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叁關與密宗叁妄

  禅宗叁關與密宗叁妄

  唐普式

  一、所謂叁關與叁妄

  得正法修行,由凡夫而至成佛,依常途(指叁乘教)須越叁大阿僧祇劫(阿僧祇義爲無數,劫義取長時)釋尊示迹便是經過如此無量劫數,經曆無限苦修,至今生始成佛道。這是常識。

  但既曰“阿僧祇”(無數,無央數)而又特鄭重地冠之以“叁”。這樣在連續時間中,劃分爲叁個無數長時,可見所謂“阿僧祇”,實屬有限,所以其性質則應屬于一個未定限的像征數字。那麼“叁大阿僧祇劫”,其意在指具特定意義的叁段不定限的時間,也就是說,由凡夫而至成佛必須經曆叁段不同的曆程。

  禅宗是教外別傳,有別于叁乘教,是頓教。其宗趣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生可達漸教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成果,因此禅門中便將此叁段修行曆程喻爲叁個要關,稱“叁禅關”或“叁關”又將此叁關的功德,分稱爲“叁句”,有“末後一句,始到牢關”之說。又有“一镞破叁關”之說。表明可以破叁關而證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的見性,見同佛見。

  “劫”有二義,一譯“長時”,一譯“妄執”。顯教取“長時”之義。密教取“妄執”之義。密教是龍猛菩薩(即舊譯龍樹菩薩,是禅宗第十四代祖師)在極則禅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的宗派,由禅宗的“即心即佛”,提高到“即身成佛”。與顯教相對稱爲密教;與諸宗相對稱爲密宗(亦稱真言宗)。是以證般若波羅密爲正機,而以圓證金剛般若波羅密爲宗旨。是受用身(包括自受用身與他受用身,顯教稱爲報身)法門。然“見性”(禅宗習慣稱“以智證性”爲“見性”)的“正機”難得,必須著意于“傍機”(密教習慣稱未見性的學人爲“傍機”)中培養,所以怎樣超越叁大阿僧祇劫,也是密宗十分重視解決的問題。根椐《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簡稱《大日經》)。住心品“越世間叁妄執出世間心生”的經文,密宗建立“叁妄執”(粗執、細執、極細執),又根椐“謂蘊處界,能執,所執皆離,證寂然界,是名出世間心”的解釋,可知密宗“越世間叁妄執即越叁大阿僧祇劫”。禅宗的“見性”即密宗所雲“出世間心生”。密宗以破“叁妄執”爲修因,見性後繼續以叁密加持,上求諸佛,以收“即身成佛”之果。

  由此可見禅密兩宗的宗趣雖有不同,而其宗要卻有一段相同的。所以弄清密宗越叁妄與禅宗破叁關,是很有意義的。一則可使行者目標明確,保證不出偏差,不入邪途,以免認奴作郎,未證謂證。再則可綜合兩宗實踐經驗互相資助,互相促進。這對兩宗學人或許有益處的。

  二、禅密兩宗對“叁關”和“叁妄”的說法

  (一)、禅宗“叁關”

  ①、六祖及其前的禅宗列祖,對此未有開示

  初祖菩提達摩只提出 “理入”和“行入”兩個入道法門。

  叁祖《信心銘》其中的線索是:首先提出道體“園同太虛,無欠無余”,由于衆生對境 不舍,因此破壞了“真如”境界,所以提出修道要門,在于對外“莫逐有緣”,對內“莫住空忍”,只要“一心不生”,便可“萬法無咎”。另一方面,“欲取一乘”便要勿厭惡六塵,至六塵 不能作惡時,便同于正覺了。如果“要急相應”便要入不二法門,那可達“無在不在,十方目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這便是極則禅了。但由入道到證道是否要經過進修曆程呢?未有提及。

  六祖《法寶壇經》明確提出了“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宗旨,並提出五個“何期”爲印證的根處,對般若波羅密多解說得很是明白。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的法門。對“無念”解說得特別清楚,並對“無念”與般若關系描寫得很是生動。經中也解決了一些疑難問題,但對學人來說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是“必須經曆叁關”,也未有確切開示。 值得注意的是,經中雲:“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即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又在示法海偈中說: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從中可以會到一些道還須修的意味,故後人有將禅宗修持法分爲叁種。一是先悟後修。二是悟修同時。叁是先修後悟。這便反映“悟”和“修”是相互相成的,而是否證果必曆叁關?祖師未作指示,所以後世便衆說紛纭,難能一致了。

  ②、馬祖的叁段教法

  將道行分爲叁段隱喻叁關,初見于馬祖道一禅師。

  僧問:“和尚爲什麼說,即心即佛?”師曰:“爲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去。”

