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密述要》第五部分:唐密事相

  《唐密述要》第五部分:唐密事相

  第一章 印明與印信

  印明即印契與真言的合稱。

  因印契單稱印,真言稱明,故名。印與明,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放諸經軌,有印相時,必有真言。

   印契乃梵文Mudra之意,表真實無妄。密教中,理解爲標識,即諸佛菩薩之覺悟境地、誓願、功德、事業或者法界標幟。狹義指手印,廣義包含手印、叁昧耶形、佛像、種子、真言等。依照經軌,手印有上千種。十二合掌及六種拳印稱爲十八母印:

  十二合掌:堅實心合掌、虛心合掌、未敷蓮花合掌、初割蓮花合掌、顯露合掌、持水合掌、皈命合掌、反叉合掌、反背互相著掌、橫拄指合掌、俯手向下合掌、俯手合掌。

  六種拳:蓮花拳(胎藏拳)、金剛拳(金剛如來拳)、外縛金剛拳、內縛金剛拳、忿怒拳、如來拳。

  雙手十指特殊名義:兩手、二羽、二翼;十指、十度、十輪、十蓮、十法界、十真如、十峰。

  左手別名:定、止、福、理、胎藏界、衆生界、月;

  右手別名:慧、觀、智、智、金剛界、佛界、日。

  五指亦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亦代表五佛頂最勝、高、光、傘蓋、金輪,亦代表五根信、進、念、定、慧,也表示五大地水火風空,十指代表十度智、力、願、方、慧、檀、戒、忍、進、禅。

  真言乃梵語曼怛羅的漢譯。真言者,諸佛菩薩乃至明王天等之本誓本願,又稱咒,真言能發神通,除災患,與世間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如大疏雲:真言,梵曰漫怛羅,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龍樹釋論,謂之秘密號。舊譯雲咒,非正翻也。又稱明,真言能破衆生煩惱闇障,義翻爲明。一說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爲明。又佛放光明,光中所說,故名爲明。其體有大咒又根本咒,中咒又心咒,小咒又心中心咒叁種,其義,有種子名號本誓叁種。

  印信,即師資和融之稱。印即師所授之印明,信即受者信心,決定不改之白淨菩提心也。又信憑符契,所以驗真僞、別正邪也。即受學傳法之憑據,如顯教受戒以報發給戒牒也。蓋以秘密大事,當正覺花臺之時,持佛佛相承之法,若無印契,師資何憑?以無印則無心鑒其真,無信好莫能去其疑也。故兩部色心最秘之印信,受法者當保護被守持,甚于世間之印章也。

  又灌頂之後,必加金剛名號密法規定,在此不述。

  

  第二章 灌頂

  夫機不論深淺,法不論大小,必須如法授受。若漫授漫受,皆名越叁昧耶罪。故《觀智軌》曰:一一真言,當親禀受,若擅作者,名越叁昧耶。或不經傳授,而念誦。或向未灌頂人說密咒,皆得越法罪。同于謗佛,決定墮于惡趣。

  灌頂的梵文是Aabhiseka,本意乃策(策立),澡浴,灌水之意。在古印度,國王即位加冕時,須用四大海水灌灑新國王頂,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亦采用這種方式,意以法身如來五智加持行者,而准許修行如來秘密法門。通過師資面授,以繼承密教法燈,是密教除護摩外區別于他宗的重要法儀。

  灌頂就其種類、內容、目的、形式等有許多分類。如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灌頂,五部(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和竭磨部)、叁部(佛部、金剛部、蓮花部)和別部(單個本尊)灌頂,還有依據《瑜祗經》的瑜祗灌頂等形式。《大日經》灌頂有阿奢黎灌頂和受明(持明)灌頂兩種;七卷《教王經》中有賢瓶、秘密、智慧、秘密藏的摩頂、授記和放光叁種灌頂;《瞿酰經》中有息災、增益、降服和成就四種灌頂等等。

  現在唐密修行中最重要的灌頂有叁種即結緣灌頂、持明灌頂和傳法灌頂。

  結緣灌頂:以結緣爲目的,不論男女老少根機差別,只要對密法有崇敬心都可以參加;

  持明灌頂:針對欲修密法並且有一定大乘基礎的信衆,予以一尊一真言或者一尊供養修法次第的傳授;

