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二節 發達時代
東晉至隋叁百年間,爲中國傳譯佛教發達時代。爾時印度正值龍樹、提婆、無著、世親四大士相繼住世。西方受化諸國蒙此影響。學者廣求大小乘經律之外,于中觀、瑜伽二法門類有研習;密教亦漸萌芽;更因中國學者思潮日進,故傳譯之事較爲發達。分六段述之。
其一 東晉
東晉享國百年有奇,傳譯缁素十六人,較著者四人;各有特點。
(1)帛屍梨密多羅(義爲吉友)本西域王子。讓國于弟而出家;專精密咒;兼擅梵呗。元帝時譯《灌頂經》十二卷及《孔雀王咒經》兩種。前期支謙等未嘗無密咒之譯,只略述小分:多羅之譯,規模較大也。次有西域沙門昙無蘭(義爲法正)嘗于楊都譯出經教六十一部六十叁卷,中含密咒多種;大都散佚。
本時代密咒雖漸流行,只屬釋迦如來口傳之雜密。若毗盧遮那如來之純密,尚未出現。
(2)瞿昙僧伽提婆(義爲衆天),本賓沙門;博通小乘叁藏。孝武帝太元年間,嘗應慧遠法師之請,在廬山傳譯《阿毗昙心論》等叁部七卷。安帝隆安年間,又應名流王峋之請,在建康傳譯《中阿含經》六十卷,《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小乘經教始有大規模之譯籍也。
阿含義爲法彙,正譯應作阿笈摩;小乘經之總名也。分四部:(a)增一阿含(搜集短篇教法),(b)中阿含(搜集中篇教法),(c)長阿含(搜集長篇教法),(d)雜阿含(搜集不拘長短教法)。中國向無詳譯,今始得其二。
(3)佛陀跋陀羅(義爲覺賢),中印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裔也,少孤,出家;博通經教;兼精禅律;神變莫測;蓋印度禅宗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羅再傳弟子也(其師佛大先與達摩同學,有二甘露門之稱)後弘化中國遇鸠摩羅什于長安;宗旨未葉。慧遠法師迎居廬山,先後傳譯經論禅律十叁部一百二十五卷。其中《華嚴經》六十卷,得未曾有;《摩诃僧祗律》四十卷,亦傑出也。
華嚴部之經,前此雖屢有傳譯;大都略取小分;未有若六十華嚴之傑作也。中國從此始知遮那報土之廣大殊勝。四律廣本向都無傳,今始見其一。
(4)釋法顯,武陽龔氏子。數歲出家,至性過人,受具後,慨經律舛阙,誓遊學印度。曆盡艱險,卒達中印。留學叁年,獲得經律多種;由海歸國。于建康道場寺與佛陀跋陀羅共譯《大般涅磐經》等六部。著名之《摩诃僧祗律》即共譯之一也。複自撰《遊天竺傳》一卷。顯爲中國遊學印度第一人;惜爲期未久,所得無多耳。
我國人西遊者向來罕及印度。漢蔡暗等十八人西迎摩騰法蘭,至大月氏而止。魏朱士行率徒衆十人西訪般若梵本,亦至于阗而已。親到中印有據者不可不推法顯。
其二 叁秦
叁秦者,前秦(苻氏)後秦(姚氏)西秦(乞伏氏)也。時代不過八十年。前秦譯師六人,沙門昙摩難提(義爲法喜)所譯最富。但延至後秦建初六年乃畢,非前秦專有。其中《增一阿含經》五十卷,《中阿含經》五十九卷,原較晉譯二阿含約先十年。以不傳于世,遂讓晉譯專美。西秦譯師不過一人,出品又無關重要。堪稱述者,後秦五譯師中叁人也。
