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

  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

  唐普式

  一、所谓三关与三妄

  得正法修行,由凡夫而至成佛,依常途(指三乘教)须越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义为无数,劫义取长时)释尊示迹便是经过如此无量劫数,经历无限苦修,至今生始成佛道。这是常识。

  但既曰“阿僧祇”(无数,无央数)而又特郑重地冠之以“三”。这样在连续时间中,划分为三个无数长时,可见所谓“阿僧祇”,实属有限,所以其性质则应属于一个未定限的像征数字。那么“三大阿僧祇劫”,其意在指具特定意义的三段不定限的时间,也就是说,由凡夫而至成佛必须经历三段不同的历程。

  禅宗是教外别传,有别于三乘教,是顿教。其宗趣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生可达渐教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成果,因此禅门中便将此三段修行历程喻为三个要关,称“三禅关”或“三关”又将此三关的功德,分称为“三句”,有“末后一句,始到牢关”之说。又有“一镞破三关”之说。表明可以破三关而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的见性,见同佛见。

  “劫”有二义,一译“长时”,一译“妄执”。显教取“长时”之义。密教取“妄执”之义。密教是龙猛菩萨(即旧译龙树菩萨,是禅宗第十四代祖师)在极则禅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的宗派,由禅宗的“即心即佛”,提高到“即身成佛”。与显教相对称为密教;与诸宗相对称为密宗(亦称真言宗)。是以证般若波罗密为正机,而以圆证金刚般若波罗密为宗旨。是受用身(包括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显教称为报身)法门。然“见性”(禅宗习惯称“以智证性”为“见性”)的“正机”难得,必须着意于“傍机”(密教习惯称未见性的学人为“傍机”)中培养,所以怎样超越三大阿僧祇劫,也是密宗十分重视解决的问题。根椐《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简称《大日经》)。住心品“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的经文,密宗建立“三妄执”(粗执、细执、极细执),又根椐“谓蕴处界,能执,所执皆离,证寂然界,是名出世间心”的解释,可知密宗“越世间三妄执即越三大阿僧祇劫”。禅宗的“见性”即密宗所云“出世间心生”。密宗以破“三妄执”为修因,见性后继续以三密加持,上求诸佛,以收“即身成佛”之果。

  由此可见禅密两宗的宗趣虽有不同,而其宗要却有一段相同的。所以弄清密宗越三妄与禅宗破三关,是很有意义的。一则可使行者目标明确,保证不出偏差,不入邪途,以免认奴作郎,未证谓证。再则可综合两宗实践经验互相资助,互相促进。这对两宗学人或许有益处的。

  二、禅密两宗对“三关”和“三妄”的说法

  (一)、禅宗“三关”

  ①、六祖及其前的禅宗列祖,对此未有开示

  初祖菩提达摩只提出 “理入”和“行入”两个入道法门。

  三祖《信心铭》其中的线索是:首先提出道体“园同太虚,无欠无余”,由于众生对境 不舍,因此破坏了“真如”境界,所以提出修道要门,在于对外“莫逐有缘”,对内“莫住空忍”,只要“一心不生”,便可“万法无咎”。另一方面,“欲取一乘”便要勿厌恶六尘,至六尘 不能作恶时,便同于正觉了。如果“要急相应”便要入不二法门,那可达“无在不在,十方目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这便是极则禅了。但由入道到证道是否要经过进修历程呢?未有提及。

  六祖《法宝坛经》明确提出了“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宗旨,并提出五个“何期”为印证的根处,对般若波罗密多解说得很是明白。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法门。对“无念”解说得特别清楚,并对“无念”与般若关系描写得很是生动。经中也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但对学人来说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是“必须经历三关”,也未有确切开示。 值得注意的是,经中云:“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又在示法海偈中说: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 双修是正

  从中可以会到一些道还须修的意味,故后人有将禅宗修持法分为三种。一是先悟后修。二是悟修同时。三是先修后悟。这便反映“悟”和“修”是相互相成的,而是否证果必历三关?祖师未作指示,所以后世便众说纷纭,难能一致了。

  ②、马祖的三段教法

  将道行分为三段隐喻三关,初见于马祖道一禅师。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去。”

