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茶癡”林治君新作《茶道養生》序
作者: 吳言生
今年的長安,瑞雪紛飛,銀妝素裹,空氣較往年格外清新。林治君以新著《茶道養生》見示,淨幾明窗間,映雪清賞,位覺惬意。
現代社會是一求效率的社會,大街阡陌上,到處都是匆遽的身影。天下攘攘,皆爲名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記得西安東大街曾立有唐代白居易的《過天門街》詩牌:“雪盡終南又一春,遙憐翠色對紅塵。千車萬馬九衢上,回看看山無一人。”不獨古時如此,在當今社會,能夠歇下腳步,靜下心來,品一杯清茗,聆山水清音,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
追名逐利並不可非,正是在衆生的汲汲奔走中,人類的物質文明不斷地進步,生活水准也不斷地提升。只不過,在這些不遑歇息的腳步中,在心力交瘁的倦影裏,有不少才傑之士過早地走到了生命的終點。近年來,各種精英人物“過勞死”的新聞,時時見諸報端。一批批知識分子、文藝明星、商海巨子英年早逝。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研究,世界上有60%~70%的人群處于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而越是成功人士彙聚的地方,亞健康狀態乃至于英年早逝的比例就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壓力大,工作節奏快,生活沒規律。
寸陰尺璧,生命如金。在匆忙勞碌的現代社會,行之有效的養生之道,對于現代人,特別對大多數處于亞鍵康狀態的現代人,就顯得非常重要。
所謂養生,就是調養、潤澤我們的生命,使生命的機能保持在一種協調、安定、健康的狀態。它的實質,則是養性。因爲,只有調養我們的心性,我們的色身才有可能得到長久的安定與康甯。在這個方面,創造了生命奇迹的中國茶人,爲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根據茶道界的說法,飲茶者得“茶壽”,即是將“茶”字拆開來,“艹”爲二十,加上底部的“八十八”,爲一百零八歲。茶道界多壽星,他們通過有效的茶道養生,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快樂地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上,成爲活力四射純淨幸福的現代人。
中國的哲學自古以來就非常注重修身養性。而茶道,則能將中國哲學養生的精微之處,通過明潔高雅的形式,在茶香氤氲、佛道詩禅中,進行生動鮮明的演繹與呈現。
在茶道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注重心靈的感悟與提升,而忽略了基本形式的訓練與磨砺;另一種是注重基本程式的訓練與磨砺,而忽略了心靈的感悟與提升。這兩種傾向,實際上體現了形下與形上、生理與心理、器物與大道、方內與方外的難以融合,故而各有側重,分庭抗禮。展讀林治君此書,最大的感受是,本書的內容涵蓋了“以茶養身”和“以道養心”兩個層面,是一本既有理論見解,又有實際體證,知行並重、身心兼養的佳作。
欲明茶道,首先必須明白茶技和茶藝。
循著這樣的思路,本書提出了“品茶叁境界”——得味(從茶的色香味品出茶的類別、品種、新陳、優劣)、得韻(將茶事活動上升爲藝術)、得道(以茶爲媒去溝通自然,內省自性、澡雪自我、契悟大道)以及品茶之際的“叁看”(一看外形,二看湯色,叁看葉底)、“叁聞”(一聞未泡前茶香的純度,二聞茶在沖泡後顯露的本香,叁要聞茶香的持久性及變化)、“叁品”(一品茶葉製作時的火工水平,二品茶葉的品種特色滋味,叁品茶的韻味)、“叁回味”(口腔回味甘醇,舌本回味甘甜,喉底回味甘爽)等由茶技、茶藝進乎茶道的要訣,循序漸進、絲絲入扣地引領讀者進入茶道天地。在介紹了儒釋道叁家與茶道養生之後,又由聖入凡,倒駕慈航,介紹了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花茶、普洱茶的日常泡法。再之後介紹的武夷留春茶(道)、六如禅茶(佛)、普洱歲月(儒),則是心術並重,道藝兼弘。
茶藝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實踐,是一門生活的藝術,包括品茶的技能和藝術。在本書的茶技和茶藝部分,作者介紹了中國名茶的種類、茶藝方法等茶道養生的物質基礎,提出了以茶養生的十大功效,諸如提神益思、消炎滅菌、降脂降壓、美容養顔、保肝明目、延年益壽等;區分了飲茶的兩大類型即清飲與混飲;作者還提出,茶道養生時,根據人數的不同,可以體驗不同的氛圍:獨品得神,對啜得趣,衆飲得慧。凡此,都可作爲養生寶鑒,啓人暇思。
