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詩歌境界 第八章 楊岐宗禅詩▪P7

  ..續本文上一頁非人我,悉是走作。” 《虛堂錄》卷2“馳求”指悖離本心向外尋求:“一切處皆是馳求:思惟道理,也是馳求。看古人公案,也是馳求。看禅冊子,也是馳求。假饒靜坐念念不住,亦是馳求。”《古尊宿》卷33《清遠》不但六根攀援外境是走作馳求,而且尋禅問道、參究公案、閱讀禅錄,以致于靜坐時心念紛飛,都是走作馳求,悖離了精神家園。只要剿絕偷心,停止走作,歇卻馳求,就是歸家穩坐。緣此,楊岐宗禅人反複強調歸家的溫馨與祥和:“路途雖好,不如歸家。” 《虛堂錄》卷1“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古尊宿》卷27《清遠》  清遠禅詩,以澄明剔透、心機全泯的境界,描繪出歸鄉的美好:

   兩岸蘆花一葉舟,涼風深夜月如鈎。絲綸千尺慵抛放,歸到家山即便休。 《古尊宿》卷27《清遠》

   世人貪戀偷心,不願歸鄉。而禅師對學人所作的開示,就是粉碎其偷心,使其歸家穩坐:“千種言,萬般說,只要教君自家歇。”《五燈》卷20《法忠》  “千般言,萬種喻,只要教君早回去。”同上卷20《法寶》南陽忠國師,一日喚侍者,侍者應喏。如是叁召叁應,國師雲:“將謂吾辜負汝,卻是汝辜負吾。”國師叁喚,意旨正在于使侍者歸家穩坐。但歸到家園,與原真的本我相會談何容易。大慧頌此公案雲:

   世路風波不見君,一回見面一傷神。水流花落知何處,洞口桃源別是春。 《古尊宿》卷47《東林頌古》

   詩以仙女與劉晨阮肇旋聚旋別,喻人與真實的本我旋聚旋別。桃源仙境,喻精神的本源;返回塵世之家,喻人悖離悟境,入俗入塵。入俗入塵之後,再度尋訪桃源仙境,不可複得,喻人與本心相會是何其困難。守端上堂,見衆集,乃卓拄杖曰:“珊瑚枕上兩行淚,半是思君半恨君。”借用唐代劉皂《長門怨》成句,表示對迷子君歸鄉的殷切期盼。楊岐宗禅人頌此公案謂:“幾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遊子不歸空怅望,一溪流水落花隨。”《頌古》卷39無庵全頌禅師沾水拖泥,費盡心機引導遊子歸家,卻不見歸蹤,只得怅然凝望,看一溪流水漂送春天而去。在楊岐宗禅詩中,有很多抒寫回歸之感的篇什:

   鬓發已蒼浪,言歸恨不早。獨立秋風前,相思望江島。《古尊宿》卷29《清遠》

   光景急如梭,賢明爭奈何。千林凋敗葉,一雁度秋河。風急砧聲遠,山高月色多。誰當此時節,解唱紫芝歌。《圓悟錄》卷8

   這一類禅詩,大多將思鄉的環境設置在秋季,潛意識中受“悲哉秋之爲氣也” 的悲秋意識影響。秋季萬木凋零,容易使人聯想到生命的枯萎衰頹,也容易觸動人淒恻的鄉情。也有的禅詩將思鄉背景設置在春季,則是爲了使人生起遊子不歸、春光凋零的惋歎:

