代

  唐自貞元以後,譯事無聞。武宗破佛,頓呈衰落。宣宗嗣位雖即取銷亂命;然經典被毀,恢複難期。繼此維持,惟賴教外別傳之禅宗。曆晚唐五代皆一息僅存。周世宗重加破壞,佛教幾無立足地矣。趙宋統一天下,太祖太宗知佛法關系國運甚大,極力提倡;梵僧漸至。一方搜刻舊辭;一方翻譯新本;是爲中國佛教複興時代。延至現代,中國頗多變化。略分叁期述之:

  其一 北宋

  太平興國七年六月,太宗诏立譯經傳法院于東京;廣延梵僧分翻教典。叁藏法師最著者叁人:(一)施護,于阗籍,賜號顯教大師;(二)法天,其後改名法賢,中印籍,賜號傳教大師;(叁)天息災,賓籍,賜號明教大師。真宗時,最著者則爲法護,摩竭陀籍,賜號傳梵大師。譯本現存者,施護百一十一部二百叁十六卷;法天百一十八部一百六十七卷;天息災十九部五十九卷;法護十四部一百七十卷。

  當時印度佛教最重密乘,諸師來華各弘所學,自以密法爲主;開譯梵本,必先作法加持。施護所出《現證叁昧大教王經》,可補唐《金剛頂經》之略。其余密典亦多特色,惜無實修之士一一親證妙境;從而發揮其無上真理耳。

  其二 元

  宋因徽宗排佛,複興氣象消失。嗣雖追悔,而國事日非;南遷後,更無暇注意佛教。元世祖統一華夏,始提倡之;是爲再次複興。然所提倡,偏重西藏喇嘛教,溯源同出印度密乘,而面目稍異。世祖以政治手腕尊藏僧發思巴爲大元帝師,嘗傳譯“一切有部”戒律二種各一卷。其弟子沙羅巴繼爲國師,則譯密典數種;如《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等,皆小冊子。較之北宋規模,遠不及矣。

  西藏佛教分前傳(八世紀)、後傳(十一世紀)。前傳以蓮花生爲主;後傳以阿提沙爲主。元代所崇之喇嘛教,則前傳數派中之薩迦派也。此派與中觀法門之清辨系頗相合;因忽視戒律,流弊滋多(世祖時,有嘉木揚喇勒智,以釋教總統資格而肆行殺盜;成宗時,有必噜匝納實哩,以國師資格而圖謀不軌;順帝時,有伽磷真以帝師資格而導帝淫樂之類是),而發揮教理之事亦絕少。惟武宗敕從西藏大藏經譯成蒙古文,可稱偉舉也。

  其叁 近代

  明清皆取元之政治手腕,藉喇嘛教羁縻藩屬;以國師活佛等虛名籠絡其中有權威者,不在弘揚其道;縱有傳譯,亦秘密藏諸內府,非大衆所知也。萬曆(明代)乾隆(清代)均有雕刻大藏之事,祗屬流傳;與傳譯異。乾隆中葉,以滿洲語翻譯大藏;不讓元武宗專美于前;則是化他式之傳譯也。嘉慶以還,佛教日漸衰頹,以僧伽流品龐雜故。及太平天國排佛,益凋零矣。光緒間,世界潮流所趨,國人思想丕變。對于宗教,漸知擇。以佛法含理最豐,學者視爲極有興趣。古籍散佚而保存于日本者,陸續羅致之。日僧著述較有條理者,則翻譯之。千余年失傳之密宗,因得重興機會。西藏密教亦乘時活躍于北平,浸假有留藏學法團之組織。藏文漢譯之經軌,最近日有增加。是爲中國譯事第叁次複興之期,前途未可量也。

  元世祖嘗敕漢藏諸僧對勘雙方教典之同異。據《法寶勘同錄》胪列漢文現存之本爲西藏所無者,其數不少,但藏文所有而中原缺如者,則未見說明。近人調查謂漢文缺本實多。將來若有大規模之傳譯院,舉西藏獨有之本,盡翻漢文,當可集成一部更完備之《大藏》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