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叁節 極盛時代
大唐自太宗至德宗一百七十年間,爲中國佛教最盛之時。玄宗治世,敕天下諸州擇規模宏偉之道場一律改名開元寺,藉示開元佛化發展之極。其中可分二期:
其一 初唐
貞觀初至開元初七十余年,繼承曆朝譯事,顯教大部重要經論向所未備者,今皆彌補之;是爲顯教極盛時代。譯師特出者數人:
(1)釋玄奘,陳留人。貞觀叁年出關西行,遍曆諸國,廣習瑜伽法門;護法論師再傳弟子。唯識之學卓絕當時,印度沙門外道莫敢與抗。貞觀十九年歸唐,所赍經律論多至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抵京之日,道俗郊迎甚盛,視同彌勒下生。太宗敕于西京弘福寺廣事翻譯;證義綴文大德二十人。念載之間,譯出大小乘經律論七十六部一千叁百四十七卷;未譯者尚占多數,而體力既敝,不堪任勞矣。譯本最钜者爲《般若經》六百卷;次《大毗婆沙論》二百卷;又次《瑜伽師地論》百卷;余如《順正理論》八十卷,《俱舍論》叁十卷,《顯揚論》二十卷,以及法相宗所依經論多種;皆重要之作也。密咒之經、中觀之論亦不少;而以糅譯之《成唯識論》尤爲特色。譯文順應梵語,毫無含混之弊,識者謂不啻直讀梵本雲。麟德元年二月五日中夜示寂;七七日顔色不變;世壽六十五。高宗聞之,罷朝五日志哀,謂失國寶;敕依佛故事,金棺銀椁葬于關中滋水之東。福慧雙隆,東土諸僧所未有。
奘公多方參學,得力處在戒賢論師、勝軍居士二人;故其傳譯以《瑜伽》、《唯識》二論最稱傑作,是得世親之精要者。然世親之學,于《法華》、《涅磐》、《華嚴》等一乘大教無所不論,奘公尚未暇注重此事。
(2)實叉難陀(義爲喜學),于阗國沙門,喜研一乘經教。武後臨朝,以舊譯《華嚴》處會未備;聞難陀長于此道,特請赍經入唐,從新翻譯。大德沙門菩提流志及義淨二人同宣譯本。曆四載譯成八十卷。其後又重譯《大乘入楞伽經》及《起信論》二種,較舊譯均稱益善。其余一乘顯密諸經各有數種。統計共得十九部百零七卷。本擬再次傳譯,無常忽屆;年祗五十九,可惜也!茶毗時其舌不壞;與羅什後先輝映;所譯信符法理也。
顯教大乘經卷,帙巨者有五大部:一《般若》,二《寶積》,叁《大集》,四《華嚴》,五《涅磐》。《涅磐》四十卷成于涼;《大集》六十卷成于隋;《般若》六百卷,《華嚴》八十卷,《寶積》百二十卷皆成于初唐,故初唐有顯教極盛時代之稱。難陀除譯《華嚴》八十卷外,尚有小品數種;皆足珍也。
(3)釋義淨,齊州人,繼玄奘後遊學印度之名僧也。經叁十余國,曆二十余年,以武後乙未攜梵本大小乘叁藏五十萬頌歸國。初襄實叉難陀傳譯,嗣乃自翻。先後共出六十一部二百叁十九卷,顯密俱有之;而特詳一切有部律藏(所譯多至二十余部,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五十卷最钜,足與《十誦律》颉颃)。
唐自玄奘遊學歸國後,步武者絡繹不絕;義淨當時所知者多至五十余人。然或客死,或失蹤,能歸國大弘所學如奘淨二公者,實不易得!淨服膺道琳法師之研究密教甚有妙理(琳乃失蹤之一),曾于中印那蘭陀寺屢入壇場,希求密效,而不能成就厥功爲憾。此因志存遊曆,未能長期專修之故耳。