   頻頻喚汝不歸家,貪向門前弄土沙。每到年年叁月裏,滿城開盡牡丹花。 《古尊宿》卷22《法演》

   此詩宛然是暮春催歸圖。詩中以“弄土沙”喻學人流浪在外,追逐土沙般的糟粕。牡丹開了又謝,遊子仍迷途不歸,青春韶華被白白抛擲。

   楊岐宗禅人對迷途不返的哀歎,織成一曲曲如怨如慕的懷鄉哀歌。詩詞修養精湛的禅師們,化用古典詩歌意境,抒寫歸鄉的種種情境。“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風浪拍天流”《古尊宿》卷29《清遠》, “五湖煙浪有誰爭?自是不歸歸便得”《五燈》卷20《昭覺辯》, 化用唐代崔塗《春夕》“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全唐詩》卷679詩意,謂不歸的原因在于自己的迷執之心;“無孔笛,再叁吹。哩哩羅,羅羅哩。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猶唱翠眉低。”《古尊宿》卷29《清遠》借用唐代鄭谷《鹧鸪》成句《全唐詩》卷675, 抒寫對無孔笛吹奏出的鄉音之眷戀;“海門山,長安道,茫茫煙水連芳草。樓頭客,馬上郎,一聽落梅悲故鄉。”《古尊宿》卷29《清遠》化用唐詩中經常出現的梅花落意象,來表示對故鄉的思念。清遠頌馬祖升堂百丈卷席公案:“挂得帆來遇便風,須臾千裏到家鄉。臨門上岸逢妻子,歡喜情懷不可當。”同上卷34《清遠》以流浪者歸家見妻時的喜悅之情、安頓之感,寫開悟時心靈得以休歇棲息的喜悅,將悟道的感受傳達得尤爲真切。

   在楊歧宗人表達歸鄉主題的禅詩中,最著名的是法演的開悟詩。法演初谒法遠和尚,法遠說自己年歲已高,恐耽誤他的終身大事,指示他去參見白雲守端,說守端必能使他獲得最終的開悟。法演遵命參見守端,舉僧問南泉摩尼珠公案請教,遭到守端的呵叱。法演大悟,獻投機頌:

   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叮咛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爲憐松竹引清風。 《古尊宿》卷22《法演》

   參禅悟道,就是要“買”回這片幾度被“賣”出去的“閑田地”。圓悟指出, “威音已前空劫那畔,這一片田地巍然不動。及乎四生浩浩萬象騰騰,世界遷流死生變化,這一片田地亦巍然不動。以至叁炎劫壞毗岚風起,吹散大地猶如微塵,這一片田地亦巍然不動。諸佛出世,祖師西來,正爲發明這一片田地。從上宗師天下老宿,千方百計施設方便,無不盡力提持這一片田地。”《圓悟錄》卷9  這一片“田地”是人的本心本性,是心靈的故鄉。法演的詩通過祖孫對答,表明佛性原本就存在于每個人的身上,只是由于我們不覺悟,馳逐他求,好似這片田地被多次賣出,最後終于將這片田地又買了回來,比喻馳求之心終于找到了安頓之處。此詩形象生動,寓義遙深,令人回味無窮。禅僧頌法演悟道因緣雲:

   忍死叮咛見白雲,一杯鸩酒十分斟。若教不飲空歸去,田地無由被陸沈。 《頌古》卷39竹屋簡頌

   詩意謂法遠苦心叮囑法演去參見白雲禅師,白雲讓他滿滿地飲了一杯鸩酒,讓他立即喪身失命。如果不飲而歸,他的粗情淺識不能被奪,他的本分田地就會被陸沈。白雲讓他痛飲鸩酒,使他大死一番。將一切偷心滅絕之後,就會大活,産生活潑的禅悟生命。

   世人生起相對的二元意識,背井離鄉。通過參訪禅門宗師,曆盡千辛萬苦,終于消解了心靈的沖突,回到了精神的故鄉。等他們一旦歸鄉時,才發現原來自己所苦苦尋覓的,其實本身早已具備。楊岐宗禅詩形象地寫出了這種悟道過程。藥山參訪石頭時說:“叁乘十二分教指全部佛教經論某甲粗知,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石頭爲之開示,藥山沒有明白,石頭遂指示他參禮馬祖,藥山于馬祖處契悟,後來返回石頭《五燈》卷5《惟俨》。 智愚頌此公案雲:

