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密述要》第六部分:唐密文化

  《唐密述要》第六部分:唐密文化

  第一章 唐密祖庭

  第一節 大興善寺

  大興善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南,是中國佛教唐密之祖庭,是國務院確立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大興善寺在隋初由陟岵寺和遵善寺兩寺合並後重新改建擴大而成。陟岵寺爲北周明帝所建國寺。遵善寺創建于晉武帝時。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在長安故城東南二十裏之龍首川原選址作新都,以其曾被封“大興郡公”之故名都城爲大興城,因城中六條高坡,于九二置宮阙以當帝之成,九叁立百司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觀及佛寺以鎮之。建城時先置此寺,遷舊長安城名寺陟岵寺于大興城內,與原在靖善坊的遵善寺合並並擴建爲新寺,取都城“大興”二字並所在地靖善坊之“善”字,名新寺爲“大興善寺”,規模爲海內佛寺之最。  

  隋朝擴造的大興善寺占據了長安城中央的整個靖善坊,與玄都觀隔街相對,氣勢宏偉。大興善寺開山祖師是靈藏大師。他是楊堅的布衣知友,同時任隋朝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昭玄都僧官。隋朝幾位箸名的昭玄統,除昙延外在任職期間都住在大興善寺。

  這裏還是隋朝第一所國立譯經館。著名的“開皇叁大師”耶連提黎耶舍、闍那崛多、達摩笈多都相繼爲譯主,開創了隋朝一代佛經翻譯。

  唐玄宗開元初期(716—720年),“開元叁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在裏譯譯出密宗經典五百多部,大興善寺成爲當時長安翻譯佛經的叁大譯場之一。

  《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十五載,诏還京,住大興善寺。”此後,不空主要居住在這裏大弘密法,並終于此。

  《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隨求真言祓除至七過。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禮焉。空表請入山。李輔國宣敕令于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大曆叁年于興善寺立道場。敕賜錦繡褥十二領繡羅幡叁十二首。又賜道場僧二七日齋糧。敕近侍大臣諸禁軍使。並入灌頂。”

  758年,應不空所請,唐肅宗在大興善寺設置灌頂道場,從而在華夏大開灌頂之風。

  764年,不空奏請皇帝將49位全國著名的僧人從其他寺院集中到這裏來,集中譯經、修習密法。

  正因如此,大興善寺成爲盛唐時傳播弘揚唐密的中心,這裏被譽爲唐密祖庭。

  武宗李炎在位期間(841-846年),下令全國排佛。大興善寺也被廢除,建築被毀,僧人被勒令還俗。大興善寺從此一蹶不振。宋元時期,大興善寺一直很冷寂,直到明清德滿禅師才在此“鼎新梵刹”。永樂年間(1403—1424年),雲峰禅師居大興善寺,脩造了殿堂和鍾樓,弘揚禅宗。清朝經過叁次較大規莫的脩葺,第一次是1648年,僧人麸齋脩建了方丈室、大雄寶殿以及禅堂廊庶,面貌一新。第二次在1694年,由清川陝總督筆貼式、平安納等集資,先後脩建前殿、鍾鼓二樓、大殿、十王祖堂、彌勒殿等建築,前後約十年才完工。乾隆五十年(1785年),陝西巡撫畢沅重修轉輪藏經殿。此後,1939年,朱子橋將軍捐資整修大殿,並爲大殿添置幢幡法具。爲複興唐密,朱將軍曾邀請持松法師來住持此寺,惜鐵路國因故中斷末能成行。1943年太虛法師和于斌、馮玉祥等人組織了中國宗教徒聯誼會,並於1945年在大興善寺創設了“世界佛學苑巴利學院”。

  1956年爲保護佛教名勝古刹,政府撥款對大興善寺進行了大規模整脩。1984年4月,陝西省佛教協會接管大興善寺後,用半年時間,修複殿堂、僧房41間,並重塑了一些破毀佛像,使興善寺面貌大爲改觀,僧衆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講經禮佛,舉行各種法事活動。國內遊人香客絡繹不絕,外國友人和港澳臺同胞也常常來此燒香禮佛,參觀訪問。

  大興善寺大殿北邊有唐轉*輪殿遺址,遺址前安放著一尊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師同志會贈送的地藏菩薩銅像。804年曰本學問僧空海人唐求法,在西安青龍寺拜惠果爲師,回國後開創了日本真言宗(即密宗)。1985年10月,日本空海大師同志會爲紀念空海示寂一千一百五十周年,向真言宗的發祥地——大興善寺敬獻了這尊青銅地藏菩薩立像,高約l.70米,底座用的漢白玉徹成。10月25日,大興善寺隆重舉行了地藏菩薩像奉安開光儀式,由167人組成的日本空海大師同志會友好訪華團參加了法會。這尊佛像,成爲新時期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新見證。

  大興善寺內現有文物清碑四方,即清康熙年間《重修隋唐敕建大興善禅寺來源記碑》、《重修大興善寺碑記》、乾隆年間《隋唐敕建大興善寺祖庭重囗囗囗記》和鹹豐年間《太興善寺法源碑記》,皆爲研究大興善寺的重要史料。寺內還藏有叁幀巨幅清朝西藏彩繪《阿彌陀佛像》、《極樂世界圖》和《彌勒像》是西藏繪畫藝術珍品。

  

  第二節 青龍寺

  