  这里马祖所说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体会大道去”,只表明修道历程 的三个阶段,亦即宗门所说的三关:“破参”(初关),重关,牢关。百丈入道因缘便是一例:野鸭飞过,祖问:“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扭师鼻,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於言下有省,随悟即心即佛之旨。归寮大哭大笑。次日,祖肯他深明昨日事(此破参之事)。及后侍立次,祖目视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说法)将何为人师?”师取拂子竖起。(此皆破参“知有之证也”。)及后,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乃一根归原六根同寂,直趋无生。此入重关,非心非佛之谓也。从此自己体会大道去“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身园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乃踏牢关,证真如法界了。

  ③、青原、石头的不落阶级说

  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向宣称“不落阶级”,石头甚至宣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乍看起来,似乎和马祖三段教法,三关之说大相迳庭。但仔细审察,其所谓阶级,是指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阶段。是指“苦集灭道”的阶段。是指不历小乘二乘的阶段而直入大乘。

  石头上堂谓:“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凡圣齐同…。”其所言宗趣主要否定三乘蹊径。而大乘解脱顿证法门,即所谓“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柱,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圭峰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称石头为泯绝无寄宗。此宗认为“凡圣等法,皆如幻梦,都无所有,本来空寂…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如此以不住一切,无执着而为道行,目的在破相显性,这与马祖“非心非佛”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否定三关之说。因其要求层次较高,不易悟达,故有“石头路滑”之说,非如马祖的禅“平实,较易入门。也有事例为证:

  (1)药山唯俨,首参石头,便请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石头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俨罔然不能契入。石头指示往谒马祖,俨见马祖,仍提前问。马祖答道:“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有时扬眉瞬目不是,子作么生?”唯俨于言下契悟,便礼拜;马祖道:“见个什么道理便礼拜?”俨道:“我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道:“你既如是善自护持,”这是从扬眉瞬目处悟入,属即心即佛”阶段。

  侍三年,一日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俨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外障消尽,惟余本体)为马祖肯定。此属非心非佛阶段,由是马祖劝令住山。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是作什么?”唯俨道:“一物不为”。石头道:“你说不为,不为个什么?”俨答道:“千圣(指二乘证果者)亦不识。”石头以偈赞道:

  从来共住不知名 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 造次凡流岂可明

  后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俨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石头曰:“我这里针插不入。”俨曰:“我这里如石上开花。”石头同意他证道了。这属于“体会大道”牢关阶段。后药山嗣石头,实亦嗣马祖。

  (2)大颠通宝禅师,初参石头,于“扬眉瞬目”外,悟得“原来有心”,初明心地。属即心即佛阶段。次悟“既无物即真物”,石头曰:“真物不可得,汝心见量意旨如此也,大须护持。”此乃“非心非佛”阶段,属重关境界。及至“应机随照,冷冷自用,穷其用处,了不可得,唤作妙用,乃是本心。”乃见本性,属牢关阶段矣!

  从这些事例中,可见一;石头虽倡“不落阶级”,不但与马祖的三段教法,没有矛盾。而且,主要弟子,多历三关而证道。二;一向所以评价马祖禅“平实”,就因马祖的三 段教法,能实实在在反映证道的三个历程。行者较易于悟入,因此培养出八十四员大将,非石头可及。

   ④、但是,对马祖的这一法门,意见还是很多。

  南阳慧忠国师,原马祖师叔辈,闻马祖以“即心即佛”示徒,即表示不肯。及再听说马祖“非心非佛”,才首肯说“犹较些子”这是将“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作为法门优劣看待了。

  其实马祖“即心即佛”法门,原有所本。《坛经》法海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喻。”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随示法海一偈(见上①),法海即大悟,这个法门并非不行,而是效验卓著的。

  马祖弟子南泉普愿禅师说:“江西马祖说,即心即佛,王老师(南泉自称)不这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凭么道还有过么?”赵州礼拜而出(直下承当破重关)。一日,有大德问:“即心即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师意如何?”南泉答曰:“大德且信即心即佛便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

  南泉应机说法,或说非心非佛,或偈即心即佛,继承马祖。

  马祖弟子,大梅法常,初听马祖说“即心即佛”即去住山修练。及后闻说马祖讲“非…

《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七觉支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