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四節 大乘發展期
叁乘一乘之分,以般若波羅蜜多爲界線。超出界線之上方稱一乘;未及者雖發一乘大願,尚未入門也。釋尊自雲:滅度後,以大乘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付囑文殊師利菩薩受持。見六波羅蜜多經此名實大乘;一乘教攝;與叁乘中之權大乘異趣。小乘正法時期,權大乘尚未易行世;何況實大乘,故文殊菩薩雖受釋尊遺囑,住世弘化;亦曾結集大乘叁藏爲標准教典;見智度論末卷而機緣未至,唯留壽俟之。直至佛滅後四百五十年小乘正法末目將臨之時,有馬鳴菩薩應迹,發揚大乘真實教義;文殊乃入涅磐。參觀文殊師利般涅磐經
佛滅後二百余年,小乘大衆部隆盛之時,大天比丘始建立大乘法幟;即權大乘之提倡者。又二百年,第四次結集,已由菩薩羅漢共成之,或說各五百人;足觇大小乘有並駕齊驅之勢。從此可以提倡實大乘,于是馬嗚菩薩出現。
馬鳴生于中印度,蒙富那奢尊者開示“離識見佛”之旨,悟入真如境界;後遂繼承一乘法印爲禅宗十二祖。見付法傳觀察時機,應由大乘入道,不必拘于迦葉教系。爲欲引衆生之發心,不可不建立大乘真正教理,爰有大乘起信論之作”仍以“離識”爲主旨,與禅宗表裏相應;是爲真如法門;亦稱性宗。
羅什叁藏譯馬鳴傳謂:是脅尊者禅宗十祖弟子。蓋初習外道,以世智辯聰擅名于時,莫敢與抗;遂起大我慢,目中無人;後被尊者折伏,出家爲僧;由是博通衆經,明達內外,辯才無礙,四衆鹹伏;中天竺王珍若國寶。厥後小月氏國索當賠款叁分之一,遂北上弘化說法;不惟動人,兼感群馬悲鳴;故有馬鳴菩薩之號。若論禅宗繼承次序,則尊者再傳弟子也。起信論以少許文字赅攝性宗全部義理,誠絕作也。然多簡括之詞;非補充無以喻衆。左列叁特點本其,意而貫通之。
其一 緣起觀
世界本虛妄不實。然而秩序如此嚴整,必有真實緣起之道焉。起信論推源于衆生心之波動。然衆生心又是何物?不可不定中觀察;結果知是末那譯曰意留滯于清淨法體也。經五度緣起,遂由衆生心開出虛妄世界遞以五相標之:
(甲) 無 明 業 相
衆生心非凡夫能知;亦非叁乘能了。法身菩薩始有所覺:初則泯絕一切塵相而彙歸六根;繼則追溯六根來源而發見“阿賴耶”識;即衆生心之所寓也。此阿賴耶識,內與清淨本體相應;外與六塵境界相熏。然“末那”識若不停滯其間,惟感一道淨氣流行;不致緣起世界假相。惟其停滯,幻成妄念,掩蔽清淨本體;遂呈無明業相。此爲“末那”第一步作用。
(乙) 能 見 相 無明業相雖衆生心動機所在,微細不可見也。依之活動,發爲氣分,則爲色法質素;原屬根性,亦不可識。末那複執持其間,幻成能見相。能見之者,帶迷“覺性”轉而爲細識也。此爲“末那”第二步作用。
(丙) 境 界 相
衆生根性以同類氣分互相融合,則鍾成衆力共舉之境界。勢力濃厚,支持良久,本亦無迹;以末那從中提挈,乃幻成境界相。雖爲五塵所依,尚未落五塵粗迹。此爲“末那”第叁步作用。
(丁) 智 相
前相只攝渾略質素;欲觀其詳,須由末那采取局部材料而以意識展開之;渾略質素遂得借空間形式顯示排比有序之色相矣。以屬現量,假名智相。此爲“末那”第四不作用。
(戊) 相 續 相
采取材料過多,非一見所能頓了;則輪流認識,而仗末那之不斷注審焉。無量智相遂得借時間形式魚貫出現;是名相續相。即“末那”第五步作用。