誠如作者所言,“茶藝與茶道互爲表裏。茶藝主技,載茶道而成藝;茶道主理,因茶藝而彰顯。茶道是茶藝的靈魂,在修習茶藝時必須“以道馭藝”;茶藝是茶道的表現,在實踐中必須“以藝示道”。”在本書的茶道部分,作者闡發了茶道的基本精神:和(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靜(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茶道修習過程中茶人的身心感受)、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並介紹了美學與茶道養生、道家與茶道養生、佛家與茶道養生、儒家與茶道養生,指出內涵豐富的中國茶道,既包含了積極入世、大濟天下的儒家思想,又包含了天人合一、守璞全真的道家思想,還包含了茶禅一味、見性成佛的佛家思想。茶道荟萃了儒、釋、道叁教的思想精華,所以最合于修身養性。
在“佛教與茶道”一章中,作者從“茶禅一味——學法悟道的根本”、“無住生心——幸福快樂的源泉”、“活在當下——人生智慧的心燈”、“一期一會——爲人處世的法寶”四個方面,論述了佛教思想與茶道的深層聯系。讀者諸君對其中的任何一點,只要細心回味,都可終生受用無窮。以“一期一會”而言,《金剛經》偈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應作如是觀。”林治君曾用此偈意,作成上聯,並足成下聯雲:“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泡影,惜花惜月惜情惜緣惜人生。”他開設的茶藝館就叫“六如軒”。而從林治君的這對妙聯來看,叫“六如軒”固然好,叫“六惜軒”也不錯。珍惜緣分是佛學的一個基本素養。有兩句唐詩說:“花發多風雨,人生足別離。”短暫的人生,充滿了四病八苦,因此就要更加珍惜。我在拙著《佛緣叢書》的序中說:“佛緣本是前生定,一笑相逢對故人”。佛說五百世的修行,方換得今生今世匆匆的一瞥。可見我們每個人此時此刻的相見,都是生命中的長久的預約。因此,爲茶人所鍾愛的《虛堂錄》中的兩句詩是我們所應當經常回味的:“相送當門有修竹,爲君葉葉起清風。”——當茶會結束後,主人送客人到門前同,連臺階邊修長的竹子,在清風吹拂中婆娑起舞,發出沙沙的聲響,也在代主人殷勤地挽留客人。“客至心常暖,人走茶猶溫”,這既是茶禅之道的妙谛,也是處世待人之道的妙谛。
讀林治君此書的另一個較深的感受是,林治君的這本著作,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是以一個茶人的空靈與堅實,遍訪茶鄉,深入仙佛窟宅,一步一步地丈量出來的。作爲《中國茶道》、《神州問茶》的作者,林治君十余年來,披星戴月,跋山涉水,訪茗探泉,芒鞋踏破嶺頭雲,在天地的清和正氣中,陶鑄性情,變化氣質。正如書中所雲:“茶字草當頭,木字底,當中是人字。即“人在草木中”。”如果沒有這一番曆練,林治君就不可能在書中對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普洱茶、花茶這些基本茶類的“茶性”有那麼精到入微、如數家珍的闡發。非獨如此,林治君還通過自己的獨到體悟創製了六如禅茶的程式,其基本步驟如焚香禮佛、法海聽潮、*輪常轉、佛祖拈花、菩薩入獄、如人飲水、圓通妙覺、再吃茶去等,都是深得佛教禅宗的叁昧。由此看來,林治先生又不僅僅是一個茶人,同時更是一個妙得佛家叁昧的禅者。因此,這本散發著清雅、醇厚的茶香禅韻的著作,就宛如空谷幽蘭,暗香浮動,令人如癡如醉。亦如古持鍾聲,杳杳悠悠,使人神清意遠。
“今日鬓絲禅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唐代杜牧的這兩句詩,形象地傳達出了茶禅一味、反省自我、妙悟人生的底蘊,千古以來,爲茶人所喜愛。記得有一句茶謎說:“人間草木知多少”,其謎底乃是“茶幾”。是啊,人間草木到底有多少?能夠欣賞人間草木的人又有多少?蘇轼在《記承天寺夜遊》中對好友張懷民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停下匆遽的腳步,休歇塵緣,靜靜地品一杯茶,在享受這難得的“浮生半日閑”之際,其心靈也必將得到澡雪與升華,從而心物一如,歸家穩坐,方能蓦地發現本來面目,摸著娘生鼻孔,方知這人生這世界原來竟是如此的美麗:眼橫鼻直,水窮雲起,春生夏長,柳綠花紅……
林治先生從茶鄉武夷山來到西安,主持品位高華的“六如軒”茶藝館,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展工作。“六如軒”東與大雁塔緊相毗鄰,將雁塔佛影盡收其中。在林治先生來西安推廣茶文化的這段時間裏,西安的茶道界朋友紛紛前來,欣賞茶藝,品茗論道,六如軒已經成爲中國西部地區弘揚茶禅文化的一個重心。記得林治先生說過,在六如軒品茶,有叁個最好的時節,一是每月陰曆十六七的晚上,當皓月臨空之時,“滅燭憐光滿”,于茶室品月,晶瑩剔透,神清氣爽;一是在雨天,在茶室觀賞雁塔雨景,淅淅瀝瀝,長養禅心;一是在雪天,于茶室賞雪,表裏澄澈,神意俱清。現在,值林治君此書即將付梓之際,我們衷心祝願林治先生和六如軒茶藝館,繼續不遺余力地弘揚茶禅文化,爲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充分展現其活力而發揮積極的作用,爲中國茶文化深入人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相信本書的出版,將爲知識分子了解茶道、走近茶道、品味茶道,提供一個絕佳的讀本。也祝願天下的茶人禅人,與茶禅有緣的讀者諸君,養生有道,福壽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