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由于相對意識的生起而障蔽了本心的澄明,叁禅的修行就是通過種種方法去除障蔽澄明的汙染與執著,四回歸于澄明的境界。這四個部分,即是禅宗的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它們形成了禅宗哲學的基本結構。無意于“建構”的禅宗,通過一系列的詩意象征,實實在在地“建構”起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在電光石火中呈現著缜密的邏輯,在禅機閃爍中呈顯著深邃的理性。揭示並闡釋禅宗哲學象征,就是本書的任務。
對禅宗哲學體系的象征,有叁種話語形式。其一是大乘佛典式的象征。禅宗哲學是建立在大乘佛學的磐石之上,大乘經典影響禅宗而形成的思想,是爲佛典式象征。其二是公案頌古式象征。禅宗在廣泛汲取大乘佛教思想精華的基礎上,以機鋒的形式形成了獨特的感悟,這就是公案。公案最能體現禅的精神、思想、方法、靈智,用詩偈表達、吟詠公案,就是頌古。頌古是禅文學的奇葩。公案與頌古是表征禅宗哲學的重要話語形式。其叁是詩喻性象征。禅宗哲學是詩化哲學,往往借助詩歌的手法,通過鮮明可感的形象,傳達澄明無染的本心,由此形成了禅宗哲學的詩學象征。關于禅宗哲學體系的佛典式象征,已在《禅宗思想淵源》一書中有較爲詳細的探討。因此,本書的主要內容,將由以下兩大部分組成:
一、上編,從公案與頌古的角度探討禅宗哲學象征的內涵。
關于禅宗公案,雖然大多數學者認爲它“矛盾與不可說”,充斥著“詭論”,但穿越其撲朔迷離的形式,還是可以看出其內在的理性思辯。有學者指出:“ 《楞伽經》裏超越日常語言和邏輯的“佛性”思想確實是禅宗公案的主題,爲數甚多的公案都在闡述這一真理。但是,一者這些公案也可以理解成爲闡述《金剛經》裏的“般若”空思想,二者還有另外一些公案,並不是在闡述“佛性” 的真理,相反地,它們是在闡述“般若”的思想,……而這種“般若”空的思想,並不是超語言、超邏輯的。它是利用經過反省之後的常識,即可理解的道理,它並不是超越現實的神秘事物。”楊惠南《禅史與禅思》第278~279頁,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版。 也有學者認爲:“公案的內容本身就是詭論性疑惑的根源。雖然說其內容有時顯得支離破碎,毫無關系,毫無章法可言,而且很難歸納出一個有意義的共通形式,但是在許多案例裏公案卻很成功的作爲一種表達、傳述、引發、證驗開悟的工具。就某個角度來說,不管是就個別或是就全部公案而言,它們均以強化矛盾,不一致,甚至是胡言亂言的態度來說明、肯定、質疑、回答什麼是“悟”。”成中英《禅的詭論和邏輯》,《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 巴壺天先生指出:“禅宗所說的自性,猶如老子所說的“道”,宋明理學家所說的“理”,是絕對的本體,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因爲一用感覺、言說或思議,則有“主”、“客”、“能”、“所”的對立,它就不是絕對的了。換句話說:既然說是絕對的,它就必然是“至大無外”,必然是“大全” 的,若我去言說它,思議它,則“我”是言說或思議的主體,“它”是所言說或所思議的客體。如此,我就站在它的外面而與它對立,它就不能說是大全了。由于自性知識不像感性與理性知識一樣,是可以感覺、言說或思維的,我們只能用一種“直覺”的方法,鑽入它的裏面,與它合而爲一,親自體驗,而不是站在外面來解說它,思維它。對于這種絕對的,不可感覺,不可思議的自性知識,要表現出來,自然困難,因而不得不用具有象征性的比興法,藉有限表無限,藉具體表抽象,藉特殊表普遍。”巴壺天《禅骨詩心集》第12~14頁,東大圖書公司88年版。 從此出發,巴壺天先生進一步總結出公案語言具有“雙關性”、 “象征性”、“否定性”、“層次性”、“可取代性”等五種特性。
可見,“矛盾的”、“不可說的”、“詭論”的公案,實際上具有表達性、雙關性、邏輯性。緣此,本書選取公案與頌古的合璧《碧岩錄》進行分類研究,闡釋公案頌古對禅宗哲學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的象征,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頌古的禅悟內涵、運思特點、取象方式、美感質性。
二、下編,從禅宗語言的詩喻性角度探討禅宗哲學象征內涵。
禅宗哲學和文學密不可分。由于中國的文學與哲學融合無間,哲學思想往往通過優美的文學意境表現出來。在詩歌的通靈旖旎中,潛蘊著深邃睿智的感悟。通過文學而表達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國佛學、中國禅宗的顯著特色之一,是其得天獨厚所在。有論者指出,“中國佛學的問題也出在這裏,因爲搞思想搞通的人,往往文學沒得天才;文學搞得好的人,往往邏輯頭腦不夠”。雖然我“文學天才”與“邏輯頭腦”都還遠遠不夠,但要想探討禅宗哲學,必須朝這個方向努力。本書所做的,就是這種努力與嘗試。由于禅宗大量運用了詩化語言,通過一系列的象征比喻,表達不可言說的禅悟體驗,因此,本書試圖闡釋禅宗詩學喻象的獨特意義,爲研究禅宗哲學提供管蠡之見。
需要說明的是,代表禅詩藝術高峰的頌古,從內容上看,屬于對禅宗哲學的詩喻性象征。考慮到它與公案緊緊聯系在一起,爲了便于讀者“理解”公案,所以沒有把它歸入下編,而是和公案放在一起討論。
爲了使隨文注釋簡練,本書對一些書名作了簡化,如《景德傳燈錄》簡稱《傳燈》,《五燈會元》簡稱《五燈》,《古尊宿語錄》簡稱《古尊宿》,《續古尊宿語錄》簡稱《續古》,《禅宗頌古聯珠通集》簡稱《頌古》等。基于同樣的原因,在引用唐宋詩人作品時,也遵循簡化的原則,對其出處一般標注其在《全唐詩》、《全宋詩》中的卷數。關于本書引用各種資料的版本,請參看《禅宗詩歌境界》所附的《主要參考書目》。此外,本書所分析的少數公案及頌古,雖然在另外兩本書中有所涉及,但是爲了保持本書的完整性,筆者仍然作了析論;日本學者關于《碧岩錄》的研究取得了相當的成就,限于篇幅,本書選取了較具代表性的觀點加以介紹。
禅宗公案,如萬仞懸崖,似銀山鐵壁,如石上栽花,似蚊叮鐵牛。禅宗語言,神奇惝恍,撲朔迷離,截流斷妄,心行處滅。然而,正是這無弦琴、沒孔笛,卻彈撥出優美的曲調,使古往今來無數禅人爲之涕泗滂沱。它是如此的豐贍、冷峻、芳菲、玄遠,酌之無窮,挹之無竭,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即之如得,握手已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體證、體證、再體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走入萬花深處,身是菩提一葉。
《禅宗哲學象征 導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