經以上五度作用,世界假象遂告成立;此與尋常唯心論不同。要在衆生心各以同類根性互融氣分爲物質本;衆生加以認識乃幻作物質世界。
其二 實相觀
依衆生心緣起世界,固末那之作用;而以前六識助成之。泯其末那,一念不生;則世界頓歸烏有;是名實相。此相字乃借用念之生,恒與識俱;識所在處,假相隨起;實相不可得見矣。今欲討論實相,總不離識;終被假相籠罩耳。然能于籠罩之中默喻假相所依之妙性;是亦因指見月之道。起信論之實相觀,意不外是。所謂實相,以真如名之;即清淨本體也。要義有二:
(甲) 如 實 空
末那起處辄生暈影;昏蔽衆生清淨心;是謂無明。覺性原來直契淨心全體;因被末那鈞牽,所覺變爲賴耶相分;能覺變爲賴耶見分;各帶一重暈影,靈明真心遂昏成無明妄心。擴爲六塵,亦被暈影遮蓋;世界現象皆失真相。如實空者,消滅一切假相;回複真如本體也。本體具足無量真實之性;故曰真,亦曰實。雖具無量性種,而如如然融成一片;故曰如。
(乙) 如 實 不 空
真如本體所具無量性種,起信論名性功德;隨緣各得顯爲妙相。而隨現隨隱,絕不留滯,無所牽惹;故曰無漏性功德。如實不空者,謂真如複具無量妙性,爲一切妙用所依。若一味契會如實空而不知不空者,即落偏空;甚或流爲惡取空,陷于魔道!
覺性遍一切處,末那拘之則成見分。能見失真,所見自假。即虛妄相分此通于諸識,非惟阿賴耶爲然也。世界之相虛妄不實,正被末那所生之法執蒙蔽而成耳。末那一除,覺性回複,如實空中兼見不空理趣矣。
其叁 熏習觀
熏習者,外境頻來浸潤,令原狀漸次變化,終與能熏同類也。語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喻意正同。衆生心本來清淨,爲交互酬應,氣流沖動,而求認識其詳;遂起念觀察,注意一處,忘失真如全體;致陷無明狀態。局部認識愈詳;枝末執著愈固;真如益不可見。然真如靈活本能,亦時有沖破無明之勢;是故無明真如各有熏習力用。
(甲) 無明熏習
無明掩蔽真如本體,致覺性不彰。唯賴認識力從假相上考察,祗知局部經驗之狀況;樂其適而苦其所不適,而生執著。以意識思維苦樂之因,得趨避之法,而造相當之業焉。此本假相上枝末關系,與真如淨性無涉。然末那密提其經驗成法熏于阿賴耶中,習爲染種。不淨種子熏習至飽和程度,則放其氣流與同類衆生氣流和合;形成同趣之身;是爲無明熏習之果。
(乙) 真如熏習
真如原具靈活妙用,自熏其心;衆生執著方殷,無由覺知。一旦若有厭離生死之念,而與真如內熏之力暫相應;能于心中植一解脫之因;則名淨種。更得諸佛菩薩法流爲緣,漸令淨種日益強大;潛破無明障礙。破至不礙平等性智之發現,則能自放清淨法流,與佛菩薩法流和合;遂覺自身列入莊嚴淨土。是爲真如熏習之果。
無明熏習之義,叁乘教能知之;故有遮情法門。真如熏習之義,一乘教乃知之;故有表德法門。遮情有曰法法皆妄;表德有曰法法皆真;此乃一往之詞,尚須決擇者也。起信論嚴加分辨,以染種所行爲妄;如悭貪嫉之類是淨種所行爲真。如慈悲喜舍之類是馬鳴菩薩之教綱。于體相用叁大皆有發明;大乘實教大旨略盡。越百余年,龍樹菩薩建立中觀法門;是名空宗無著菩薩建立瑜伽法門;是名相宗分志如下:
(一) 中 觀 法 門
佛滅後六百年,西印度有龍樹譯或龍勝新譯龍猛菩薩出,楞伽懸記謂當佛滅後八百年乃指龍樹晚年傳承一乘法印,爲禅宗十四祖;遊化南印,見教徒只重修福;示以一乘佛性,除提婆一人外無領會者;乃施設中觀教法,以暢馬鳴體大之旨。相傳龍樹有起信論釋但觀流通本釋摩诃衍論非真品以萬法只從緣生,絕無實質:立“八不”之義,以顯所依之實性。分四句。