(1)鸠摩羅什(義爲童壽),本印度人,而生長龜茲。出家後,名蓋諸國。繼習大乘經論,洞其秘奧。以弘始叁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博覽舊譯,義多乖謬;因出梵本,從新譯。自弘始四年起,十四年止,先後譯出《大品》等經七十四部叁百八十四卷。四方義學沙門不遠萬裏,入關谘禀。門下肇、融、生、睿號關中四傑;于其道尤相契也。然什所學十只出二;嘗欲造大乘深論,以乏當機而止。其笃性仁厚,泛愛爲心,是與一乘妙旨相應者。而俯順群機,不能不弘空宗。蓋兩晉崇尚虛無之風影響各地學者,空宗最契機也。所譯《般若》,或大品,或小品,或顯部,或密部,不一而足。是知專心此道者。其重譯《法華》《維摩》二經,或隱示宗旨所在也。大乘論藏譯本以《大智度》百卷,《十住毗婆沙》十四卷,及《中》《百》《十二門》叁論爲最重要。《成實論》二十卷,則小乘之瑰寶也。
龍樹中觀法門,提婆、羅糇羅遞承之;無著、世親贊揚之;遂盛行全印,播及諸邦。龜茲之莎車王子須利耶蘇摩專研之,以傳羅什。什傳譯中國,開創空宗。
(2)弗若多羅(義爲功德華)、卑摩羅支(義爲無垢眼)皆賓沙門也。昙摩流支,西域沙門也。叁人皆精律藏,先後入關。羅什始與多羅合譯《十誦律》,叁分得二而多羅入滅。嗣與流支續譯之,共成五十八卷。羅支複出叁卷律序置之于後,都六十一卷。《一切有部廣律》遂繼《僧祗廣律》,出現于中國。
誦者,背文暗持也(讀至極熟能默持之)。此部廣律區分十分而誦之(卷一至卷六爲初誦,卷七至十叁爲第二誦,乃至卷五十六至五十九爲第十誦),故曰十誦。律文繁冗將近七十萬言。始由多羅口誦,羅什譯語,六百沙門共聽。流支繼誦情形亦當無異。譯畢,什欲再加刪治,未果。
(3)佛陀耶舍(義爲覺稱)賓沙門。學問赅博;修行笃實。羅什曾師事之。後聞什被擄入秦,仗禁咒力潛往訪之。姚興迎至長安襄譯事。羅什傳譯一乘經教,間有未達之義;辄待耶舍指示深旨。弘始十年,與沙門竺佛念等共譯《四分律》六十卷,《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另《虛空藏菩薩經》一卷)。從此《四分律》始有廣本。《四阿含經》于是有其叁(《增一阿含》及《中阿含》已見晉譯)。
《昙無德部四分律》,乃昙無德尊者擇上座部律儀中契同己見者采集成文。廣本六十卷,不下六十萬言,內具四分(初分二十一卷,二分十五卷,叁分十叁卷,四分十一卷),故名四分律。耶舍背誦此律時,姚興疑有遺謬;試以毫無義理之羌籍,藥方,各四十余紙;讀叁日,即能背誦;不誤一字。衆乃服其強記。譯語之竺佛念,涼州沙門也。文通華梵。前後秦譯事皆充傳語之職。後亦自譯《十住斷結經》等一十二部七十四卷。與安世高、支謙齊名。
其叁 二涼
五涼之中,惟前涼(張氏)北涼(沮渠氏)有譯事可言。然前涼垂末,始得月支居士施充譯師,影響渺小。北涼叁十余年間,譯經缁素九人,有甚重要者:
(1)昙無谶(義爲法豐)中印沙門也。幼喜誦咒;進習五明,精辯莫抗。後爲白頭禅師所屈,乃專究大乘。而持咒殊有神驗;亦以此賈禍。遂遁至北涼,傳譯經典十九部一百叁十一卷;以《大般涅磐經》四十卷爲最有名。先是此土雖譯《涅磐經》數種,皆屬小乘。竺法護、釋法顯所譯雖號大乘;而護只出二卷,顯不過六卷;遠不若谶譯之豐富也。谶譯仍缺後分二卷(唐代補出);然法身常住之旨從此大彰,中國學者備聞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矣。
羅什門下竺道生,嘗在南京講顯譯六卷《涅磐》,發明“闡提”皆得成佛之理;衆以爲邪說。及谶譯大本至京,果有此義;衆乃感愧。是知一乘妙旨,夙根厚者能自得之;經教只作證明耳。時京兆沙門釋智猛,嘗繼法顯之後,親到中印,得《涅磐》梵本于大智婆羅門家(顯六卷亦得于此)。北涼末葉歸涼州,譯作二十卷。但失傳,無從與谶譯比較也。
