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上师与灌顶(赤诚罗珠)

  金刚上师与灌顶

  源自喇荣「赤诚罗珠」

  

  今天作一个简单的开示,讲金刚上师和灌顶。在藏地,人们对于金刚上师与灌顶的认识一般没有太大问题。但是目前在汉地,很多居士对于金刚上师与灌顶的认知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盲目地依止一些金刚上师,然后盲目地接受一些灌顶,结果造成不好的后果,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后果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主要有二,一、是那些金刚弟子(即学密之人)个人修行上的一个大问题;二、这些现象对于整个藏传佛教及密宗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使得社会各界人士,无论学佛或不学佛的人对藏传佛教

  生误解。所以我们要讲这两个问题。

  一、金刚上师

  是不是从藏地出来、穿藏红色僧装的人都具足了金刚上师的条件?或者具有活佛、堪布等名字的人是不是都是金刚上师?都不一定。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什么样的人可以做金刚上师,同时,再讲讲做小乘和大乘显宗上师所要具备的条件。

  1.为什么要择师

  有些人也许会想,我们也不做金刚上师,为什么要讲这些?你们虽然不会做金刚上师,但是你们会依止金刚上师,那时就要依止一位真正的金刚上师。因为,依止上师是刚刚开始学佛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正确地依止上师而走错了路,就浪费了这珍宝人生。人的生命本来就很短暂,在这短暂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难,之后遇到真正的善知识——金刚上师就更难,此后能依止金刚上师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难上难,所以要想学正法就有一系列的困难。我们学佛就要学一个正规的法,要走一条正规的道路。

  佛教就像一个超级市场,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宁玛巴的《大幻化网》里讲,佛法可分为五乘。第一是人天乘,只求人天福报;第二是声闻乘;第三是缘觉乘;第四是大乘显宗的菩萨乘;第五是密乘。如果你想求人天福报,佛教里有这样的法;你想修声闻的法、缘觉的法,佛教里也有;若想修大乘显宗的法或者密乘的法,佛教里还是有。超市里有很多东西,自己可以随意选购。同样,佛教里从世间法到最顶峰的无上大圆满,有一层一层的很多修法,其中选择哪一个,是由自己决定的,这是每个人的自由。诸佛菩萨虽然希望大家都修解脱法,不要去追求人天福报,但这只是他们的期望而已。他们既不会勉强所有的人都去修密法,也不会勉强所有的人都去修大乘法或小乘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而一个法门能不能度化所有的

  生呢?显然是不能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释迦佛才会一转、二转、三转*轮,传了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仅一个法门就能够度化所有

  生,佛也不会说那么多的法了。

  如太虚老和尚提倡的人间佛教,也不代表整个佛法。他们主张建立慈善机构、承办社会福利,帮助人或动物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行持这些善法可以说是人天乘,也可以说是大乘菩萨的行为,因

  大乘菩萨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赞叹除了传法和劝人修行以外的、其他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些善行是大乘菩萨的行

  还是世间法,关键是由自己的发心(动机)决定。

  现在很多居士自称是学佛的,但实际上,他是如何学佛呢?上至知识份子和商人,下至农村里的老太婆,很多居士都是修人天福报的。为什么学佛?为什么受皈依戒?为什么受五戒?都是为了健康长寿、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孩子们能够顺利地考上大学、能够找到很好的工作……这是不是学佛呢?佛没有这样做过。我们都知道,自从佛发了菩提心后,于三大阿僧祗劫中,从没有为自己希求过这些世间安乐。这样的“学佛”更应该叫学法。梵文的法(Darma),中文译音

  达摩,其意很广,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在修持正法上讲,“法”具有度

  生的能力,可直译

  “持”,即抓住的意思。若修人天福报,此人则可享受一些人天报应而不堕恶趣,具有“法”的意义。由此可见,只是为求人天福报或现世利益而行善,不是学佛,只是学法。现在,很多自称学佛之人都是这样发心的。

  在剩下的修行人中,又有一部分人是

  了自己的解脱而修行。虽然我们都会说“我是大乘佛教徒”,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人却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我们修加行是为了自己,放生也是为了自己,烧香磕头还是

  了自己,处处都是这样,和上班或处理一些家务事没有很大差别。上班不是为了其他人,就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修五加行、听法也不是为了其他人,就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同样都是为了自己。