(1)不生不滅 如明鏡照像——隨緣示幻絕無實質
(2)不斷不常 如大河長流——刻刻變易未嘗中斷
(3)不一不異 如隨方攝影——面面異相原是一人
(4)不來不去 如影戲行人——本無動作觀者自迷
學者于此“八不”妙義,如確有會心,便能悟入真如境界;得空宗要旨矣。若于不斷不常徹底通達,許與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堪任一乘法印也。
“八不”妙義,所以反顯中道實相不偏一端。觀此實相,即名“中觀”;此見龍樹中論四百余偈中開首之偈。四百余偈原由龍樹無畏論十萬偈中節譯而來。全文千言萬語無非爲中道消極的寫照。識得其旨,不惟十萬偈可刪,即四百余偈亦屬骈枝。此外複有十二門論亦對機之談,非必要也。提婆菩薩繼承禅宗十五祖;兼弘中觀法門;嘗作百論以益之,總爲未得旨者示解脫道耳。
中觀法門多文攝少義,上根利智或以爲不必。實則當時叁乘教行人執著甚深,非層層開示,無以祛其叁重妄執;而薦入真如本體耳。
印度晚期佛學,趨重簡明。中觀法門特尋求龍樹略論而弘之,如六十頌如理論大乘二十頌論破有論等皆是。此等簡本,十世紀時始流入中國。
(二) 瑜 伽 法 門
佛滅後九百年,無著菩薩出現于北印。以空宗學人淺嘗辄止,墮于龍侗;甚或落惡取空;于是發揮阿賴耶要義,建立性相關鍵。由性開相,會相歸性,必依此而後行。以與真理相應,故曰瑜伽法門。瑜伽者,相應之義也。
瑜伽之學,根據彌勒菩薩五大論而作:(一)瑜伽師地論,(二)分別瑜伽論,(叁)大乘莊嚴論,(四)辨中邊論,(五)金剛般若論,實則推本于解深密入楞伽等經。
阿賴耶乃梵語,義爲含藏,爲衆生心所必具,否則無從建立依正二報。依染淨境界分爲叁位:
(1)雜染位 無始以來執著六塵假相以熏其心,成爲染種而蘊藏之:染種成熟,隨緣發作染行。如是展轉熏發,直至斷除俱生我執而後已。
(2)異熟位 無始以來所作善惡等業,心中默志其間條理,未嘗或失;機緣成熟,則現相當果報之身。直至斷除俱生法執而後已。
(3)淨持位 無始以來清淨本心之絕對善法,如慈悲等,曾經發露者,一一淨持之;隨機利益大衆,永不消滅。衆生如是;佛亦如是。
由真如本體轉入阿賴耶,經種種作用,加以認識;變現種種法相。此法相之所依體,曰圓成實性;所依用曰依他起性;識行其間,若無執著,則成淨相;一落執著,便成染相;此執著曰遍計執性。此叁性亦依識而有其名。識若盡除,叁性皆歸無性;與真如融化。
阿賴耶緣起諸相,未落執著者爲清淨阿賴耶,與圓成實性相應;其依他起性即淨用攝。已落執著者爲雜染阿賴耶,與遍計執性相應;其依他起性即染用攝。
遍計執者,以意識普遍計度加以執著也。依他起者依,他緣牽引而起也。圓成實者,圓成性相不二之理歸于實際也。
無著之發揮阿賴耶義,具見攝大乘論中,世親繼承其法門爲之作釋;多從雜染品立論,趨重賴耶緣起之說。然亦不無清淨之旨;與起信論真如緣起之理不相違。
世親以後,傳攝論者或融通真如緣起,或獨主賴耶緣起,則各憑其見地也。觀吾國真谛譯本之異于余師諸譯可以知之。
以上二法門皆與起信論殊途同歸;對峙于印度六七百載,各稱發達。至密宗代興之時,仍須藉作說理基礎也。
《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四節 大乘發展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