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乃印度正純密教的唯一傳承
唐普式
一、印度密教的建立,與顯密二教名稱的來由
約在公元二、叁世紀間,被稱爲中國八宗之祖,印度禅宗第十四代祖的龍猛菩薩,持誦大日如來受用身真言,用白芥子七粒,打開南天鐵塔,入塔朝拜大毗盧遮那如來(即大日如來)(另一說:塔乃大日如來叁昧耶形,入此叁昧,可會法身說法,故得兩部大法。早期爲使人易懂,故說爲入南天鐵塔),並得金剛手大菩薩傳法灌頂,授金剛界《金剛頂經》和胎藏界《大日經》兩部大法。及後又寫《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主要依此二經一論,建立了能夠即身成佛的受用身法門。受用身法門是大日如來法身所說,體系完整而究竟;化度對象主要就是大乘實教的地上菩薩,其中,義理深奧,唯智可證,不是凡夫用意識能夠認識清楚的。所以被叫秘密教,或簡稱爲密教。唐朝時有人叫毗盧教。又因持頌真言爲其特征之一,所以也叫真言宗。從此佛教中有密教之名詞出現。因爲密教能引導行者即身證佛位,所以稱爲一乘教,相對上將釋尊應化身所說而以思維可解的叁乘教,稱爲顯教。從而曆史上有顯密二教之名相對待,這是顯密二教名稱的來由。
二、印度正純密教的特點
正純密教之特點很多,今擇其大要如下:
①徹底性 “六大緣起”是佛教中解釋法界形成和發展的最徹底、最有系統的學說。中道緣起說、真如緣起說、法界緣起說等等,對“大空本體”,怎樣形成森羅萬象法界的問題,只說“真空妙有”,至于怎樣從空能出有,“妙有”有些什麼
皆未作徹底研究。正純密教揭出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原是法界本有的體性,因地大而有“堅性”,始有實體。因水大而有“潤性”,始有發展。因火大而有“炎性”始能光輝之。因風大而有“動性”,從而有轉輸與相應變遷之迹。因空大而有“無礙性”,六大同類,自他無礙。六大異類,亦自他無礙。六大中任何一大,皆具足其他五大。六大自性相互消長,從而法界變幻無窮。因識大而有“靈知性”。五大依真如而分;識大乃依本覺而生,乃識別萬法之根據。不起“識大”,則惺惺寂寂中,一切皆歸之大空。無邊種性,恒自如如,而彙歸大空本體,一法不立。由識大分位覺照和了別,乃成林林總總之世界。原真如法界中任何種子,在性海中本性猶明,不失清淨之境;惟遇事住著,頓起無明,六大之身漸變爲衆生之身出現于世,此即衆生緣起之要領也。
六大緣起,徹底解決了世界成因及衆生緣起問題。
②系統性 六大緣起學說,對世界成因及衆生緣起問題,如此明晰。依其規律,由本體建立法土和法身,由毗盧遮那性海構成金剛和胎藏兩界曼荼羅,分攝叁類法身和佛金蓮寶和羯磨五部,再透過外金剛部而統攝天人六道,建立了非常嚴密的體系,從果開因,或從因向果,統攝佛教中無論表德,或遮情的全部法門,從而,肯定整個佛教中各宗派在成佛過程中的地位和貢獻,這也是正純密教所特有的。
③全面性 正純密教有普門大法,表現在金胎兩部曼荼羅中。若與金界或胎界總體曼荼羅中,所表的法性全部相應,在金剛界便成爲“成身會”中的毗盧遮那如來(智法身),在胎藏界則成爲中臺九聖中的毗盧遮那如來(理法身)。智理二法身的二部曼荼羅之外,再無佛菩薩和其他法門,這就是普門大法。成就智或理二法身的毗盧遮那佛,就是普門之尊。如果成就金胎兩界曼荼羅中任何一尊佛菩薩,就只是成就一門之尊。馮達庵大阿遮梨著《佛教真面目》有雲:“一門之尊只代表局部法性,未得全部也。雖以毗盧遮那如來(大日如來)爲本尊,亦一門攝。其未與二空真如相應者,縱見遮那尊相,不過應化身境界。若能開顯全部法性,乃稱普門之尊。修之者,又須真破叁重妄執,方見遮那受用身”。正純密教必須得普門之尊成就,始可得傳法灌頂爲阿遮梨,始可面世傳法,故純密之傳承特別困難也。
叁、正純密教的傳承
《金剛頂經》、《大日經》兩部大經,皆法身大毗盧遮那如來所說,故正純密教以大日如來爲教主,爲初祖;金剛薩埵承二部大法爲二祖,龍猛菩薩得金剛薩埵傳教灌頂爲叁祖,或稱傳持初祖,龍猛之後,其傳承則需研究,史冊上記載的人有:
1、在龍猛傳承時代
①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其中一則說:“龍樹(即龍猛)弟子號曰難陀,傳授其法,持咒十二年,瑞應疊著,乃將所說之咒攝爲一萬二千頌,釋理精微。陳那論師大爲佩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道琳,嘗學其法,道琳惜殁于印度,未能歸唐宣傳。至于難陀和道琳以後,傳承如何,不見再有記載,也不見再有傳人出現,基本已絕。