  只有剩下的一部分人才是真正在考虑众生的事情。自己的事,他没有去考虑。如经中所喻,种谷可得谷,但稻草不求自得,无须专门求得(种谷喻为菩萨行六度万行,谷喻为众生的利乐,稻草喻为自己的利乐)。又有一个比喻是,烧火做饭可得饭,火起而烟自然冒出,不须专门求烟(烧火做饭与种谷义同,饭与谷义同,烟与稻草义同)。这是什么意思呢?虽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你的能力怎样,如果你真正能够放下自己(不要说现世生活上的问题,甚至后世的解脱也不去管它),根据自己的能力,只是一心一意、无条件地利益

  生,那自己的事情怎么办呢?自利之事不需要专门去做,会不求自得。其实,只是我们放不下而已,如果放得下,就不用专门做。对此,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

  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流转轮回,无论做高贵的帝释天王,还是转生为微贱的蚂蚁、蚯蚓,随时随地无不为自己打算,从来没有考虑其他人的解脱,但是今天我们有什么结果呢?还是流转于轮回中,什

  也没有得到。今生去世时依然空手而归,以后也是这样,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而佛真正把自己的一切都放下了,没有去管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利益

  生,正如佛的广传里所记载的,就是为了填饱一个众生的肚子,他都会舍弃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更不要说其他的。他没有管一己之事,但是佛已经成佛了,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已经圆满了。所以能够放下就会和佛一样,不能放下就和六道众生一样。学佛人当中,真正能够学到大乘佛法的人较少。但这只是从外现上得到的结论,所以有可能是不准确的。

  凡是只考虑自己的解脱,无论闻思修或做世间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虑其他人的解脱,不要说闻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积累成佛的资粮。佛经里有许多这样的公案。我们经常

  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但实际上,我们从根本上已经错了。

  是不是为他人着想的所有事情都是正法呢?不一定。社会上确实有很多善良的人,每当见闻他们的事迹时,我感到非常惭愧。他们也不是学佛人,也没有说为了度化众生而成佛,但是他们做得那么好,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而我们天天从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为了度化众生发菩提心,这只是口在念,但我们的心行是否与之相应呢?

  总之,只有为了众生的解脱而行利益众生的事业,才是正确的路,是我们要走的路,是菩提之路。

  这样的路我们该如何走呢?我们需要一个人的引导,才能顺利地走上菩提道。例如世间的学问,无始以来,我们在生生世世中,肯定学了很多次,只是现在想不起来了,然而,如今只学其中一种,尚需一位老师的引导,否则难以学会。放下自己的事,是无始以来我们从未做过、想过,甚至连作梦都很少梦到的;而利益自己,是我们生生世世做惯了的。今天,佛要求我们把无始以来一直做惯的放下,去接受一个从未想到的事物,该有多难啊!这肯定要有善知识给予帮助才能办到。所以,选择金刚上师和善知识特别重要。

  2.如何择师

  (1)作大乘上师的条件

  什

  是衡量大乘善知识的最低标准呢?

  第一、大乘上师要有无造作的菩提心。据佛经所载,若某人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其他方面不是十分完美,在没有其他上师可寻时,我们也可依止他。我们依止上师,除了希望依靠他获得对解脱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别无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会给我们灌输一些好的东西。

  也就是,他绝不可能为获得个人的财富、名誉和地位而利用我们;他会尽己所能来度化、引导我们。所以我们还会多多少少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第二、只具有菩提心是不太圆满的。比如在世间,我们找到一位人品极好的老师,而他却一无所能,我们跟着他又能学到什么呢?同理,若上师人品虽如弥陀、观音一般(菩提心还是必要的),但我们要的是解脱智慧,而他对此却一无所知,老师都没有智慧,我们哪里能得到智慧呢?

  所以,大乘上师在无造作菩提心的基础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显密教理,特别要精通我们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若某人不具有菩提心和智慧,他表面上会说得很好听、做得也很好,但实际上,利益自己的成分很多,考虑其他众生的成份很少,他会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利用我们,如果我们在很多关系上处理不好就会很麻烦。这时,还是以不依止为好。上面讲的这两个要求,是做大乘上师的最低标准。

  (2)作金刚上师的条件

  做金刚上师只具备上述的最低标准是不够的。无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是宁玛巴一位非常伟大的成就者。他着的《功德宝藏论》里收集了很多显宗、密宗对金刚上师的要求。之后,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讲到: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众生的福报浅薄,要找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萨一样的金刚上师,恐怕难而又难。故尊者说:且不谈很高的要求,对金刚上师比较低一点的要求是:

  第一,三戒一定要清净。三戒是指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

  1)别解脱戒清净:

  别解脱戒分为在家和出家两种。故从这个角度而言,金刚上师既可是在家人,也可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刚上师首先要具足圆满、清净的居士戒。

  2)菩萨戒清净:

  作金刚上师…

《金刚上师与灌顶(赤诚罗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