  傳法灌頂:又叫阿奢黎位灌頂,必須是完成四加行的修行者從阿奢黎受教普門大日如來儀軌明法的灌頂。

  受灌頂時,需要先投華,即阿阇黎以花授行者,令投于諸尊列坐之大曼荼羅上,隨花墮在何尊之處,即以彼尊爲行者之因緣佛守本尊,是曰投華得佛。

  

  第叁章 護摩

  護摩,爲密教大法。凡求成就,必作護摩。護摩者,焚燒之義。亦有淺深二解。淺者,因印度外道,有事火之法,以火爲梵天之口,爲令供物,上達于天,故以火進之。今密教爲攝伏彼故,借用彼法造壇,構設爐器場,以諸供物,順次加持,投于爐中,供養本尊,求成就也,是名外護摩。此雖雲淺,然其義趣,比之外道,猶如天地,不可相並。如大疏雲:若但作世谛護摩,不解此中密意,則與韋陀火天無異,故須作叁平等觀。自身、本尊及爐,一體無二。以智火,燒無明薪。以一切衆生,皆從業生。今燒除前業,即得解脫也。是即佛法真正護摩,深秘火法也。但以密教“當相即道”,此外護摩,亦不可廢除。

  凡欲求成就者,依所求之事不同。是以設壇之方法,亦異,所求之事雖多,而經中略有四種、五種不同。四種者:

  一、息災,所以除災生德也。

  二、增益,所以增進福智,圓滿萬行也。

  叁、降伏,所以損減怨敵,克服強暴爲能。

  四、敬愛,所以得人宗仰,使衆和合爲功。

  此四種外,加鈎召,名五種法。鈎召者,攝召之義,所以召攝欲得之人也。

  又四種各各互具,謂息災息災、增益息災、敬愛息災、調伏息災等也。

  更有延命法,亦增益之部所分出。

  

  第四章 觀心法

  佛教根本皆以觀心爲主。無論何宗何派,若舍諸法實相外,別求他法,即是魔說,非佛教也。故天臺以止觀爲業,華嚴以法界觀心。唯識、叁論,亦各有安心之法,淨土十六觀,禅宗參究等,皆安心之方法也。特以各宗既屬顯教,詳于理解,而略于方便,以致下手爲難,開悟匪易。故唐密,開方便妙門,隨處皆可入手,將無相不可得之法身,或現蓮花,或現日月輪、阿字等。雖種種觀門,都可證得本性大覺。今暫依日輪一種,以免歧異。有時或觀本尊,住于日輪,而自心爲月輪,光明一體。乃至忘日月之相,亦忘本尊,與自身之相,無想無念,住大空叁昧。將如來自證久遠之真實光明融爲生佛一體,成金剛薩埵之身,故修行較易,收效較速也。但其中關于深秘妙觀,非入灌頂壇以後,不能開示,不能修行。若隨便辄說、辄行,則犯叁昧耶戒。說者、聽者均有罪過。故今對于安心觀道之法,但略舉例類,作引入方便,或單出名相,不解其義也。

  密宗觀法,不外因字、因事、因法、因人四種,即四種曼荼羅也。

  因字起觀者,如阿字等一切文字。

  因事起觀者,如月輪、蓮花等。

  因法者,如觀慈悲喜舍、叁平等觀等。

  因人者,如觀本尊形像等。

  細察之,凡一切萬法,無有非安心之緣也。故曰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誠非虛語。

  唐密基本的觀法有以下幾種:

  一體速疾力叁昧觀:也稱阿字觀。入此叁昧,則證知一切如來,同一法界智體,一念中,能觀世界微塵數叁昧門。阿字,爲諸字之母,諸聲之體,實相之源。凡唐密之觀種字,有字相、字義之不同。淺者,觀其字之形狀、色相。深者,觀其字之義趣。例如阿字,字之相,爲黃色、方形。唐密一一字,皆有無量義。且如字母中,最初阿字,有無量義,乃至最後字,亦有無量義。

