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詩歌境界 第六章 雲門宗禅詩▪P5

  ..續本文上一頁打眠之意。……“半夜白雲消散後,一輪明月到窗前”,以白雲喻“色界”,明月喻“自性”清淨,參透色界,方諸翳盡去,本性清淨,圓融頓現,如明月一輪,當窗朗照也。”《禅學與唐宋詩學》第254頁。  這首詩的精髓,是 “但自無事,自然安樂,任運天真,隨緣自在”《五燈》卷15《化城鑒》。 雲門宗對隨緣任運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尤爲看重:“枕石漱流,任運天真。不見古者道,撥霞掃雪和雲母,掘石移松得茯苓。”同上《慧遠》雲門宗將“長連床上吃粥吃飯”作爲“十二時中”應有的“用心”同上《趙橫山》, 將“光剃頭,淨洗缽”作爲“十二時中”應有的“履踐”同上《鐵幢覺》, 將“早朝不審,晚後珍重”作爲“平常心”同上《澄遠》, 都反映出雲門宗佛法就在日用之中的感悟。這是一種簡單化純一化到極點的生活。“放卻牛繩便出家,剃除須發著袈裟。有人問我西來意,拄杖橫挑羅哩羅。”同上《令滔》在無意義、無音韻的曲調中,流露出最深邃的意義和最圓整的韻律。

   對隨緣自適的生活方式,雲門宗禅詩通過饑餐困眠的隱士、自得其樂的漁人、快樂無憂的牧童來表現:“雲居不會禅,洗腳上床眠。冬瓜直缍侗,瓠子曲彎彎。” 《五燈》卷15《曉聰》“饑餐松柏葉,渴飲澗中泉。看罷青青竹,和衣自在眠。”同上卷16《清滿》“旋收黃葉燒青煙,竹榻和衣半夜眠。粥後放參叁下鼓,孰能更話祖師禅。”同上卷15《齊嶽》直者任他直,曲者任他曲,饑餐渴飲,純乎天運。“有工貪種竹,無暇不栽松”同上《含匡》, 則堪稱任運天真的隱士風範。“漁翁睡重春潭闊,白鳥不飛舟自橫”,則以漁人息卻機心,酣睡于浩渺春潭,沈醉在天地恬靜之中的景象,傳達出參禅者機心全泯灑脫安詳的悟心同上卷16《擇要》。 雲門宗禅詩中的牧童形象,更是隨緣自適、快樂無憂的範型:

   雨後鸠鳴,山前麥熟。何處牧童兒,騎牛笑相逐。莫把短笛橫吹,風前一曲兩曲。《五燈》卷16《守恩》

   寒氣將殘春日到,無索泥牛皆勃跳。築著昆侖鼻孔頭,觸倒須彌成糞掃。牧童兒,鞭棄了,懶吹無孔笛,拍手呵呵笑。歸去來兮歸去來,煙霞深處和衣倒。 同上《應圓》

   不用求真,何須息見?倒騎牛兮入佛殿。羌笛一聲天地空,不知誰識瞿昙面。 同上《慧光》

   這是一幅野趣牧牛圖。在成熟的秋季或和暖的春天,新雨鸠鳴,秋山麥熟,煙霞深處,天地空明。牧童們嬉笑相逐,和衣眠雲,倒騎牛背,不識佛祖,無妄無真,與“無索泥牛”、天然野趣渾成一體,隨緣任運,一片化機。

   2.對機接引

   圓悟解釋“隨波逐浪”說:“若許他相見,從苗辨地,因語識人,則隨波逐浪也。”《人天眼目》卷2雲門宗人一方面注意斬斷語言葛藤,不立文字,一方面又順應學人的根機運用語言接化,所謂“山僧不會巧說,大都應個時節” 《五燈》卷16《法秀》。 雲門曾舉玄沙示衆語:“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忽遇叁種病人來,作麼生接?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患聾者語言叁昧他又不聞,患啞者教伊說又說不得,且作麼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 有僧請教雲門,雲門說:“你禮拜著。”僧人禮拜起來,雲門以拄杖便挃,僧人退後,雲門說:“你不是患盲。”又喚他近前,僧近前,雲門說:“你不是患聾。”又豎起拄杖問:“懂了麼?”僧人回答:“還不懂。”雲門說:“你不是患啞。”僧人言下大悟《古尊宿》卷16《文偃》。 可見雲門對機接引時活潑無礙、機輪圓轉的風致。緣密《委曲商量》雲:

