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案頌古與本原心性
在《禅宗思想淵源》中,我們追溯了禅宗思想的理論淵源,探討了佛教經典對禅宗思想的影響。在《禅宗詩歌境界》中,我們探討了禅宗詩歌的思想內容與美感質性。在本書中,我們將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從禅宗公案和頌古的角度探討禅宗哲學象征,一是從詩學話語的角度探討禅宗哲學象征。
本書將集中地分析一種特殊類型的禅詩,這就是頌古。頌古是禅詩園苑的奇葩,它與公案緊緊聯系在一起。禅宗汲取大乘經典精華,使主張教外別傳的禅宗思想閃爍著大乘佛學的智慧之光。但禅之所以爲禅,僅有理論的修養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有現境的感興,才能觸發靈機,凝成禅韻詩情。從事藝術創作需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從事禅的“創作”又何嘗不然?如果把禅僧接受佛典的熏陶浸染看作讀萬卷書,那麼禅僧的遊學參訪、行住坐臥、出陂勞作、牧牛除草,則是行萬裏路。兩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而這後一方面的重要表現形式,便是禅門公案。公案是禅的靈魂,沒有公案,整部禅宗史便會轟然倒塌。
“公案”原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禅宗借用它指祖師名宿的言行範例,以供參學者從中領會禅的意旨。廣義地說,禅宗祖師的“上堂”所發表的看法 “話頭”是公案,師徒間、弟子間的“機鋒”機鋒語句、現存的全部禅師語錄,也都是公案。禅師們在勘驗學人對禅的宗旨是否已經領會時,往往取公案加以參照。因而,公案既是探討祖師思想的資料,又是判斷當前禅僧是非的准則。 參拙著《禅門公案》,臺灣圓神出版社1994年版。 禅宗將前代或當代禅師指導弟子所開示的公案古則,用偈頌來加以表達,稱爲頌古。頌古的本意在使讀者于諷詠吟頌之間體會古則的旨意,是禅文學的一種形式。《汾陽錄》中收錄了這類作品一百則,是有意識的大規模創作的開始,使頌古風氣大開。經由楚圓、慧覺、全舉以及文悅、可真、悟真等人的努力,將善昭鋪敘公案式的文字,向不著死語的方向發展,使頌古創作蔚成大觀,盛行于宋代以後的叢林。其中雪窦重顯、宏智正覺、無門慧開等禅師均以頌古集而名重天下。汾陽頌古保持了簡勁質樸的風貌,到了雪窦,開始追求意境的渾融、表達的含蘊、風格的高華、語言的洗煉,使頌古成爲禅文學的巨擘,雪窦頌古遂成禅文學的珠峰。但此風的末流,一味注重求新求奇、浮華冗漫,又使頌古走向了否定自身生機的一途。 頌古集傳留至今較著稱者有:《禅宗頌古聯珠通集》40卷,宋代法應集,元代續補,收于卍續藏第115冊;《禅門諸祖師偈頌》4卷,宋代子璿、如佑集錄,收于卍續藏第116冊;《空谷集》6卷,系宋代投子義青的頌古,收于橑續藏第117冊;《虛堂集》6卷,系宋代子淳的頌古,收于卍續藏第124冊等。
雲門宗雪窦重顯的《頌古百則》,是禅宗頌古的傑作。雪窦重顯980~1052是宋代雲門宗僧,幼受家學,而志存出世,于妙齡離俗入道,投益州普安院仁诜出家,得法于複州北塔智門祚禅師,依止五年,盡得其道。後隱于錢塘靈隱寺叁年,乃出住蘇州之翠峰寺。次年轉徙明州雪窦山資聖寺,海衆雲集,大振宗風,有雲門宗中興之祖之稱。因他久住雪窦山,後世多以“雪窦禅師”稱之。著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拈古集》、《頌古集》各一卷。其中《頌古集》對一百則公案進行吟詠,禅林習稱爲《頌古百則》。《頌古百則》之所以流布禅林,與圓悟克勤《碧岩錄》的評唱大有關系。頌古雖然是以詩歌形式對公案的吟唱,但它仍然是繞路說禅,對于悟性不高的人來說,如蚊叮鐵牛,難爲下口。因此,有必要對頌古進行再解釋,以適應教禅和學禅的要求。緣此,《碧岩錄》應運而生。它的作者便是圓悟克勤。
圓悟克勤1063~1135是四川崇甯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崇儒的書香門第。十八歲出家,苦讀佛經,日記千言,萬卷佛經爛熟于心,後來轉而投向禅宗。爲了參究大善知識,他離川東下,十余年間,參見過無數法門龍象,最後見到了名重當世的臨濟宗楊岐派五祖山法演禅師。法演對他頗爲賞識,讓他分座說法,他成了法演門下最傑出的弟子。宋徽宗崇甯初年,克勤因母老歸省,住持成都昭覺寺。不久又到湖南住持夾山寺,後遷住湘西道林寺,朝廷賜號“佛果禅師”。政和末年,奉旨移住金陵蔣山。這時的克勤,已是名冠叢林的一代宗師了。宣和中,他奉诏住持京城天甯寺。後遷鎮江金山寺,建炎中于揚州面見高宗,受 “圓悟大師”的封號,住持江西雲居寺。不久因戰亂而返蜀,仍然住持昭覺寺,直至紹興五年圓寂。
