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東晉僧詩風格管窺 盧甯 天中學刊 1998.3 P30~36
淺談謝靈運山水詩中的佛教思想 于健慧 牡丹江師院學報 1998.1 P51~52
從《山居賦》看佛教對謝客山水詩的影響 陳道貴 文史哲 1998.2 P87~91
論唐詩與佛教 姜光鬥 南通師專學報 1998.1 P7~13
寒山子禅悅詩淺析 錢學烈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1998.3 P97~101
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證 錢學烈 深圳大學學報 1998.2 P101~107
王梵志詩校注拾遺 張生漢 河南大學學報 1998.5 P1~3
王維辋川《華子岡》詩與佛家“飛鳥喻” 陳允吉 文學遺産 1998.2 P63~70
王維詩畫禅意相通論 吳懷東 文史哲 1998.4 P85~89
談王孟的佛詩 虞澄 吳中學刊 1998.4 P1~6
頓悟與超脫:王維《使至塞上》新解 蕭詩斌 寫作 1998.10 P16~17
岑參的寫景詩與佛經的影響 張海沙 文學遺産 1998.1 P70~78
中唐詩人的濟世精神和宗教情緒 朱易安 江海學刊 1998.5 P159~165
淺談柳宗元佛學思想對文學創作和美學追求的影響 周衛群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 1998.3 P109~112
淺談禅宗對韋應物創作的影響 彭多 西藏民院學報 1998.2/3 P154~157
亦詩亦禅兩艱難:賈島創作心態簡論 李小榮 貴州師大學報 1998.1 P70~72
返觀自我的冷靜谛視:從詩禅關系看宋詩的特質 張晶 社會科學輯刊 1998.2 P144~149
論“宋初九僧”及其詩 祝尚書 四川大學學報 1998.2 P52~59
北宋詩風形成的禅因佛緣 王樹海 齊魯學刊 1998.2 P14~19
蘇轼與佛教人物的交往 彭印川 華夏文化 1998.2P32~34
禅機獨運,意趣天成:簡述東坡絕句中的禅理詩 楊明潔 內蒙古民院學報 1998.3 P16~19
略論“靜空”觀對蘇轼的影響 任爽 遼甯大學學報 1998.6 P58~59
“妙悟”:嚴羽的詩歌審美主體論學說 曹東 廣東教院學報 1998.4 P56~59
嚴羽“妙悟”說的再辨析 陳紅 廣州教院學報 1998.1 P32~35,41
滄浪“妙悟”說與審美的直覺性 張天明 湖南師大學報 1998.4 P101~104
“妙悟說”的啓示 余玫 社會科學研究 1998.4 P132~135
試論佛教對元雜劇興盛所起的作用 馬長安 蕪湖師專學報 1998.3 P75~77
佛學與袁宏道的詩歌創作 周群 南京大學學報 1998.1 P39~46
佛禅旨趣與竟陵派詩論 周群 江海學刊 1998.2 P166~171
1999年
禅宗公案的現代诠釋 吉廣輿 人文雜志 1999.2 P124~128
謝靈運佛詩透視:兼論謝靈運的美學觀 郭真義 嘉應大學學報 1999.2 P59~62
唐太宗的佛學思想及其詩作 張海沙 暨南學報 1999.5 P30~35
王梵志詩、寒山詩比較研究 陸永峰 四川大學學報 1999.1 P110~113
試論王維詩歌的“空”字 趙永源 北方論叢 1999.2 P54~57
論王維詩歌之禅蘊 張旭東 西南師大學報 1999.3 P137~138
論韓柳與佛老 鄒旭光 江海學刊 1999.5 P124~128
白居易與佛教 馬現誠 江漢論壇 1999.2 P85~88
佛教與韋應物及其詩 馬現誠 東嶽論叢 1999.4 P126~129
詩僧可朋及其《耘田鼓》 吳天墀 文史雜志 1999.1 P57~58
禅宗偈頌與宋詩翻案法 周裕锴 四川大學學報 1999.2 P53~58
黃庭堅與佛教 彭印川 華夏文化 1999.1 P50~51
儒佛心性論與袁宏道的“性靈說” 周群 鎮江師專學報 1999.2 P24~27
賈寶玉參禅詩的意象解讀 沈永 中文自學指導 1999.2 P32~37
論禅宗所謂“本來面目” 吳言生 晉陽學刊 1999.3 P33~39
論《楞嚴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 吳言生 唐都學刊 1999.2 P38~43
論《楞伽經》對禅思禅偈的影響 吳言生 人文雜志 1999.1 P149~156
臨濟宗禅詩研究 吳言生 河東學刊 1999.1 P40~45
臨濟宗禅髓詩研究 吳言生 五臺山研究 1999.1 P3~10
臨濟宗頌古詩研究 吳言生 河東學刊 1999.6 P9~10
曹洞宗禅詩研究 吳言生 陝西師大學報 1999.1 P144~150
黃龍宗禅詩研究 吳言生 五臺山研究 1999.4 P9~17
論李商隱詩歌的佛學意趣 吳言生 文學遺産 1999.3 P47~56
2000年
宋代詩學術語的禅學語源 周裕锴 文藝理論研究 2000.4 P92~封叁
突破與超越:試論禅宗思想對中國詩學的影響 胡遂 西北師大學報 2000.1 P49~55
法眼、“目前”和“隔”與“不隔”:論王國維詩學的一個禅學淵源 張節末 文藝研究 2000.3 P38~49
繞路說禅:從禅的诠釋到詩的表達 周裕锴 文藝研究 2000.3 P50~55
以俗爲雅:禅籍語言對宋詩的滲透與啓示 周裕锴 四川大學學報2000.3 P73~80
禅宗與盛唐審美意識的轉變 傅紹良 陝西師大學報 2000.4 P36~42
佛禅美學與劉禹錫的禅學思想 高林廣 內蒙古社會科學 2000.5P81~85
佛禅對柳宗元山水詩的影響刍議 王樹海 王鳳霞 社會科學戰線 2000.1 P105~114
迎接佛教電子化時代的到來 吳言生 法源 中國佛學院學報2000P87~91
論《維摩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 吳言生 世界宗教研究 2000.1 P63~69
論《法華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 吳言生 中國佛學 2000.1 P93~118
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禅思禅詩的影響 吳言生 人文雜志 2000.2P85~91
法眼宗禅詩研究 吳言生 唐都學刊 2000.2P51~56
沩仰宗禅詩研究 吳言生 淮陰師院學報 2000.2P69~74
禅詩理事圓融論 吳言生 東南大學學報 2000.2P111~116
禅詩審美境界論 吳言生 陝西師大學報 2000.1 P61~67
禅宗審美感悟論 吳言生 學術月刊 2000.12P82~89
20, 01年
雲門宗禅詩研究 吳言生 五臺山研究 2001.1 P8~15
論《起信論》對禅思禅詩的影響 吳言生 普門學報 2001.1 P140~179
禅宗的詩學話語體系 吳言生 哲學研究 2001.3 P20~28
《禅宗詩歌境界 附錄 二、百年禅詩研究論文要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