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非佛”,他則表示“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因其立足得穩,故受馬祖稱贊。而馬祖另一弟子,大珠慧海,卻說:“離心求佛者外道,執心是佛者爲魔。”這兩位各抒已見,見智見仁,所見深淺不同而已。
盤山寶積,則比較深入分析。上堂曰:“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道本無體,因體而立名,道本無名,因名而得號,若然即心即佛,今時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猶是指縱極則,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對馬祖叁段解說則更清楚了。伊阙自在,也是馬祖弟子,卻認爲“即心即佛”是無病求藥句,“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從此開始,將這兩句作爲兩個同等的法門,很明顯,這不是馬祖原來的意圖。後來宋永明延壽,就公然把即心即佛作爲表德法門,而將非心非佛作爲遮情法門而公諸于世(見宗鏡錄)。
《宗鏡錄》二十五曰:“近代有濫參禅門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旨,判爲是教乘所說,未得出玄,我自有宗門向上事在。” 唯重非心非佛之說。並是指鹿爲馬,期悟遭迷,執影是真;以病爲法。又曰:“心之與佛,皆世間之名,是之與非,乃分別之 見。空論妄想,曷得真谛。所以祖師雲“若言是心是佛,如牛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兔無角”,並是對待強名邊事。”
及至臨濟、雲門乃正式以叁句形式確定叁關標的。
⑤、臨濟叁句
臨濟義玄自言:“山僧今日見處,與祖佛不別。若第一句薦得堪與祖佛同行,若第二句薦得,能爲天人師,若第叁句薦得,自救不了。”
僧問如何是第一句,臨濟曰:叁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牢關)
如何是第二句,臨濟曰: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重關)
如何是第叁句,臨濟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初關)
臨濟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叁玄門,一玄門須具叁要”。但“叁玄”是什麼?“叁要”又是什麼?臨濟未有開示。古塔主,模議說是指體中玄,句中玄,玄中玄。而臨濟的第六代孫,宗門的皎皎者,汾陽善超有頌曰:
叁玄叁要事難分 得意忘言道易親
一句明明赅萬象 重陽九日菊花新
用“得意忘言”四字泯去了“叁玄叁要”。從此“叁玄叁要”之說不行,只行臨濟叁句,但因“叁要”無著落則臨濟第一句亦無著落,只能儱侗理會。
清康熙時,上元湛愚老人《心燈錄》,責善超未夢見玄要之意,倡言謂:“(臨)濟公說“玄”有叁玄,要還他叁玄。“要”有叁要,要還他叁要,既有叁玄,就要還他九要一一都要還他著落。”又雲:“叁玄者乃體中玄,意中玄,句中玄也…蓋由體有意由意有句,乃天然順達現成之理。”由是大展臆說,對九要分別頌之,自以爲是,津津樂道。然自謂未必與臨濟公之意相合。
其後,叁山來在《五家宗旨纂要》中,將叁玄改爲用中玄,句中玄,體中玄,又列出“叁要”和“九要”之頌詞。這樣又一反過去泯去叁玄叁要的情況,並將叁要擅增爲九要。但叁山來也覺得“這樣區分,未免十分破碎。”“大煞零星”。屬于“畫蛇添足”。
如此臨濟叁句中第一句仍未著落。
密宗與禅宗皆爲一乘大教,所以唐密亦極重視禅宗,對臨濟叁句,叁玄,叁要皆有所及。唐 密認爲臨濟叁玄,應是指體、相、用叁玄。有頌曰:
第一玄 法界廣無邊 深羅及萬象 悉是智中圓(相大)
第二玄 釋尊問阿難 多聞隨事答 應器量方圓(用大)
第叁玄 直出古皇前 四句百非外 闾氏問豐幹(體大)
“叁要”是指:要“勿擬議”,要“勿儱侗”,要“勿偏注”。這是般若應機接物時的叁個緊要之點。臨濟所謂:大凡演唱宗乘,“須一句中具叁玄門,一玄喻須具叁要”。其意是要解釋一 個差別,必須具備體相用叁玄,而解說 每一玄門時,必須具備般若應機接境時 的 叁個要點,以保證不失般若。
叁玄叁要既明,便可充分領會臨濟叁句了。第一句大意是:“用般若的叁要,將狹窄的明點擴展開來(以至不著邊際,渾然一體),未容許擬議(用識),以至有賓主之分。”這是頌牢關的功德,證本源自性天真佛。
第二句大意是:“能以般若妙解,貫徹于問難之中,在方便應機接境時,能截斷種種機緣。”這是頌重關功德,及其至也,證般若波羅密。問答之中不會有誤。
第叁句大意是:“雖明自心,操縱一切,而我見”獲存立腳不穩,未免神識用事,所以自救不了。這是頌初關(破參,知有)功德,還要精進修持。
所以臨濟叁玄叁要,實際上是說,講說一個法位(句),必具體相用叁玄,每一玄門必具般若叁要。