(4)菩提流志(義爲覺愛),南印沙門,聰穎絕倫。初習外道,無所不通;以爲究竟。行年六十,與大乘善知識對辯,理屈辭窮;乃皈依佛教。五載之間,洞達叁藏,確非凡流所及。武後聞其大名,專請赍梵本來唐。長壽二年開譯經論,曆十七載,譯出五十叁部一百一十一卷。以《圓成大寶積經》百二十卷最有價值。密經多種,以《不空索》叁十卷最巨。年已百余歲,不再翻譯;一心修證。至開元十五年九月意欲舍世,從二十日起不飲不食,而神色如常。十一月五日示寂;世壽百五十六雲。
《大寶積經》內含四十九會,曆朝先後譯出二十叁會八十一卷。奘公暮年承衆僧請求,欲全譯之;起草數行,覺氣力不加;乃辍筆。流志亦以全文過巨(與《大般若》等),恐難盡翻;祗補譯所缺乏之二十六會叁十九卷。余二十叁會,或仍舊譯;或加整理;湊集成編,《寶積》部遂告圓成。初唐所成顯教叁大部:一爲奘公之《般若》;二爲難陀之《華嚴》;叁即流志之《寶積》也。
其二 盛唐
時至開元,中國顯教之傳譯可稱觀止!後此非無特出經論,卷帙大都有限。由此以訖貞元,八九十年間,所譯皆尚密乘;不惟文字宣揚,且屢開壇灌頂。規模之盛,純以毗盧兩部大法爲宗;非區區一尊雜密之比;是爲密教極盛時代。譯師以“阿奢黎”兼之;亦有未見開壇而但翻梵本者。特出四人:
(1)善無畏(梵雲輸波迦羅),中印人,甘露飯王(釋尊季父)之裔,生有神姿。十叁歲嗣烏茶王位,後讓國于兄而現沙門身;早證法華叁昧。嘗附商舶,遊曆諸邦,途遇盜,甚危。畏默念真言,感見准提菩薩出現;群盜悔罪皈依;知持咒有特效,益深究之。嗣見龍智菩薩(或作達磨掬多)得傳承毗盧兩部大法;爲真言宗阿黎。神驗甚多,聲譽遠達中國。睿宗遣使候諸塞外,未值。玄宗即位之初,夢見真僧異相;圖于殿壁以記之。開元四年,畏抵長安;貌與圖合。帝不勝欽重,敕在菩提院先譯《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此祗《金剛頂經》之小分。赍來梵本不少;乃被藏諸內府,無緣續譯。昔有沙門無行遊學印度;廣集梵本歸唐;不幸至北印而殁。唐皇使收回遺本;藏諸西京華嚴寺。畏偕弟子一行揀得其中密典數種,向所未譯;真言宗胎藏部要籍也。尤要者即《大日經》;原十萬偈,畏譯其中精要叁千頌;一行筆受,共成七卷。複出《蘇悉地經》、《蘇婆呼童子經》各叁卷,皆密乘之較淺者。尚有密法十余種,傳(宋高僧傳)錄(開貞兩錄)皆未紀載;以非密宗行人不及知也。中以《大日經廣大儀軌》叁卷爲至寶,即胎藏界大法之根本也。開元二十叁年,畏入滅于長安;世壽九十九。
兩部大經皆由龍智菩薩住持,沙門無行乃能得其一部;當是蒙授法之一人,曾否獲一部阿奢黎之位,惜殁于中途,無由證明也。一行筆受此經;複集師說爲疏;于是密宗始有妙理可尋。其價值能超出顯教之上,端在于此。向被顯教學人列入方等大乘者,局于雜密耳。
(2)金剛智(梵雲跋日羅菩提),南印光明國人。幼年出家;二十受戒。于中印那爛陀寺廣學大小乘叁藏,兼通《中觀》、《瑜伽》。叁十一歲往南印禮龍智菩薩爲師。經七年承事供養;得受五部灌頂;傳承兩部大經;諸佛秘密之藏無不精練。嘗于作法中感見觀自在菩薩現身,證明其學成就;指往東土禮文殊,弘密乘。乃航海而東,叁載始達廣州。開元八年,乃抵京邑。所住之刹,必建灌頂道場,廣度四衆。屢爲內廷作法,皆大靈驗。十一年,從事翻譯;未及十載,譯出密教經軌數十種。《金剛頂》、《大日》兩部念誦法均出大要;其他亦皆密宗鴻寶也。《釋教錄》祗記譯籍八種,遺漏殊多耳。二十年,有敕放歸本國;行至東都示寂,世壽七十一。不空叁藏繼承法統,爲真言宗第六代阿奢黎。
傳稱:金剛智叁藏于顯密義理無不通達;隨問剖析,皆順應機宜;密乘尤能盡法身如來之秘奧,卓然一代大祖師。東土純密之宗流傳至今不絕者,皆其法脈也。當時解答妙理,惜無人一一記而傳之;今所傳者,祗《金剛頂經義訣》而已。然金剛頂宗要旨藉此而明,後賢之獲盡量發揮,實利賴之。