②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記載,龍樹時代(即龍猛)弟子有提婆等數人。其中有得閻曼德迦(大威德明王)法傳承者,亦有得大手印傳承者,各人的成就都很高妙,也提到龍智,不過對龍智的成就,在此書中卻無敘述。其後事實證明,龍智爲傳承兩部普門大法的人,其他的人,雖成就很高,只可惜所學都未超一門之尊法。故未能視爲正純密教普門大法的傳人。
2、龍智時代
因爲密法初興,社會對其未了解重視,因此學人少。另一方面,因爲密法傳承以即身成佛爲對象,尤其是要得普門大法成就,才可傳法,因此,經幾百年才傳得一人。龍智時代,大法傳人較多了。據海雲著《兩部大經師資相承法次第記》所載:
(一)“叁藏金剛智雲:毗盧遮那如來,以此金剛界最上乘法(普門大法),付囑普賢金剛薩埵,普賢金剛薩埵經數百年,以法付龍猛菩薩,龍猛菩薩又經數百年以法付龍智阿遮梨。龍智阿遮梨又經數百年,以此法付金剛智叁藏”。又《貞元錄十四》、《金剛智叁藏行記》雲:“師年始十歲,于那爛陀出家,至叁十一歲,往南天竺,于龍樹弟子名龍智,年七百歲,今又見在,經七年承事供養,受學金剛頂瑜伽經及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受五部灌頂,諸佛秘藏無不通達”。可知金剛智乃普門大法傳人,無有疑義。
(二)善無畏叁藏,據海雲《師資相承記》中載:“叁藏善無畏雲:此法(胎藏普門大法)從毗盧遮那佛付囑金剛手菩薩,金剛手菩薩經數百年傳付中印度那爛陀寺達摩掬多阿遮梨,達摩掬多阿遮梨付中印度國叁藏釋迦種善無畏,梵名輸婆迦羅僧诃。“唐雲善無畏,叁藏學究五明,教閑叁藏,五天藝業,無不備能,斛飯王五十二代孫,舍襲王位出家。”《宋高僧傳》二雲:初詣那爛陀寺,“寺有達摩掬多者,掌定門之秘鑰,佩如來之密印,顔如四十許,其實八百歲也,玄奘叁藏昔曾見之(注:玄奘見者乃七百歲,貌叁十許,此恐誤書也)。畏投身接足,奉爲本師,……後乃授畏總持瑜伽叁密教也。”開元七年,無畏將大毗盧遮那梵夾經等來至中國,唐玄宗禮爲國師,爲大毗盧遮那曼荼羅灌頂大阿遮梨。此乃承傳胎藏界一部普門大法者也。
(叁)不空叁藏,師子國人(今斯裏蘭卡)原是金剛智叁藏侍者,隨金剛智到中國後,始得授金剛界普門大法。再就善無畏弟子玄超學胎藏界法。金胎兩部皆承,還恐密法未周,乃遵師金剛智遺命,于開元二十九年離大唐,往印度五天竺,徧求勝法。至南天竺,得遇長年普賢阿遮梨。”遂奉獻金寶錦繍之屬,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及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見《宋高僧傳》),次遊五印度境屢彰瑞應,至天寶五年還唐。此爲傳承金胎普門大法之金剛阿遮梨。
(四)玄奘叁藏。《慈恩傳二》《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雲:唐貞觀年中,玄奘在南天竺磔迦國大庵羅林中,見一長年婆羅門,年七百歲而貌叁十許,自稱龍猛弟子,(當是龍智菩薩)乃就學“中觀論”和“百論”等,而未學密乘。
(五)西藏所傳,見過龍智的人:
1、《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稱:與護法論師同時代的毗盧波,往吉祥山遇見龍智,乃學大威德秘法。
2、又同書第二十九章稱:印度波羅王朝第二代提婆波羅王時代,羅睺羅曾與龍智會晤,而未說是否向龍智學習。
又西藏傳記,曆史上有兩個龍智,著有書十二種,現在還存留在西藏。現在我們且不必考究龍智是一人或二人,但其所著十二種經論儀軌,並非普門大法,那就非正純密教普門傳承了。
從上可知,我們現在知道的,龍智以後,傳承正純密教普門大法的只有叁人,就是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世所稱的開元叁大士。而這叁人的師承名稱皆不同,應加考究。
第一,在叁師中的年歲容貌方面以七百歲、八百歲、叁十許、四十許如此的數字,敘年齡容貌,就表示不很確切。看來是根據由龍猛到善無畏、金剛智中間相距的時間,加以推測,而且在描寫數百歲的長年少貌的人,這點卻是有一致的地方。
第二,叁人所傳之法,皆是正純密教的普門大法。
第叁,叁人出現的時間,有相當距離。在一百或數十年之間,也是數百歲的人所可能的。