  雙身觀:此乃最深奧之秘密大事。稍一誤解,即自害害他。此種觀法,出處甚多。即如理趣經釋雲:男女二根和合,成五塵大佛,蓋謂定慧相資之事義。所雲根者,能執持義。譬如樹根,執持莖葉花果,使不傾拔。今雲二根交會,男剛比定,女柔如慧。定慧相應,理智無礙。使執持功德不失,去生佛隔絕之障,泯真妄差別之心。若不知如來深意,失其秘密幟之原意,或曲解言句,則成極淫猥之左道密教。凡此邪說,在日本則立川流爲之濫觞;在西藏,則左道密教作其俑。甚且一唱群和,以爲東密無有此法,殊不知不幸亦早有之。

  叁平等觀:諸佛叁密,與行者叁密,共遍法界,離能所,絕對待,平等平等。故諸佛真言印契,與行者真言印契,亦平等無二。以印明皆等,故能引入諸佛,于吾身等也。諸佛既入我身,故其功德,亦爲我有。

  四無量觀。

  五字輪觀。

  六大無礙觀。

  七空點觀。

  八葉肉團心觀。

  九重月輪觀。

  十緣生觀

  上述觀心法在此不一一細述,有興趣者可參看《密教通關》。

  

  第五章 供養

  梵文puja,表示尊敬的意思,翻譯爲恭敬供養、奉事、奉獻、奉施、報恩和供給等等,屬于佛教禮儀,不特佛教其他宗教都有類似恭敬供養形式。起先一般而言指用花、香、燈明等對佛(包括舍利)菩薩甚至明王諸天等的奉獻,後來發展到佛教經典(法)的供養和對僧人的供養包括爲比丘比丘尼提供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供養開始涉及到建造佛像、佛塔,再後來隨著僧團的發展和分化對教團、比丘和比丘尼提供資具、金錢、土地等供養。

  供養和布施其實意思完全相同盡管對象有別,然如果我們在施舍時想到被施舍之人將來必得成佛,那麼我們就會以恭敬的心情施舍,換言之就是供養。生活中因爲施舍被看作高位向低位、富者向貧者的救濟施與所以施舍就有了貶義色彩,其實施舍只有積極意義。

  菩薩行須學習財施和法施,在顯教法施是必然的,然在密教因從大日如來下來密法只擇器而傳師資相授,故若遇大器利根之人必須傳付,這也是佛子對有情的供養。

  在《法華經》中講到菩薩和諸天等以花、香、纓絡、抹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十種供品供養如來;在密教行者修法以六種供養爲主(六種供養——六波羅蜜),此外還分內供養和外供養、事供養和理供養。外供養就是六種供品供養也叫事供養,內供養乃持真言手印的供養也叫理供養。另外唐密的無上瑜伽觀還有慈悲喜舍四無量行觀想供養,《金剛頂經》中內外八菩薩的香、花、燈、塗、嬉、鬘、歌、舞供養也是觀想供養。

  當然,作爲佛子,當互相禮拜,互相供養!

  

  第六章 修學之順序

  第一節 學經次第

  

  修習唐密者,本文以上所述之主要經典,凡欲知曉唐密者,非加以研究不可。次序是:

  學者先讀《大日經》之《住心品》,以示教相之初步,次則讀《具緣品》,以知事相之次第。所謂先學教相,後習事相是也。須知如斯教相,乃叁位祖師之所提撕,而本宗之真理趣,又爲弘法大師詳盡發揮。《釋摩诃衍論》,乃至《大日經疏》,弘法大師已將經論深義疏釋清楚。學者宜先以《十卷章》爲開始研究之目標,次則《釋摩诃衍論》,再次則《大日經疏》,更進而“五部密經”。然後進而探求野澤流諸派事相之秘奧,此乃學者基礎也。

  

  第二節 學法次第

  

  最初學習梵文及顯教,數年純熟,經阿阇梨許可:

  一、四度加行

  1、練習叁大陀羅尼,即佛頂尊勝、寶箧印及彌陀根本咒,要誦習純熟;

  2、修習理趣經加行;

  3、修習護身法加行;

  4、更修十八道加行。

  古時以上四度加行順滿千日,每度250日。若期間遇父母大故而停止,則需重新修之。現高野山四加行爲100日。

  二、四度正行

  十八道加行圓滿時,便由阿阇梨選日,授以十八道契印,然後修金胎二部及護摩法,于此即學密之四度正行次第,尚有口授心傳,以心印心之密法再進而傳授。

  

  

《《唐密述要》第五部分:唐密事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