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叁關與密宗叁妄▪P3

  ..續本文上一頁別,一是“興波不作浪”一是“傾湫倒嶽”。這是表示“如來禅”和“祖師禅”的差別。梁山觀所以從法座上走下把住,那是恐怕這祖師禅的園頭動手打他。

  這兩位作家(悟了底人)的問答。是反映禅修曆程最明確最完整的公案。

  乙、雪窦化主省宗問興教坦:“諸佛未出世,人人鼻孔撩天,出世後爲什麼沓無消息?”坦雲:“雞足峰前風悄然。”省宗雲:“未在,更道。”坦雲“大雪滿長安。”宗雲:“誰人知此意,令我憶南泉。”拂袖歸衆,更不禮拜,坦雲:“新興教今日失利。”便歸方丈。坦令人請宗至雲:“適來錯對一轉語,人天衆前何不禮拜?蓋複卻。”宗雲:“大丈夫膝下有黃金,豈肯禮拜無眼道人。”坦雲:“我別有語在。”宗乃理前語,至“未在更道”外,坦雲:“我有叁十棒,寄你打雪窦。”宗乃禮拜。

  按,省宗所問,諸佛出世後“沓無消息”這是入重關的無生境界,而坦禅師兩次開示都是初關功夫(冷湫湫),並不應機,及再次問答,坦以棒擊,破其偏空之失,並非沓無消息所以省宗禮拜了。

  這則公案,是從不應機至應機,也反映禅 修曆程有叁關存在。

  ⑨、話頭禅和默照禅興起後,直以禅關踐履爲成就標准。

  臨濟和曹洞,兩宗接機的手眼,原有不同,臨濟貴直截,竣烈,曹洞貴宛轉穩實。及至宋代,大慧宗杲承襲和總結臨濟家風而衍成“看話禅”。宏智正覺亦承襲和總結曹洞家風衍成默照禅。自南宋至清皆此兩派爲禅宗主流。宏智正覺根椐其祖師藥山唯俨所說(坐禅)“思量不思量底”既不涉于有心的思量,也不涉于無心的不思量,這靈明寂照的正念,便是坐禅的要法,宏智在《坐禅箴》裏說:“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可見此宗主張,直接以正念照破煩惱,親證菩提。但這樣的禅並非求悟的禅,而是成佛的禅了。層次太高,初機難于相應,大慧極其反對,稱之爲默照邪禅。

  大慧宗杲,把“參話頭”的作用,提到最高位置,其法是擇一公案關鍵話頭作爲參的對象,不論行住座臥,日夜提撕,大發疑情。及至山窮水盡,不得放舍,忽然心花發明,照十方界,便能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如此,“參話頭”過程是集中一切在話頭上,以掃蕩一切情識。“時提話頭”以去掉舉,“大發疑情”以除昏沈。及至“窮心路絕”便可“水到渠成”頓明心地。這實是透關的好法,妙悟的良方,禅門稱爲無事不辦之法門。

  話頭禅興起後,禅門將叁關作爲踐履證道的目標,流行有偈雲:

  最上乘,要真參,急急用功莫等閑。

  一片身心無滲漏,管教直下破叁關。

  清朝雍正皇帝在《禦選語錄》總序中,對叁關有比較具體的描寫:其言曰:“如來正法眼藏,教外別傳,實有透叁關之理”“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系之苦,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殒,不爲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識得現在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自然徹底清淨,不挂一絲,是則名爲初步破參,前後際斷者。”

  “破參後,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虛空者十方虛空,地水火風者地水火風…盡是本分,皆是菩提,無一物非我身,無一物是我已,境智融通,色空無礙,獲大自在,常住不動,是則名爲破重關,名爲大死大活者。”

  “透重關後,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舍,明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體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無生故長生,無滅故不滅,如斯惺惺行履,無明執著,自然消殒,方能踏末後一關。”

  上錄《禦選語錄》且不論其精確程度如何, 但可以視爲宗門自馬祖以來的叁關證道曆程的總結. 從具體踐履來說,一般是“先修後悟”,再則是“悟後再修”,最後是“悟修同時”,偈雲:

  百尺竿頭不動人 總然得到未爲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現全身

  這也表明“悟”後仍須“修”。拾級而上。

  既有“一般”便有“特殊”與之相對,事實上確有些宿根極利的人,不必經過先修,而一聞即悟的,也有些人可以一下子直入重關的或破重關的。甚至有“直破叁關”,“頓超十地”之說,但這並不能否定“叁禅關”的存在,只反映其根機特別銳利。在各種“燈錄”中的各祖師禅師傳記,大都只記錄其入道因緣及證果,少談其修證曆程,這就易使人發生錯覺的了。

    ⑩、對于叁關的討論

  上面是大略總結,古人和今人對“叁關”的意見。而近人也有反面文章;謂:“普通謂破參,破重關,破末後關爲透叁關也。宗門直指人心,本無階級,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破參,重關,末後關之說,僞造非正法也。至于出自祖師公案者,有“黃龍叁關,高峰叁關,愕嚴叁關,兜率叁關”。(見月溪禅師《禅宗修持法》)