(3)不空(原名智藏)和上者,南印師子國人。十四歲師事金剛智阿奢黎,隨侍東來。開元十二年始,受具戒于廣福寺,助師翻譯經教,熏習日深;蒙授兩部灌頂,護摩阿黎法;並盡付密乘諸經。亦兼受善無畏阿黎灌頂,得胎藏法秘要。至叁十歲,本師已入滅;奉命西行,廣搜梵本;取道廣州,采訪使劉巨鄰懇請灌頂;乃于州之法性寺(即今光孝寺)開壇,受灌頂者以萬計。後達師子國,得遇龍智菩薩,虔獻金寶錦繡,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及毗盧遮那大悲胎藏法門。菩薩特爲建立壇場,不空及隨行弟子含光等同受五部灌頂。嗣後廣參善知識,搜尋密藏及諸經論五百余部。顯密法理無不窮源竟委。遊行五印,法驗屢著奇迹。天寶五年還京,續诏入內建壇,爲帝灌頂。頻年爲國家修法,無不靈應如響。身曆叁朝,皆爲帝師,臣民受灌頂者不可勝數。大曆叁年,于興善寺建立壇場;代宗敕令近侍大臣諸禁軍使一致灌頂;可稱中國密教最盛之時。赍回梵本,奉敕翻譯。自天寶至大曆先後譯出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叁卷;著錄所未及者,尚有四十余部。大曆九年六月初,自謂白月圓滿當行。屆時以大印身定中示寂,世壽七十;荼毗得舍利數百粒。傳法弟子五人:一含光,二惠朗,叁昙貞,四覺超,五惠果,皆第七代阿奢黎。然惠果一支獨延綿不絕。
善無畏大士闡發胎藏界理趣;金剛智大士指示金剛界義訣;不空大士兩師之,兩部大旨集成于一人;後更親谒龍智菩薩以增益之;複廣參善知識以輔助之;所學尤完備矣。《法華》有軌;《華嚴》有觀,舉顯教最高義理,以密法證明其妙境;是真融會顯密之一乘大家也。中國佛教得此位大士住持,允稱極盛時代。叁朝禮遇之隆,超越今古;不亦宜乎!
(4)般若(義爲智慧)叁藏,北印國人也。幼年出家,廣習小乘之學。二十叁歲以後,詣中印那蘭陀寺精究瑜伽諸論。經十八載,轉向南印學密;從法稱(唯識專家)阿黎備受五部真言。嘗聞支那大國有文殊法身道場;遂發願來唐禮谒;兼弘所學。初次垂至廣州,被風驅回師子國。再次垂至廣州,風竟破舶溺人。叁藏孑身漂流至海邊;所失梵箧乃先擱沙上;信有護法冥助也。貞元四年,開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乃擱沙梵本之一;逾年譯成十卷,得未曾有之一乘教典也。嗣續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等數種。十一年南印烏荼國王獻《新華嚴經》;敕叁藏更翻之,則第九會入法界品廣本也。越四年,譯成四十卷,末卷爲前兩譯(六十卷及八十卷本)所以未見。即後世特別流通之《普賢行願品》。《華嚴》得此,庶幾圓滿。盛唐譯事斯爲殿軍。
教法五藏,譬諸五味。《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未到之先,中國學者辄以己之所尚爲醍醐。是經由釋尊金口親宣,楷定醍醐上味惟屬《陀羅尼藏》;足杜一切戲論矣。極盛時代將終,此義方與《普賢行願》同出;茲可異也。若叁藏之不淹沒于海;豈偶然哉!
《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傳譯 第叁節 極盛時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