第四,叁人出現的地點不同,善無畏見之是在那爛陀寺,而金剛智在那爛陀寺學法時,不知有此人。地婆诃羅、寶思維、菩提流志、菩提流支等等,對此,亦皆未有所聞。當時是密教初期,在社會名聲未揚,注意者少。而且,掬多在那爛陀寺,未見另授弟子,可知在此住的時間不長。龍智出現于印度南天竺,遲于掬多,金剛智師事七年,而未說具體地點,可能是流動不定。又再遲40年左右,不空又遇普賢阿遮梨于南天竺,所以,普賢阿遮梨出現與龍智出現的地點大致相同,狀貌又皆長年少貌,可能就是一人,可能就是龍智因爲要將兩部普門大法授徒,而流動不定。初得善無畏,只傳胎藏界一部普門之法。後得金剛智,亦只傳得金剛界一部普門之法。及見不空,而兩部皆承,正純密教之大法,始行全部傳之于世。龍智始完成傳法任務。惟正純密教,當時知道的人還少,故其不以一定之名面世。玄奘見時,只是一個無名婆羅門,此後隨地遷移,始名亦隨之爲世人所定而變化,其中有些名字,可能是當地人加給他的,未必爲其本名也。因此諸家多以此叁名爲同一人之名。嚴郢、不空和尚碑中,普賢阿遮梨,直作龍智阿遮梨。日本弘法大師的“付法傳”密宗第四祖龍智菩薩,亦名普賢阿遮梨。同人異名。又“付法傳”謂善無畏亦是龍智菩薩弟子,主張掬多與龍智亦同一人也。綜上所述,可知能承龍猛所傳金胎兩部普門大法者,惟龍智一人,而傳承龍智普門大法者,有善無畏、金剛智、不空。而此叁人,皆學成之後而來中國,其他未見再有傳承這兩部普門大法之人。看來正純密宗雖創立于印度,而其完整的普門大法,在傳中國後,在印度卻沒再有普門大法傳人。大法不再存留于印度。
有幾個材料可以參考:
①海雲著《金剛界大教王師資相承傳法次第記》有雲:“時叁藏金剛智,知中天竺國無畏叁藏,解大毗盧遮那教,歎言:此法甚深難逢難遇。昔于南天竺國,聞有大毗盧遮那胎藏名,遂遊五天訪求,都無解者。今至大唐,喜遇此法。遂請無畏叁藏,求授大毗盧遮那大教。”如此說來,龍智以後只有善無畏叁藏傳承此法。印度再無解者,是再無傳者了。
②海雲著《大毗盧遮那神變加持經師資傳法次第記》雲:“無畏叁藏和尚,複將此大毗盧遮那大教王,付南天竺國金剛智叁藏。金剛智複將金剛界大教王授叁藏善無畏,互爲阿遮梨遞相傳授。”如此善無畏亦要金剛智傳金剛界大教王,可知,其在印度,亦只得一些金剛界法,而未曉金剛界普門法。在龍智之以後,傳承金剛界普門大法者,恐亦只金剛智一人了。而不見其他再有傳承。
③日本弘法大師《真言宗付法傳》大意謂:不空叁藏于開元十九年十二月乘昆侖(波斯)商船從廣州出發,航海約一年,到達師子國。次于南天竺遇龍智阿遮梨,乃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及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壇法。後周遊印度五天竺,經叁年,至天寶五年來歸唐朝。在這五年中,不空未見有同門,也未在印度收徒。善無畏、金剛智等,也未出見有在印度傳法之舉。如此從側面看傳承,兩部普門大法,也沒有再在印度傳承的事實。
④無名氏《大唐青龍寺叁朝供奉大德行狀》所載:有诃陵國(今印尼爪哇)的沙門辨弘,初在本國持誦如意輪瑜伽法,稍有應驗,聞說印度南天竺有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大曼荼羅法。欲往求學,而向南天竺進發。途中遇神人指點,“謂胎藏法已不在印度,而已傳到大唐國,現有不空弟子,惠果阿遮梨,在長安青龍寺傳授此大法”。辨弘聞之乃轉向大唐,隨青龍寺惠果和尚求法。時在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這則材料,也在側面表明,胎藏曼荼羅普門大法,已來大唐,印度已不存留此法。
綜合上述材料,可以判定,在開元叁大士來大唐傳教以後,印度本土已無金胎兩部普門大法存在,唐密(唐朝密教)已成爲印度正純密教的唯一傳承,以後又傳之于朝鮮和日本。
但要留意,我們這裏說,開元叁大士之後,唐密已成爲正純密教的唯一傳承,只是就金胎兩部普門大法而論,在印度仍有正純密教的一門之尊法,如大威德明王法……等等,且得一門之尊傳承者,則大有人在。如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載:有清辨菩薩傳習“金剛陀羅尼”成就,得留壽于“阿修羅”宮,以待彌勒下生決疑,便是一個實例。五、六世紀以後的印度論師,多習明咒,只未見再有普門大法阿遮梨出現。龍智以後,印度既無純密的普門大法。以後印度興起的密教,便發生了嚴重的變化。
本文節選自唐普式大阿遮黎著作《印度密教管窺》
《唐密乃印度正純密教的唯一傳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