  此說所雲:“宗門直指人心,本無階級。”之意,在上面青原石頭一系禅法中已經談過,不再贅說。而以此爲理由,確定“不悟便不悟”,“一悟便悟”。以判叁關爲僞造非正法,這是站不住腳的。

  (1)禅宗初祖達摩,欲返天竺,命門人各言所得。結果判定;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某得吾髓。既然證悟深淺,可以皮肉骨髓爲喻,可見“悟”也有階級可分,並非一悟便登佛地。(階級即階段級別)

  (2)大慧宗杲禅師,自謂“大悟十八遍,小悟不知其數”,可見並非一悟便能悟徹法源,悟也是有階級的。

  (3)岩頭全奯禅師,對“鼓寂鍾沈拓缽回”的德山,說是“這老漢未懂末後句。”對雪峰走作(失禅機)則雲:“當初悔不向伊道末後句…”此皆悟而不徹的例子,表明悟有階級的。

  (4)即禅宗六祖和永嘉禅師,亦經叁關的曆程。

  1,六祖慧能,賣柴得錢,出門聞客誦《金剛經》,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這是初關破參,初明心地,所以見到五祖時,便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此等開悟語句。

  2,六祖在槽廠破柴踏碓,經八個月後,證量進了一步,能隨緣寫出如下偈語: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是得無生,破重關的境界。五祖曰:“也未見性”,不是戲言。當時六祖正是第二句禅截斷衆流的境界,和永嘉玄覺初見六祖時,“甚得無生法意”同一階級。由于永嘉談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時六祖贊曰:“如是如是。”這不但玄覺當時,而且後世人們大都誤認玄覺已見本性,已得六祖證明,所以玄覺對答完後,便即告辭。殊不知,六祖叫他“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可見是經一宿參六祖,才得大徹大悟的。六祖也是經過入室參五祖才徹悟的。

  3,六祖慧能,叁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爲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說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悟本性,便傳頓教衣缽。

  至此,六祖能說出五個何期,證明他確已徹見本性,這是證道的第叁階段,末後關(牢關)階段。亦即後來臨濟雲門所雲的第一句禅。已達本源自性天真佛的階段。但六祖至此,己經過“一悟再悟”,悟入更深層次。

  所有這些事實,豈不實證禅修有叁關的曆程麼?豈能以“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以概括之?須知脫離實際,盡是邊見邪見,有妨正道的。

  不過,後人大多重視慧能的書壁偈,甚至稱爲“得法偈”,說是已證菩提。因此偈而得傳衣缽。卻忽視“五個何期”,甚至有人說,“五個何期是後人僞造,根椐法海原本,本無此文”雲雲。但我們知道,任何一本《壇經》無不記錄著,五祖評慧能書壁偈爲“也未見性”。法海本雖記爲“也未得了”,也是“也未見性”之意。再有其後某日“叁更,五祖爲慧能說《金剛經》,慧能言下大悟”,這也是各本《壇經》衆所公認的事實,由此便表明慧能確是聽《金剛經》大悟後,五祖始旨其見性傳以衣缽。因此稱慧能書壁偈爲“得法偈”是錯誤的。當然我們也知道,敦煌出土的法海集記《壇經》,無“五個何期”記錄。而我們所以仍照其後出的本子沿用慧能說“五個何期”這一事實,是因這是 合乎見性規律和實質的事實,明確表述 了慧能大悟而徹見本性的實質。其次,敦煌出土《壇經》本子,其中抄錄錯誤實在太多,態度也不夠嚴肅,如文中分明說是“慧能亦作一偈”,而下文卻錄了兩個偈語也不倫不類。這錯誤當然不是法海集記的錯誤而必是抄錄者的錯誤。所錄既然會增加衍文,也就未必無脫漏可能。因此在只此根椐而無其他確證的情況下,不能作爲判斷有無“五個何期”的充分理由。再次惠昕補充“五個何期”當時未必無文字或傳說的依據。即使是出于自見,而補充的文字合乎事理,尤其能夠揭示本質作爲見性的範示。則不但無過而且還有功呢!所以判慧能書壁偈爲“得法偈”那是嚴重錯誤,因爲這是把“無生禅”作爲“見性禅”而宣揚之,由于這一錯誤,致使千百年來,錯認定盤星。不但擾亂學人的視聽,而且低估了六祖的道行。

    (二)密教超叁妄

  密教爲何以超叁妄執爲成佛之所必須?

  《大乘起信論》雲:(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生叁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一者“無名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不見。叁者“境界相”,以依能見。境界妄現。又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一者,智相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叁者“執取相”依于相續緣念境界,心起住持苦樂故。四者“計名字相”,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于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此之所謂叁細六粗。前叁細相屬第八識攝名阿賴耶後六種粗中,第一種智相,以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而起念相屬,故說爲“意”,梵名“末那”,屬第七識。于第…

《禅宗叁關與密宗叁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七覺支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