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本體與現象,諸法與實相相互交徹,圓融無礙。世間一切事物與現象都統攝于理,理隨緣顯現爲萬事萬物。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圓融交涉。理事無礙法界是事事無礙法界的基礎。4 事事無礙法界。世間萬事萬物雖各具差別,都是同一理體的隨緣顯現,故在本體上相同,此時不必再靠理作爲圓融無礙的媒介。水波無礙,水和水、波和波也無礙,一切諸法相入相即。這是華嚴哲學的最高境界,也是禅悟的至境。當每一個現象都是本體、每一本體都變爲現象時,每一法都是絕對的法,此時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四料簡”是臨濟宗開山祖師臨濟義玄創立的導引學人悟入的四種方法,即 “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俱奪”、“人境俱不奪”。“人”指主觀存在,“境”指客觀存在。奪與不奪,根據對象的實際情況而定。臨濟創立四料簡的目的,是爲了破除對我支配人與事物的內部主宰者、法泛指一切事物和現象二者的執著。臨濟指出,一個勝任的導師,必須掌握這四種接機示教的方法。參拙文《臨濟宗禅詩研究》,《河東學刊》1999年第1期。 臨濟象征四料簡的詩句分別是1奪人不奪境:“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兒垂發白如絲。”2奪境不奪人:“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煙塵。”3 人境俱奪:“並汾絕信,獨處一方。”4人境俱不奪:“王登寶殿,野老讴歌。”《五燈》卷11《紙衣》
“奪人”或“奪境”是對第一階段第二層面“見山是山”的超越。“奪人不奪境”時,“境”如同春天的太陽,照映萬物,生機蓬勃。而衰老的“我” “人”只是因緣和合的假象,猶如嬰兒垂下白發,並沒有實體性。“奪境不奪人”,是針對法執深重的人,破除以法爲實有的觀點。如果誰執著于客觀存在,本心泯沒,就應該設法使之超越,喚醒本心,使他洞知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沒有自性,處于刹那生滅變化之中。執著于“法”並對之虛妄分別,必然會妨礙對真如的悟解和體驗,必須予以遣除。此時本心本性,清明自在,一個命令施行下去,天下太平,心國澄清,猶如將軍塞外平定戰亂,煙塵不起。奪人是爲了除我執,奪境是爲了泯法執。由“原我”到“自我”生起了我、法二執,故奪人、奪境是針對“自我”“見山是山”而進行的遣除,但此時執我、執法的程度不一,或我執重,或法執重,故師家應病與藥,分別予以遣奪。
“人境兩俱奪”是對“見山不是山”的超越。它是針對我執和法執都很重的人,同時破除其“我”、“法”二執,指出一切都是顛倒和虛妄,任何對自我和外境的執著,都與佛教的基本原理和最終目的相違背。主觀、客觀都無真實自性,應該超越主客,了悟絕對的本原心性。此時,代表主體的君王政令不行,並州、汾州的地方勢力如藩鎮等各自爲政,主客之間,不通消息,“人”、“境”雙泯。
“人境俱不奪”是對“人境俱奪”的超越。“人境俱奪”,對二執俱重之人固然重要,卻容易陷于斷滅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此對它也必須超越,“人境俱不奪”,方能煥發大機大用。不但執著虛妄的我、法是錯誤,並且即便執著佛法,沈浸于“人境俱奪”後的一切皆空,也同樣是錯誤,必須將空的意念再空掉,枯木生花劫外春,才有轉身一路。
禅宗以“收”《五燈》卷19《克勤》、 “萬裏山河獲太平”同上《雲辯》來形容“人境俱奪”,意爲僅靠掃蕩遣除的手法使心國太平還不夠,還需進一步“放”同上《克勤》, 才能顯發“龍吟霧起,虎嘯風生”同上《雲辯》的大機大用,人境俱不奪,才是向上一路。禅宗以“草荒人變色,凡聖兩齊空”同上卷12《全舉》、 “天地尚空秦日月,山河不見漢君臣” 同上《昙穎》象征“人境俱奪”,所呈顯的境象顯得枯寂而缺乏生機。 “人境俱不奪”將“人境俱奪”予以超越,對于人我、法我都不再執著,對二者遂不需再加破除。此時,主觀、客觀,各各依位而列,既有王者、野老人,又有寶殿、讴歌境,顯發活潑妙用。禅宗以“清風與明月,野老笑相親” 同上《全舉》、 “莺啭千林花滿地,客遊叁月草侵天”同上《昙穎》 象征“人境俱不奪”,充滿生機。
綜上所述,《金剛經》叁句、華嚴四法界、臨濟四料簡,與見山叁階段的對應關系如下:
見山叁階段 金剛叁句 華嚴四法界 臨濟四料簡 四我 四悟
見山是山 所謂山 事法界 奪人或奪境 原我 原悟
自我 執迷
見山不是山 即非山 理法界 人境俱奪 無我 初悟
見山只是山 是名山 事事無礙法界 人境俱不奪 真我 徹悟
從這組對應關系中可以看出,見山叁階段幾乎涵蓋了全部禅悟生發模式,叁階四層的禅悟生發機製實際上觸及到了禅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的根本問題:1本心論:真如不變,素樸之心見山是山。2迷失論:真如隨緣起染,熏染之心見山是山。3開悟論:蕩除我法,一切皆空。此處僅就“見山叁階段”中所反映的禅宗開悟論而言,實則禅宗開悟論揭示超越分別執著以重現清淨本心的方法與途徑,“見山不是山”僅是其中的一個階段。 4 境界論:各住自位,圓融互攝。