  青龍寺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省西安市城東南2.5公裏的鐵爐廟村以北樂遊原上,即唐長安城新昌坊東南隅,該寺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曾有“靈感寺”、“觀音寺”之稱。唐睿宗的景雲二年(711年)改名“青龍寺”,是中國佛教唐密祖庭之一,日本真言宗的發祥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以後,寺院被毀,至明朝已片瓦無存。

  唐朝詩人朱慶余《題青龍寺》詩曰:“寺好因崗勢,登臨臨夕陽。青山當佛閣,紅葉滿僧廊。竹色連平地,蟲聲在上方。最憐東面靜,爲近楚城牆。”寺在樂遊原上,爲當時著名的風景區,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這裏寫出了傳誦千古的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由於當時皇室的大力扶持,唐密興盛空前,其傳播之廣不僅在國內,而且對國外也産生了一定影響,尤其對當時的日本佛教界影響極大。青龍寺即是傳播唐密頗有影響的寺院之一。在九世紀初至中葉,日本人唐求法的“學問僧”、“請益僧”頗多,其中著名的八人,本稱之爲“入唐八家”。而其中的六家空海、圓行、圓二、惠運、圓珍、宗睿到長安後,即在青龍寺受法。

  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大師到長安後,於青龍寺師從密宗高僧惠果和尚學習經典,並興唐朝士大夫交往。元和元年(806年)回國後傳播密宗,成爲日本“東密”開山相師。日本人唐的求法僧回國時,都帶回大量佛教經典和其他書籍,“入唐八家”帶回書籍共達1700余部。中日兩國文化交流達到極盛。

  從1973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系統發掘,清理出殿基、月臺、散水、花壇等地下遺址多處。其中殿址一面積達六百多平方米,殿址二東西長50米,南北寬30米,呈長方形,塔基長寬各約15米。其原有建築規模宏大,現今所發現的遺址僅是青龍寺西部。從門、塔、殿址及兩側廊道遺址來看,青龍寺西院的形製爲塔居中,塔前有門,殿在塔後,周圍廊庑,表現出隋唐早期寺院的布局特徵。

  日本真言宗僧衆飲水思源,近年來與青龍寺交往極爲密切。爲緬懷先賢,增進中日兩國的佛教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1982年中日兩國佛教界在青龍寺遺址上合建“空海大師紀念碑”,後又共建“惠果空海紀念堂”。

  1997年前,青龍寺做爲文物遺産而存在。

  1997年11月17日(佛誕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將青龍寺移交佛教管理,從此恢複宗教活動。

  1997年12月15日,舉行恢複淨壇法會,點燃了千年法燈,廷續法脈。

  1998年5月25日,接待了以新居祐政率領的日本高野山真言宗訪問團,並舉行了首次中日報恩法會。

  1998年9月7日,接待了以全日本佛教會會長濱野豎照率領的日本真言宗各派總大本山第十五次訪華團一行。

  青龍寺作爲唐密祖庭,又是中外著名的佛教聖地,正以全新的曆史面貌迎接中外廣大信衆,爲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做出新的貢獻。

  

  第叁節 高野山

  

  高野山是東密真言宗的總本山,位于和歌山縣伊都郡高野町,略稱南山、南嶽、野山。弘仁七年(816),空海奏請嵯峨天皇诏許開辟此山,興建伽藍。空海入寂後,弟子真然繼承其志,陸續完成諸堂。其後,堂舍多遭燒毀,至寬治四年(1090)遂逐漸複興,後又得幕府、武士的護持,印刷事業發達,刊行《高野版大藏經》。此後,人才輩出,宗學大盛。

  高野山山頂上是弘法大師開創的距今已有1200年曆史的真言密教的總寺院──金剛峰寺,以金剛峰寺爲中心周圍星星點點地分布著120多個寺院,衆多的寺院形成一大宗教城市。宗教核心即爲真言宗總本山金剛峰寺,由于曾經因戰亂、火災燒掉好幾次,目前的建築是1862年所建。

  山內有一個超過25米高的大門,金剛峰寺建成以來一直作爲正門,現被指定爲國家的重要文物,還有被指定爲國寶的寺院建築和壇上伽藍等很多建築。高野山靈寶館一直展示著龐大的高野山的文化遺産。

  明治時代之後,此山成爲古義真言宗的總本山。由于曆經千余年的經營,此山已成爲日本佛教勝地。寺院建築亦甚爲聞名。全山建築以“壇上伽藍”爲中心,分成西院谷、南谷、谷上院谷、本中院谷、一心院谷、五之室谷、千手院谷、小田原谷、往生院谷、蓮華谷等十區(合稱高野十谷)。各區內塔頭寺院林立。其中,不動堂及金剛叁昧院爲國寶級建築。此外,山中重要文物收藏頗豐,如佛涅槃圖、善女龍王畫像、阿彌陀聖衆來迎圖、五大力菩薩像、阿彌陀叁尊像、勤操僧正畫像等,皆列爲國寶。另有特具曆史價值的法具及文書等,多陳列于靈寶殿中。  

  爲何空海和尚會選擇此處做爲修行處呢?這也有段傳奇故事:空海自中國歸國前,在中國明州海邊想到回日本後應該找個清修之處建立自己的寺院,于是就將他的法器“叁钴杵”往天空一丟,叁钴杵便往日本飛…

《《唐密述要》第六部分:唐密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灌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