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叁節 小乘發展期

  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 著

  第叁節 小乘發展期

  釋尊在世,叁乘一乘雖無所不談,總以小乘攝機至衆。當時學風一若小乘爲無上正法;習大乘者甚屬希有。五種法藏,亦以小乘部之經律論叁藏最爲需要。實踐此中教法,全仗導師之力。佛將涅磐,諸比丘相率哀求留壽,職是之故。然佛則付囑摩诃迦葉繼承領導之位,以其洞達佛教真面目;且“頭陀”第一爲大衆素所景仰,足資矜式也。

  佛示滅時,諸比丘再叁請佛住世,佛言:“汝等不應作如是語。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诃迦葉。是迦葉者當爲汝等作大依止。”此《涅磐經》卷二之言也。頭陀者,抖擻之義;謂振刷精神與煩惱奮鬥也。必自刻苦始:衣糞掃衣;食不過午;住在冢間,長坐不臥;以此爲基,日常不覺其苦,庶能不被煩惱製伏雲爾。

  佛教以一乘爲正宗;叁乘爲預科。與一乘宗旨真實相應,即達佛教真面目。習之精熟,能接十方如來法流轉加持一切衆生,使叁乘學人皆得實證果位;否則不足爲叁界導師。是故小乘領導之人,亦須先自明宗,乃有實力。靈山會上佛對百萬人天證明迦葉默契宗旨;俾大衆知所歸向也。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略雲:“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爲床座,請佛示衆生以法要。世尊登座拈花示衆;人天百萬悉皆罔措;摩诃迦葉獨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诃迦葉。”此當衆宣布迦葉得旨,堪爲大衆導師之意也。

  一乘宗旨,亦稱正法眼藏;以如來法流之運行,非開真正法眼不能默契其妙也。亦名涅磐妙心;于寂滅中自心隱起大用,未嘗或息也。小乘學人修習教法,不論若何艱苦,倘無宗師加持其間;終不能真實證果。(見《法華經》)猶徒裝置電燈,未獲接通電流,殊失照明效用耳。迦葉尊者具宗師資格,當釋尊涅磐之後,負起領導責任,繼弘小乘正法。以佛遺教展轉口傳,不免參差;于是有結集之事,後人再叁踵而行之:前後凡四次:

  (甲)第一次結集

  摩竭陀國阿阇世王贊助迦葉尊者大願、爲結集外護;召請阿羅漢千人持保守主義者,集于王舍城外七葉窟中。當時選得九百九十九人;阿難初未證極果,被拒入窟,激令漏盡,遂補足千人之數;各就所長,分審經律論叁藏。經藏以阿難爲主;律藏以優波離爲主;符佛意也。論藏應以迦旃延爲主;而小乘家相傳:或雲迦葉自任;或雲阿難兼任;亦有作富樓那分任者;其說紛紛,無關宏旨也。所集教法流通于世,純屬小乘;後世目爲原始佛教。

  結集乃公共整理之義。其法一人登高座述佛所說:衆無異議,則作定論,志諸貝葉。據《菩薩處胎經》雲:

  迦葉當時亦曾結集菩薩藏,指叁乘教法也,但未流通。

  窟內結集者千人,皆極一時之選,衆公認爲上座大德者也。落選大衆凡聖數百千人意有所歉,自由結社,各就所聞分組討論。小乘叁藏之外,加雜集藏及禁咒藏,皆大乘法也。此五藏世稱窟外結集。

  兩種結集皆于佛滅後即行之,統名第一次結集。窟內舉行者名上座部結集;窟外舉行者名大衆部結集;示區別也。同是小乘教法,上座大衆所傳非必盡同。佛典異譯諸本多非一致,此其一因也。雜集禁咒二藏,當時定有流通,但習者少耳。

  (乙)第二次結集

  上座部偏重信仰;大衆部偏重適應;同守遺教,進行不無異趣。百年後社會風尚漸變;潮流所趨,原始佛教似有修訂必要,而以戒律寬嚴問題啓發爭端。諸長老調停其間,邀請賢聖比丘七百人于毗舍離城行第二次結集。結果以恪遵釋迦遺戒爲合;否定從寬之議。不服者另行結集寬大戒律與之對抗。于是上座大衆兩部顯成分裂狀態。

  《西域記》七雲:“佛涅磐後百十年,吠舍嫠城諸比丘遠離佛法,謬行戒行。時長老耶舍召集七百賢聖于城,依毗柰耶製止謬法,宣明聖教。”可見第二次結集仍主嚴戒,固自有其理由也。

  (丙)第叁次結集

  佛滅後二百余年,統治全印者爲阿育王,有鐵輪聖王之號;極端信仰佛法。外道之徒無托足處,混作比丘以謀衣食;漸而改竄佛典,擾亂教義。佛徒不能辨,被誘入邪見者甚衆。時有六萬比丘集議挽救。衆中選深達叁藏之有智比丘千人重加結集于華氏城(波吒利弗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曆九閱方竟。是爲第叁次結集。

  阿育正譯阿輸迦,幼時甚狂暴,父王使率徒手兵平亂事,冀其戰殁也。然以豪邁善戰,亂竟敉平,威權大張。父死,襲殺其兄自即王位;狂暴如故。後遇善知識勸化,翻然歸命叁寶;發大慈悲,正法治世;博愛精神古今罕見。所屬國土曾建八萬四千大寺、及八萬四千寶塔。華氏城爲摩竭陀國大城市之一,阿育王遷都于此。

  (丁)第四次結集

  阿育王以後,在印度擁有廣大領土者,以健馱羅國之迦膩色迦王爲最。蓋屬北印之月氐族,當佛滅後四百年事也。王始輕侮佛法,繼乃深發信心。擁護佛教之力,與阿育王並稱。嘗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題、內容互異。既不一致,無所適從;以問肋尊者。尊者曰:“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典,理宜從新結集耳”。王如言,精選阿羅漢五百人,而缺其一;卒得世友菩薩領首足其數。即以[ ]賓城(迦濕彌羅城)爲結集地。叁藏各製十萬頌,名《大毗婆沙論》。赤銅爲碟,镂寫論文;建塔藏之,不使外流;求學者必于塔內也(見《西域記》(二))。是爲第四次結集。

  佛入滅四百余年,正法眼藏展轉傳承,由迦葉而阿難、而商那和修,而優婆鞠多,至肋尊者爲十世。法流未斷,要皆藉小乘階梯,以阿羅漢資格而密付一乘宗旨者也,此爲迦葉教系之特點。稱爲正法時期。

  小乘正法時期保守五百年,教法、實行、證果之事具足。五百年後,證果漸稀,降爲像法。又越千年,實行亦少,降爲末法。支持僅二百年即逃竄異邦,絕迹印度,外道淩逼使然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