如上解釋臨濟叁句,未免落于意識,成了死句,所以學人還是遵照汾陽超所說,“得意忘言”,才是正道,然要真得意,不颟顸,必須明叁玄叁要叁句,學人才易親近于道。
⑥、洞山五位
一般說至臨濟叁玄時往往想起洞山五位,洞山五位君臣頌將又如何?先看原文。
“正中偏,叁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懷猶舊日嫌。”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總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莫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偏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依照法理來說:根據頌意,是以人身中脈總幹線爲正,而以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十八界爲偏。
第一頌,正中偏者是頌禅門行者中脈和督脈接觸,突然在胸前出現有如似黑夜中月亮光明的法體。但禅門一向宣傳無相,一法不立,而今分明確有,心便懷疑,就因舊日一直追求無相,而對今出現的內相,心中總會隱有些嫌疑的。
第二頌,偏中正是頌實修“反塵歸根”,是時靈知內守,對外不起分別,喻如失曉老婆。對外經過面前的東西,也不再執著理會,所見只有影子。從此逐漸修成破意識的分別二執,連影子都不要,休更迷認了。
(第一頌正中偏是頌“知有、破參、開悟”,第二頌偏中正是頌“先悟後修”。)
第叁頌,是誦中線建立。意謂經過返塵歸根的修行,可以一切彙歸中線,那時六塵已不能發生影響,顯然“無中有路出塵埃”。並非一心要脫出塵埃,而卻自然脫離塵埃。“若然莫觸,當今諱”(這“當今諱”有典故;在禅門中禅師舉個東西問學人,這是什麼?若學人依照那東西是什麼就答是什麼,這就是“觸”,如果不答,就是“背”。“背和觸”都是忌諱,因爲落意識了。所以都會受罰。)那是說如果不落意識不犯背或觸的忌諱,所說都是合理應機的,比言語不清(斷舌)的俗人,要好得多了。
對于中線建立,在入初關和入重關都可能出現的,有例爲證。
(一)岩頭曰:“德山老人,一條脊梁骨硬似鐵,拗不曲”,這是說德山仍在初關內。
(二)李翺問藥山,山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是指示重關的修證。本頌應是指重關的。
第四頌,偏中至,這是頌法性直貫全身可有一種特殊作用,一切都隨機而動,無有錯誤的,即使雪刃臨身,不須回避,又即使火裏生蓮也有可能,好似有一種沖天氣概非人間規律所可範圍的。這是頌重關後的般若波羅密多應機的智慧。大陽警玄的頌可參考,以明其法理,頌雲“偏中至,法法無依即智智,橫身物外兩不傷,妙用玄玄善周備。”
一切都是般若的玄妙周備作用所成。
第五頌,兼中到“不落有無”是說有無相 兼,既不落于“有”一邊,也不落于“無”一 邊的中道谛。而一般修道的人,往往都想從中道谛中,發展菩提心,而超脫于常流之外。結果還是需要入涅槃境界中。(注:菩提心明中行,涅槃心于暗中行,即所謂守白守黑)
這一頌是頌曹洞宗的末後功夫,是曹洞宗的最高境界,所以還自稱爲“誰敢和”。實際是和宗門中說踏牢關一般,不落有無,而非破牢關入菩薩位的境界。檢點起來,曹洞的五位君臣頌,也是在頌禅門叁關。正中偏,偏中正頌初關。正中來偏中至頌重關。兼中到,頌踏牢關。所以曹洞及其一系,雖少說叁關,其實也按叁關指示檢查行者的修學進程。
⑦、雲門叁句
雲門文偃叁句,原是:函蓋乾坤,目機铢兩,不涉世緣。後來其弟子德山緣密,統爲叁句。第一句“函蓋乾坤”不變,第二句,將“不涉世緣”改爲“截斷衆流”,雖說法不同,而主旨不變。第叁句,將“目機铢兩”改爲“隨波逐浪”。仍稱雲門叁句。
雲門叁句,依《大乘起信論》而立。第一句,“函蓋乾坤”配“一心”乃“一真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即如來藏清淨真心”。第二句“截斷衆流”,不受外緣擾動,配“真如”,第叁句“隨波逐浪”表示未免受因緣法支配,配“心生滅”。但單從這方面看並不全面。雲門文偃在他自己代答話中說“一镞破叁關”,顯然將叁句指爲叁關,而又能一箭破之,這便反映這叁關有著次第相連的關系。實則雲門叁句本質亦同臨濟叁句,第一句屬法身向上事,證自性法身。第二句屬根身向上事,可證無生法忍。第叁句屬肉身破參事。雖因緣和合偶明心地,只屬刹那叁昧,未免神識用事,所以自救不了。要時時警惕,即心即佛。
⑧、叁關叁句叁段禅法在禅門中流通
臨濟雲門以後,叁關叁段教法,顯然在禅門中流通起來。
甲、梁山觀的園頭問曰:“家賊難防時如何?”師雲:“識則不爲冤”。曰:“既識後如何?”山雲:“貶向無生國裏。”曰:“莫是他安身立命之所?”山雲:“死水不藏龍。”曰“如何是活水裏龍?”山雲:“興波不作浪。”曰:“忽然傾湫倒嶽時如何?”梁山果然從法座上走下把住雲:“遮黎莫教濕著老僧袈裟角。”
這裏將識執喻爲家賊,“識則不爲冤,”喻初明心地。乃破參境界。“貶向無生國裏”是入重關。“活水裏龍”是破重關入牢關見性境界。“活水裏龍”有兩種差…
《禅宗叁關與密宗叁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