  這裏馬祖所說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體會大道去”,只表明修道曆程 的叁個階段,亦即宗門所說的叁關:“破參”(初關),重關,牢關。百丈入道因緣便是一例:野鴨飛過,祖問:“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扭師鼻,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隨悟即心即佛之旨。歸寮大哭大笑。次日,祖肯他深明昨日事(此破參之事)。及後侍立次,祖目視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說法)將何爲人師?”師取拂子豎起。(此皆破參“知有之證也”。)及後,祖振威一喝,師直得叁日耳聾。乃一根歸原六根同寂,直趨無生。此入重關,非心非佛之謂也。從此自己體會大道去“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身園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乃踏牢關,證真如法界了。

  ③、青原、石頭的不落階級說

  青原行思,石頭希遷,一向宣稱“不落階級”,石頭甚至宣稱:“甯可永劫受沈淪,不從諸聖求解脫”,乍看起來,似乎和馬祖叁段教法,叁關之說大相迳庭。但仔細審察,其所謂階級,是指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階段。是指“苦集滅道”的階段。是指不曆小乘二乘的階段而直入大乘。

  石頭上堂謂:“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禅定精進,唯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凡聖齊同…。”其所言宗趣主要否定叁乘蹊徑。而大乘解脫頓證法門,即所謂“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柱,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圭峰宗密,在《禅源諸诠集都序》中稱石頭爲泯絕無寄宗。此宗認爲“凡聖等法,皆如幻夢,都無所有,本來空寂…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如此以不住一切,無執著而爲道行,目的在破相顯性,這與馬祖“非心非佛”有異曲同工之妙,非否定叁關之說。因其要求層次較高,不易悟達,故有“石頭路滑”之說,非如馬祖的禅“平實,較易入門。也有事例爲證:

  (1)藥山唯俨,首參石頭,便請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石頭道:“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子作麼生?”俨罔然不能契入。石頭指示往谒馬祖,俨見馬祖,仍提前問。馬祖答道:“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是,有時揚眉瞬目不是,子作麼生?”唯俨于言下契悟,便禮拜;馬祖道:“見個什麼道理便禮拜?”俨道:“我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祖道:“你既如是善自護持,”這是從揚眉瞬目處悟入,屬即心即佛”階段。

  侍叁年,一日祖問:“子近日見處作麼生?”俨曰:“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外障消盡,惟余本體)爲馬祖肯定。此屬非心非佛階段,由是馬祖勸令住山。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頭問曰:“汝在這是作什麼?”唯俨道:“一物不爲”。石頭道:“你說不爲,不爲個什麼?”俨答道:“千聖(指二乘證果者)亦不識。”石頭以偈贊道:

  從來共住不知名 任運相將只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 造次凡流豈可明

  後石頭垂語曰:“言語動用沒交涉。”俨曰:“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石頭曰:“我這裏針插不入。”俨曰:“我這裏如石上開花。”石頭同意他證道了。這屬于“體會大道”牢關階段。後藥山嗣石頭,實亦嗣馬祖。

  (2)大顛通寶禅師,初參石頭,于“揚眉瞬目”外,悟得“原來有心”,初明心地。屬即心即佛階段。次悟“既無物即真物”,石頭曰:“真物不可得,汝心見量意旨如此也,大須護持。”此乃“非心非佛”階段,屬重關境界。及至“應機隨照,冷冷自用,窮其用處,了不可得,喚作妙用,乃是本心。”乃見本性,屬牢關階段矣!

  從這些事例中,可見一;石頭雖倡“不落階級”,不但與馬祖的叁段教法,沒有矛盾。而且,主要弟子,多曆叁關而證道。二;一向所以評價馬祖禅“平實”,就因馬祖的叁 段教法,能實實在在反映證道的叁個曆程。行者較易于悟入,因此培養出八十四員大將,非石頭可及。

   ④、但是,對馬祖的這一法門,意見還是很多。

  南陽慧忠國師,原馬祖師叔輩,聞馬祖以“即心即佛”示徒,即表示不肯。及再聽說馬祖“非心非佛”,才首肯說“猶較些子”這是將“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作爲法門優劣看待了。

  其實馬祖“即心即佛”法門,原有所本。《壇經》法海問六祖曰:“即心即佛,願垂指喻。”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隨示法海一偈(見上①),法海即大悟,這個法門並非不行,而是效驗卓著的。

  馬祖弟子南泉普願禅師說:“江西馬祖說,即心即佛,王老師(南泉自稱)不這麼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憑麼道還有過麼?”趙州禮拜而出(直下承當破重關)。一日,有大德問:“即心即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師意如何?”南泉答曰:“大德且信即心即佛便了,更說什麼得與不得!”

  南泉應機說法,或說非心非佛,或偈即心即佛,繼承馬祖。

  馬祖弟子,大梅法常,初聽馬祖說“即心即佛”即去住山修練。及後聞說馬祖講“非…

《禅宗叁關與密宗叁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七覺支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