禅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通過見山叁階四層式的禅悟生發模式,建構起一個龐大繁富的詩學象征體系。禅宗的終極關懷是明心見性,即見山叁階段中的徹悟的第叁階段。禅宗尤其強調第叁階段的回歸感,所謂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表現爲汲取中國佛性論的始淨說,將見山只是山的第叁階段等同于只山是山的第一階段第一層面,並由此産生了有關本心清淨的一系列詩學譬喻。
象征第一階段第一層面的意象有“本來面目”意象群如“本地風光”、 “本分田地”、“本來人”、“本來姓”、“本來身”、“本分事”;“無位真人”意象群如“主人公”、“主人翁”、“不動尊”、“不病者”;“這個”“那個”意象群如“伊”、“此身”、“有一人”;“父母未生時”意象群如“混沌未分時”、“黑豆未生芽時”、“洪鍾未擊時”、“古帆未挂時”、 “一漚未發時”、“明暗未分時”、“日月未生前”、“朕兆未萌前”、“威音那畔”;“心月”“心鏡”意象群如“心珠”、“古鏡”、“火把”、“一道神光”;“桃源春水”意象群如“還鄉”,“還源”;“寸絲不挂”意象群如“一絲不挂”、“一物不將來”、“放下著”、“素面相呈”等。
象征第一階段第二層面的意象有“迷頭認影”意象群如“翳目見空華”、 “動目搖湛水”、“定眼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作繭自縛”、 “浮雲遮月”、“春池拾礫”、“六塵緣影”、“騎驢覓驢”、“認賊爲子”、 “渴鹿乘陽焰”、“水中撈月”、“貪月失珠”、“捏目生花”等;“舍父逃走”意象群如“窮子”、“客作漢”、“反認他鄉作故鄉”、“萬裏望鄉關”、 “白雲萬裏”;“抛卻家寶”意象群如“棄珠乞食”、“迷失額珠”、“丙丁童子來求火”、“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含元殿裏覓長安” 等。
象征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主要有“我法二空”意象群如“四大皆非五蘊空”、“身如芭蕉複如夢”、“浮漚”、“夢幻光影”、“音聲谷響”、“陽焰泡沫”、“畫圖彩色”、“閃電”、“浮雲”、“水月”、“蘆葦”、“芭蕉”、 “暴水”、“乾闼婆城”、“臨死之囚”、“熟果”、“段肉”、“箧蛇”等。
象征第叁階段見山只是山的主要有“觸目菩提”意象群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春來草自青”、“柳綠花紅真面目”、“八兩元來是半斤”、“六六叁十六”、“九九八十一”;“水月相忘”意象群如“無舌人唱歌”、“無足人解行”、“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驢觑井,井觑驢”、“銀碗裏盛雪”、“冰壺含寶月”、“新婦騎驢阿家牽”;“珠光交映” 意象群如“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海水入毛孔”、“毛端含國土”、“芥子納須彌”、“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菱角尖尖尖似錐,荷葉團團團似鏡”、“半夜日頭明,日午打叁更”、“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饑餐困眠”意象群如“饑來要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土面灰頭不染塵”、“長舒兩腳睡,無僞亦無真”、 “神通並妙用,運水及般柴”、“吃茶吃飯隨時過,看水看山實暢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等。參拙文《禅宗的詩學話語體系》,《哲學研究》2001年第3期。
惟信的見山叁階段說,從禅宗審美感悟的角度,爲我們揭示了人類由“原我” 的素樸到“自我”的迷執,由“自我”的迷執到“無我”的初悟,由“無我”的初悟到“真我”的徹悟這樣一個禅悟生發機製,高度濃縮了禅的智慧,蘊含著豐富的佛心、禅韻、詩情,對禅宗審美感悟有獨特的闡發。雖然禅悟的發生是瞬間的、隨機的、不確定的、極具個性魅力的,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惝恍迷離,不可湊泊,如水中月影,空中鳥迹,鏡裏花光……並且從徹悟的立場上看叁階四層也互攝互入,同時具足相應,並沒有前後之別,然而,通過對其禅本義的追尋,對禅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的透析,對禅宗象征體系的審視,我們還是完全能夠從中捕捉到禅悟生發機製的軌迹。只有體證禅宗審美感悟的生發機製、禅悟內涵,參詳其中所潛蘊的佛心、禅韻、詩情,才能使見山叁階段的真面目昭彰于世,使相關的學術批評切中肯綮,爲禅詩研究奠定較爲堅實的基礎。
《禅宗詩歌境界 第二章 禅宗審美感悟的生發機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