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上師與灌頂(赤誠羅珠)

  金剛上師與灌頂

  源自喇榮「赤誠羅珠」

  

  今天作一個簡單的開示,講金剛上師和灌頂。在藏地,人們對于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識一般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目前在漢地,很多居士對于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知存在十分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因爲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盲目地依止一些金剛上師,然後盲目地接受一些灌頂,結果造成不好的後果,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其後果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主要有二,一、是那些金剛弟子(即學密之人)個人修行上的一個大問題;二、這些現象對于整個藏傳佛教及密宗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使得社會各界人士,無論學佛或不學佛的人對藏傳佛教

  生誤解。所以我們要講這兩個問題。

  一、金剛上師

  是不是從藏地出來、穿藏紅色僧裝的人都具足了金剛上師的條件?或者具有活佛、堪布等名字的人是不是都是金剛上師?都不一定。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什麼樣的人可以做金剛上師,同時,再講講做小乘和大乘顯宗上師所要具備的條件。

  1.爲什麼要擇師

  有些人也許會想,我們也不做金剛上師,爲什麼要講這些?你們雖然不會做金剛上師,但是你們會依止金剛上師,那時就要依止一位真正的金剛上師。因爲,依止上師是剛剛開始學佛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不正確地依止上師而走錯了路,就浪費了這珍寶人生。人的生命本來就很短暫,在這短暫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難,之後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金剛上師就更難,此後能依止金剛上師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難上難,所以要想學正法就有一系列的困難。我們學佛就要學一個正規的法,要走一條正規的道路。

  佛教就像一個超級市場,其內容十分豐富。如甯瑪巴的《大幻化網》裏講,佛法可分爲五乘。第一是人天乘,只求人天福報;第二是聲聞乘;第叁是緣覺乘;第四是大乘顯宗的菩薩乘;第五是密乘。如果你想求人天福報,佛教裏有這樣的法;你想修聲聞的法、緣覺的法,佛教裏也有;若想修大乘顯宗的法或者密乘的法,佛教裏還是有。超市裏有很多東西,自己可以隨意選購。同樣,佛教裏從世間法到最頂峰的無上大圓滿,有一層一層的很多修法,其中選擇哪一個,是由自己決定的,這是每個人的自由。諸佛菩薩雖然希望大家都修解脫法,不要去追求人天福報,但這只是他們的期望而已。他們既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密法,也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大乘法或小乘法。因爲衆生的根機不一樣,而一個法門能不能度化所有的

  生呢?顯然是不能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釋迦佛才會一轉、二轉、叁轉*輪,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僅一個法門就能夠度化所有

  生,佛也不會說那麼多的法了。

  如太虛老和尚提倡的人間佛教,也不代表整個佛法。他們主張建立慈善機構、承辦社會福利,幫助人或動物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行持這些善法可以說是人天乘,也可以說是大乘菩薩的行爲,因

  大乘菩薩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贊歎除了傳法和勸人修行以外的、其他利益衆生的事業。這些善行是大乘菩薩的行

  還是世間法,關鍵是由自己的發心(動機)決定。

  現在很多居士自稱是學佛的,但實際上,他是如何學佛呢?上至知識份子和商人,下至農村裏的老太婆,很多居士都是修人天福報的。爲什麼學佛?爲什麼受皈依戒?爲什麼受五戒?都是爲了健康長壽、工作順利、事業有成、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考上大學、能夠找到很好的工作……這是不是學佛呢?佛沒有這樣做過。我們都知道,自從佛發了菩提心後,于叁大阿僧祗劫中,從沒有爲自己希求過這些世間安樂。這樣的“學佛”更應該叫學法。梵文的法(Darma),中文譯音

  達摩,其意很廣,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在修持正法上講,“法”具有度

  生的能力,可直譯

  “持”,即抓住的意思。若修人天福報,此人則可享受一些人天報應而不墮惡趣,具有“法”的意義。由此可見,只是爲求人天福報或現世利益而行善,不是學佛,只是學法。現在,很多自稱學佛之人都是這樣發心的。

  在剩下的修行人中,又有一部分人是

  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雖然我們都會說“我是大乘佛教徒”,而實際上,相當一部分人卻是爲了個人的解脫。我們修加行是爲了自己,放生也是爲了自己,燒香磕頭還是

  了自己,處處都是這樣,和上班或處理一些家務事沒有很大差別。上班不是爲了其他人,就是爲了自己的生活;修五加行、聽法也不是爲了其他人,就是爲了自己的解脫,同樣都是爲了自己。