(2)佛陀跋摩(義爲覺铠)西域沙門也。專研毗婆沙論。中國沙門道泰嘗遍遊諸國,得《毗婆沙》梵本十萬偈,還居北涼。會達摩至,請其口譯而筆受之;並邀高僧慧嵩等叁百余人考正文義。曆叁載,譯成百卷;後因兵燹被毀,只存六十卷。
北涼時,中國譯籍經律均漸豐富;惟論藏無多。道泰杖策西訪以此。上譯《毗婆沙論》百卷,小乘也。泰後自譯《入大乘論》及《大丈夫論》各二卷,以明宗旨。
其四 南朝
南朝一百七十余年間,佛化有特殊發達處;譯師數十人,亦多可觀。蕭齊較遜,齊主不重此事也。蕭梁編述多,翻譯少。宋陳皆有異彩。略舉數人:
(1)求那跋陀羅(義爲功德賢)中印沙門。精大小乘。由師子國浮海來廣州。刺史表聞,宋文帝延至楊都,傳譯經論五十二部一百叁十四卷。釋寶雲、法勇二人譯語。以《雜阿含經》五十卷最重要。蓋四阿含至是始具足也。又《楞伽經》四卷,飾文未周,仍爲世重。
寶雲、法勇皆華僧遊學印度者。後各自行譯經。雲又陪釋智嚴譯《法華叁昧經》等十部。嚴亦曾遊印度,且有聖證之稱者。宋僧西遊沙門可謂鼎足有叁。與晉之法顯,涼之智猛後先輝映。
(2)佛陀什(義爲覺壽)賓沙門。專精律藏;兼達禅要。東晉法顯嘗于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歸朝,未及譯而遷化。劉宋諸僧聞什擅長此道,特請譯出《五分律》叁十卷;名僧竺道生等執筆參正。中國自此具有四律廣本矣。
《彌沙塞部廣律》叁十卷,約叁十萬言,具含五分(第一分十卷,第二分四卷,第叁分八卷,第四分二卷,第五分六卷)。故有五分律之名,並東晉譯《僧祗律》,姚秦譯《十誦律》,《四分律》,共名四律。四阿含亦由東晉姚秦劉宋叁朝得之,允稱發達時代也。
(3)僧伽跋陀羅(義爲衆賢)西域沙門;爲優波離尊者一脈相承之法嗣。齊武帝永明六年,由海來廣州。在竹林寺偕沙門僧玮譯出《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乃廣釋四分律者。明年譯畢,于解夏日(七月十五)香花供養訖,志一點于卷末,相傳優波離于佛滅後結集律藏訖,即于其年解夏日香花供養而以點志之。一歲一點,至永明七年(己已)共得九百七十五點;爲律藏成立之紀元;亦即佛滅後之年數雲。
唐釋智升,依此數計算至開元十八年(庚午),合得一千二百一十六年:即西曆七百叁十年。是佛涅磐當在紀元前四百八十六年。近人依印度史考得佛入滅年數,與此相差不遠;似堪根據。晉法顯遊師子國時,有擊鼓唱言:“如來涅磐今已一千四百九十七載”。若計至開元十八年,當得一千八百二十載;殊乖事實;不足信也。
(4)真谛(梵雲波羅末陀)西印優禅尼國沙門。博通內外學。梁武帝迎來東土;停滯南海二載然後入都。值國難作,于遷徙中譯出《金光明經》等十一部經論共二十四卷;以《起信論》最爲特色。《十七地論》(即《瑜伽師地論》)只譯得五卷,後複佚之。陳初暫居豫章,擬西還印度;因道俗虔留而止。于豫章臨川廣州等處傳譯經論叁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中以《攝大乘論》叁卷及世親釋十五卷別有見地;是與《起信論》融通者。蓋傳梵本之原師當出自安慧學派也。其余瑜伽法門之籍亦多所譯。中國前所未有。關于《俱舍論》亦有數種,但俱不存。相傳真谛頗多神異之迹;其地位未可測也。
無著、世親之瑜伽學本與馬鳴、龍樹不相違。世親弟子安慧未變此旨。真谛是否慧之門下,不得而知。要屬同派者也。瑜伽法門從此昭著中國,而開攝論一宗。
其五 北朝