   一重山了一重雲,行盡天涯轉苦辛。蓦紥歸來屋裏坐,落花啼鳥一般春。 《虛堂錄》卷5

   此詩與宋尼《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寫求道開悟的過程。學人不明白大道就在當下,就在屋裏,偏要千山萬水地去尋求。等到曆盡了千辛萬苦,回到屋裏,才發現大道不在別處,就是眼前的落花啼鳥。

   歸鄉後的生活,山只是山,水只是水,““秋風涼,松韻長。未歸客,思故鄉。且道誰是未歸客?何處是故鄉?”良久曰:“長連床上,有粥有飯。”” 《五燈》卷19《仁勇》悟道之後,饑來吃飯困來眠,所不同的是吃飯睡覺的人,已經不是原先的人。“歸原何所似?花底啭靈禽。”《虛堂錄》卷6  返本歸源,並不是歸向寂滅,而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剿絕了世俗的妄念後,煥發出嶄新的禅悟生命。龐蘊示寂,以首枕于頔膝上,囑雲:“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空諸所有”,是將俗念妄情悉皆空去;“實諸所無”,是用世俗的塵埃玷汙純明的本心。心源沒有世俗的妄情,卻並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滿了生機活趣。智愚頌此公案:“欲識窮源處,何人爲指迷?夕陽雞犬外,桃李自成蹊。”同上卷5在人世的雞鳴狗吠之外,有甯谧的淨土,那裏,桃李無言,卻自有知音者紛至沓來相訪。生命的本原,是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原真: “黃葉殒時風骨露,水邊依舊石斓斑。”同上“秋風吹八極,木落露千山。” 《圓悟錄》卷3是纖塵不染的如如之境:“空山無人,水流花香。鹙子滿慈,泯其智辯。離婁師曠,黜其聰明。”《虛堂錄》卷3歸鄉之後的禅者,充滿欣喜地發現自己不再是漂泊的窮子,而是生命的主宰:“逆順短長休要說,誰家屋裏竈無煙?”同上卷5“打開無盡藏,運出無價珍。不依倚一物,顯示本來人。”《圓悟錄》卷4法演遊方十余年,參見過很多尊宿,自謂了悟,等來到浮山圓鑒會下,卻開口不得。後來到了白雲門下,“咬破一個鐵酸餡,直得百味具足”,以詩歌形式表達了對“餡子一句”的體會:

   花發雞冠媚早秋,誰人能染紫絲頭?有時風動頻相倚,似向階前鬥不休。 《古尊宿》卷20《法演》

   一旦咬破了百味具足的“鐵酸餡”,徹見本源自性之後,就如同早秋的雞冠花一樣,自在無礙地呈現出自性的活潑生機。楊岐宗指出,當學人一旦樹立起自信後,生命便煥發出聖潔的光輝。“寒犢晚歸桑柘塢,短籬無主自開花。” 《虛堂錄》卷9即使生命的形式、生存的態度是如此謙卑,卻仍然吐露著自信的光華,顯露出頑強的生機。樹立起自信的禅者,即可開創出奔放恣肆、一空依傍的禅風:“人人鼻孔遼天,個個壁立萬仞。”《密庵語錄》“俊鹘不打籬邊兔,猛虎終不食伏肉。毛頭星現北鬥前,把斷天關並地軸。”《大慧錄》卷8

   通過對楊岐宗禅詩的探討,我們發現,楊岐宗禅人具有精湛的詩學素養,接機說法、提舉公案時,詩詞名句和自鑄新詞從生命靈泉的深處跳珠濺玉般傾瀉而出,使得楊岐禅呈現出詩禅一如的化境。其泯除差別、超越對立和立處即真、觸目菩提的詩禅感悟,爲中國禅學史、詩學史留下了璀璨的篇章。

  

  

《禅宗詩歌境界 第八章 楊岐宗禅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