  只有剩下的一部分人才是真正在考慮衆生的事情。自己的事,他沒有去考慮。如經中所喻,種谷可得谷,但稻草不求自得,無須專門求得(種谷喻爲菩薩行六度萬行,谷喻爲衆生的利樂,稻草喻爲自己的利樂)。又有一個比喻是,燒火做飯可得飯,火起而煙自然冒出,不須專門求煙(燒火做飯與種谷義同,飯與谷義同,煙與稻草義同)。這是什麼意思呢?雖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你的能力怎樣,如果你真正能夠放下自己(不要說現世生活上的問題,甚至後世的解脫也不去管它),根據自己的能力,只是一心一意、無條件地利益

  生,那自己的事情怎麼辦呢?自利之事不需要專門去做,會不求自得。其實,只是我們放不下而已,如果放得下,就不用專門做。對此,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證明。

  我們衆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流轉輪回,無論做高貴的帝釋天王,還是轉生爲微賤的螞蟻、蚯蚓,隨時隨地無不爲自己打算,從來沒有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但是今天我們有什麼結果呢?還是流轉于輪回中,什

  也沒有得到。今生去世時依然空手而歸,以後也是這樣,世世代代都是這樣。而佛真正把自己的一切都放下了,沒有去管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利益

  生,正如佛的廣傳裏所記載的,就是爲了填飽一個衆生的肚子,他都會舍棄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更不要說其他的。他沒有管一己之事,但是佛已經成佛了,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已經圓滿了。所以能夠放下就會和佛一樣,不能放下就和六道衆生一樣。學佛人當中,真正能夠學到大乘佛法的人較少。但這只是從外現上得到的結論,所以有可能是不准確的。

  凡是只考慮自己的解脫,無論聞思修或做世間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不要說聞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積累成佛的資糧。佛經裏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我們經常

  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但實際上,我們從根本上已經錯了。

  是不是爲他人著想的所有事情都是正法呢?不一定。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善良的人,每當見聞他們的事迹時,我感到非常慚愧。他們也不是學佛人,也沒有說爲了度化衆生而成佛,但是他們做得那麼好,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而我們天天從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爲了度化衆生發菩提心,這只是口在念,但我們的心行是否與之相應呢?

  總之,只有爲了衆生的解脫而行利益衆生的事業,才是正確的路,是我們要走的路,是菩提之路。

  這樣的路我們該如何走呢?我們需要一個人的引導,才能順利地走上菩提道。例如世間的學問,無始以來,我們在生生世世中,肯定學了很多次,只是現在想不起來了,然而,如今只學其中一種,尚需一位老師的引導,否則難以學會。放下自己的事,是無始以來我們從未做過、想過,甚至連作夢都很少夢到的;而利益自己,是我們生生世世做慣了的。今天,佛要求我們把無始以來一直做慣的放下,去接受一個從未想到的事物,該有多難啊!這肯定要有善知識給予幫助才能辦到。所以,選擇金剛上師和善知識特別重要。

  2.如何擇師

  (1)作大乘上師的條件

  什

  是衡量大乘善知識的最低標准呢?

  第一、大乘上師要有無造作的菩提心。據佛經所載,若某人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其他方面不是十分完美,在沒有其他上師可尋時,我們也可依止他。我們依止上師,除了希望依靠他獲得對解脫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別無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會給我們灌輸一些好的東西。

  也就是,他絕不可能爲獲得個人的財富、名譽和地位而利用我們;他會盡己所能來度化、引導我們。所以我們還會多多少少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第二、只具有菩提心是不太圓滿的。比如在世間,我們找到一位人品極好的老師,而他卻一無所能,我們跟著他又能學到什麼呢?同理,若上師人品雖如彌陀、觀音一般(菩提心還是必要的),但我們要的是解脫智慧,而他對此卻一無所知,老師都沒有智慧,我們哪裏能得到智慧呢?

  所以,大乘上師在無造作菩提心的基礎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顯密教理,特別要精通我們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若某人不具有菩提心和智慧,他表面上會說得很好聽、做得也很好,但實際上,利益自己的成分很多,考慮其他衆生的成份很少,他會爲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利用我們,如果我們在很多關系上處理不好就會很麻煩。這時,還是以不依止爲好。上面講的這兩個要求,是做大乘上師的最低標准。

  (2)作金剛上師的條件

  做金剛上師只具備上述的最低標准是不夠的。無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是甯瑪巴一位非常偉大的成就者。他著的《功德寶藏論》裏收集了很多顯宗、密宗對金剛上師的要求。之後,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講到:因爲現在是末法時代,衆生的福報淺薄,要找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薩一樣的金剛上師,恐怕難而又難。故尊者說:且不談很高的要求,對金剛上師比較低一點的要求是:

  第一,叁戒一定要清淨。叁戒是指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

  1)別解脫戒清淨:

  別解脫戒分爲在家和出家兩種。故從這個角度而言,金剛上師既可是在家人,也可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剛上師首先要具足圓滿、清淨的居士戒。

  2)菩薩戒清淨:

  作金剛上師…

《金剛上師與灌頂(赤誠羅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