元魏國祚尚長;雖太武七載禁佛,而法化仍有可觀。齊周曆時皆短;周武更加毀法,可取之處甚少。此朝譯事,亦有特點足錄。
(一)菩提留支(義爲道希)北印沙門。遍通叁藏;妙入總持;顯密兼長之尊者也。宣武帝永平元年至魏,帝請傳譯經論,孝明帝時,胡太後稱製;建永甯大寺,莊嚴冠閻浮提。內供梵僧七百,留支即居此寺爲譯經領袖。至東魏之初垂叁十年,譯出叁十部一百零一卷。中含世親著作多種,而以《十地經論》十二卷最有名。
世親之學,風靡全印;大小乘家幾皆奉爲圭臬。陳之真谛,魏之留支,皆其流派也。有說,世親豐富著作中,以《十地論》爲最盡理。留支譯此,因創地論一宗;足觇其見地不凡。與留支同時傳譯者,尚有梵僧二人:一名勒那摩提(義爲寶意)中印人;一名佛陀扇多(義爲覺定)北印人;皆屬世親學派者。相傳叁僧共翻《十地論》,意見互殊;乃各別 譯;後由扇多弟子慧光融爲一部雲。
(二)般若流支(義爲智希)中印婆羅門;而精于佛法。胡太後稱製之初,即來洛陽(魏都)。後隨東魏孝靖帝遷邺,六年之間,譯出經論十八部九十二卷(沙門僧肪昙林及居士李希義等筆受)。以《正法念處經》七十卷最钜;小乘要籍也。中觀瑜伽之學亦有涉及。
《續高僧傳》雲:菩提留支與般若流支在魏宣譯(時間相聯)。傳寫者每略書留支譯字樣。目錄內頗有相混之處,後人未易細辨也。《正法念處經》是于四阿含外特樹一幟者。
其六 隋
隋文帝承北周毀佛之後,叁寶凋零;竭力整理,僧伽日增;諸州大寺皆建舍利塔,一時稱盛。然梵僧到者無多,亦因國祚短促之故。譯師可稱者,乃由齊周展轉入隋也。
(1)那連提黎耶舍(義爲尊稱)北印烏苌國沙門。北齊天保七年至邺都。傳譯十載,得經論七部五十一卷;《大悲經》《月藏經》《見寶經》皆傑出也。齊亡,流離失所;展轉至隋。承文帝請,到京續譯經典八部二十叁卷,而以《日藏經》爲重要;因方等大集經至是始告圓成也。
《大方等大集經》,乃釋尊廣集十方諸佛菩薩于欲色二界間大寶坊中,宣說大乘之要道也。昙無谶譯二十九卷,僅得其半。余由曆朝諸師先後出之。隋僧就集其大成,得六十卷;統名《合部大方等大集經》。耶舍兩朝所出之《日藏》《月藏》《須彌藏》叁經,共占二十五卷。劉宋智嚴寶雲合譯之《無盡意菩薩經》占四卷。後漢安世高所譯《明度五十校計經》占二卷。連谶譯《大集經》二十九卷爲六十也。
(2)那崛多(義爲志德)北印腱達國沙門。周武帝時既抵長安;尋居益州;皆略有譯事,武帝敕追入京,重加爵祿;逼從儒教,誓死不從;被放歸國。時有齊僧寶暹等十人采經西域;曆七載,獲梵本二百六十部而東還。回至突厥,聞周滅齊,大毀佛法。進退維谷,間與崛多相值。乃留而資學焉。未幾,大隋受禅,佛法重興。暹等赍梵本先返,聞于文帝。帝遣使請崛多到京(大興)主譯。自開皇五年至仁壽之末,譯經叁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顯密鹹備。而以《佛本行經》六十卷最稱巨帙。傳稱崛多經行得(下轉36頁)(上接31頁)道場之趣,總持通神咒之理;功行可見一斑矣。
在隋助崛多傳譯者,有南印沙門達摩笈多(義爲法藏)。厥後自爲譯主。自大業(炀帝年號)初元至末年,十二載間譯出經論九部四十六卷。無著《金剛般若論》,龍樹《菩提資糧論》,皆創見也。《金剛經》二卷,及《普樂經》十五卷,未及迥潤而辍筆。
《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傳譯 第二節 發達時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