   得用由來處處通,臨機施設認家風。揚眉瞬目同一眼,豎拂敲床爲耳聾。 《古尊宿》卷18附緣密頌

   適應學人的根機而施行的種種方法手段“臨機施設”,像“揚眉瞬目”、 “豎拂敲床”這類禅機接引,都是爲了不明大法者“耳聾”權且設立的方便而已。雲門宗對參學者應機說法,十分注意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隨物應機,不主故常”葉夢得《石林詩話》上。 雲門示衆雲:“藥病相治,盡大地是藥,那個是自己?”《碧岩錄》第87則盡大地無不是法,宇宙全體都是法,物物全真,頭頭顯露。藥病相治,是爲了方便施設。在雲門宗禅人看來,世尊四十九年說法,都還只是應機示教,應病與藥,是根據對象不同而采取的施設手段,還不是根本法的直示。圓悟說:“藥病相治,也只是尋常語論。你若著有,與你說無;你若著無,與汝說有;你若著不有不無,與汝去糞掃堆上,現丈六金身,頭出頭沒。”同上僧問雲門什麼是超佛越祖之談,雲門說:“蒲州麻黃,益州附子。”蒲州麻黃,益州附子,都是道地的藥材,雲門意爲要回答什麼是超佛越祖之談,得看具體情況,對症下藥。禅宗語錄中,對 “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什麼是佛”之類問題的回答,千奇百怪,不但每一個禅師的回答互不相同,而且同一禅師對不同學人的回答也互不相同,甚至同一禅師對同一學人的回答也先後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隨波逐浪不主故常的接機特色。

   “雲門叁句”雖然各有其強調的重點,但這僅是方便權宜,雲門同時又強調 “一镞破叁關”,其示衆答問,往往出以一字或一句,而在一字或一句中,又含有“叁句”之意,故圓悟謂“雲門一句中,叁句俱備,蓋是他家宗旨如此” 《碧岩錄》第6則, “雲門大師,多以一字禅示人。雖一字中,須具叁句” 同上。 “一句中具叁句,若辨得,則透出叁句外”同上第27則。 圓悟還以雲門“缽裏飯桶裏水”爲例,說“雲門有斬釘截鐵句,此一句中具叁句” 同上第50則。 雲門法語可充分印證這一點。如雲門用“花藥欄”表示清淨法身,既表露了清淨法身遍于一切處,大道無所不在,是涵蓋乾坤的第一句;又是對學人清淨意念的斷除,是截斷思維之流的第二句;同時又是對機接引,是隨波逐浪的第叁句。再如雲門用“蒲州麻黃,益州附子”來回答什麼是超佛越祖之談,也反映了一句中具有叁句的特色。蒲州産麻黃,益州産附子,藥性不同,需要對症下藥,正如禅師應學人根機的不同而對機接引,是隨波逐浪的第叁句;這些藥材,蒲州、益州處處皆有,是涵蓋乾坤的第一句;麻黃附子,都是平凡普通的藥材,是用平凡截斷奇特的第二句。又如雲門用“日日是好日”截斷學人 “十五日已前”、“十五日以後”的分別念,是截斷衆流的第二句;又含有精神上的無牽無挂,即物明真,既是涵蓋乾坤的第一句,也是隨緣適性的第叁句。牧童詩側重點在隨緣適性的第叁句,也含有涵蓋乾坤、截斷衆流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又如志璇的詩:“瘦竹長松滴翠香,流風疏月度炎涼。不知誰住原西寺,每日鍾聲送夕陽。”《五燈》卷16《志璇》既有松竹風月鍾聲夕陽皆菩提的第一句,又有全然忘機超越物我的第二句,又有日日是好日隨緣適性的第叁句,同時,它又不是叁句中任何一句所能包括得了的,跳出叁句外,不在階級中,從而呈現出脫落身心、廓爾忘言、清機自遠的澄明悟境。由此可見,一即叁,叁即一。雲門叁句的詩禅感悟,通過詩歌形象表現出來,形成了山水真如、日用是道、水月相忘、阻絕意路、意象對峙、隨緣適性、對機接引的美感特質,爲禅林詩苑增添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禅宗詩歌境界 第六章 雲門宗禅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