圓悟克勤在住持碧岩等地時,應無盡居士張商英和門人的請求,根據禅林的需要,宣講唱說了雪窦重顯的《頌古百則》,門人記下了它,彙集成書。因爲叢林稱夾山爲碧岩,所以這本書就叫做《碧岩錄》。在圓悟克勤看來,禅是另一種佛經,是活潑潑的佛經。因此,《碧岩錄》把公案、頌文和佛教經論結合起來,從禅宗基本理論出發,對疑義叢生的公案一一解釋,並加以引申發揮。《碧岩錄》是圓悟與古代禅師心靈的感應、溝通,于詩一般的語言、石火電光的機鋒中,顯示佛禅的生命,是圓悟克勤從生命本源處流出的悟性靈性。在生動精警的語言中,禅機活潑地躍動。正是由于這個緣故,他對公案的解釋爲禅宗所普遍接受,禅僧們都把它視爲最主要的經典,人手一冊,朝暮誦習,以至出現了《碧岩錄》熱,《碧岩錄》成爲古今公認的“禅門第一書”。《碧岩錄》表明,禅僧不僅重視直覺體驗,也重視知性思維的解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禅教融合的大趨勢,也反映了中國文化最高的美學特征——詩禅合一。其機鋒峻峭的公案,精金美玉的言辭,充滿靈性的禅悟體驗,都令人驚歎不已。參拙著《圓悟克勤大師傳》,臺灣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 《碧岩錄》是诠釋雪窦頌古的權威性著作,也是禅宗內部最有影響的禅詩研究專著。它立足于禅悟立場,用象征性的語言,诠釋象征性的公案,闡釋象征性的禅詩,一般讀者閱讀起來難度極大。要讀懂《碧岩錄》,必須譯解叁重象征意義:每則公案的象征意義、每首禅詩的象征意義、每則評唱的象征意義。而禅語的特征之一便是意在言外、意義多元,每一則公案、禅詩、評唱都可以有多解,于體悟涵詠之際,必須立足于禅悟思維,置身于禅宗哲學體系,才可以趨近它們。否則,就如雲中霧裏,難睹其面了。
1.公案主旨的意義多元
禅宗公案,給人以無限想像的再創造余地。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驗,來表達對公案的獨特“理解”,因此公案主旨在解讀過程中形成了意義多元的特質,這與它的“詩喻性”密切相關。陳榮波《中國禅宗的特質》指出,公案的特性之一是“詩喻性”,“例如圓悟克勤說:“在孤峰即聖境者救令入荒草即凡境,落荒草者救令處孤峰。”其內容是說,滯凡情的,用“聖”藥給他吃,把他的凡情瀉掉;至于墜聖解的,用“凡”藥給他吃,把他的聖解瀉去。去除凡情是一層,除聖解又是一層,層層遣相,步步提升,以便發揮悲智雙運的淑世精神” 《華岡佛學學報》第5期。 對同一則公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比如對百丈“獨坐大雄峰”這句話的解釋,便見仁見智,各執一詞。其一是以“大雄峰”喻聖境或本體界,以“獨坐大雄峰”喻自居聖位,如投子之頌和杜松柏的論析:
此百丈問凡答聖,奇特事乃禅人證悟之事,大雄峰乃百丈山之別名。蓋以大雄峰喻聖位,獨坐大雄峰,謂證悟至與此“大全”合一,了悟自性,自居聖位。投子所頌,投子頌:“巍巍峭迥出雲霄,頂鎖水寒勢外遙。坐觀四望煙籠處,一帶青山萬水潮。”《空谷集》卷5。 深符百丈之意:大雄峰喻聖境或本體界,巍巍高聳,孤迥獨峙,出于雲霄之外,蓋以雲霄喻現象界或色界;在此大雄峰頂之上,水寒鎖封,情識不到,與現象界似相距勢遠;于此坐觀四望,雖煙籠霧罩之處,乃是現象界,而一帶青山,由此大雄峰展延而出,萬水潮湧,亦由此峰而生,以喻現象界一切,皆由本體界或此自性而生。杜松柏《禅學與唐宋詩學》第263頁,臺灣黎明文化公司1976年版。
其二是以“獨坐大雄峰”喻心境一如的體驗,如日人秋月龍眠的觀點:
對一禅者而言,“奇特的事”不外是“悟道”,此即《楞嚴經》所言的“自覺聖智境涯”,聖者是般若的智慧,呈現于主觀、客觀合一的身心一如境界上。所以,如果現在有人問“何謂悟?”時,我只能告訴他:“我在此坐著。” 日 秋月龍眠《一日一禅》第235頁,臺灣“國家”出版社1993年版。
其叁是以“獨坐大雄峰”顯示第一義的不可近傍。乃光《百丈禅要》謂:
這個公案,顯示著第一義不可近傍,悟雖不無,已落第二。不悟,又成鈍置。百丈冷地裏露些子氣概,有縱有奪,辨別特煞分明。這裏大雄峰,正是百丈山主峰,百丈拈來就用,緊峭合拍。用“獨坐大雄峰”來答他“如何是奇特事”,也通義路,也可話會,不管怎樣,我等幾曾到過這“獨坐”二字的境界來?真的到過,說什麼奇特,也落它第二!《禅學論文集》第2冊第104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冊。
其四是以“獨坐”系人佛共坐。《禅語百篇》謂:
坐的字形是兩個人並排坐在地上,而此兩人即指佛與凡夫。在人的內心裏,經常是佛及凡夫同在,也就是“佛凡同居”。所以,此兩個人的溝通愈多,則表示人的內心越豐富。……佛和凡夫二者,不但不相排斥,反互相融合,而成爲絕對的一個人,這才叫獨。所以獨並不是孤獨,雖然只有一個個體,但在心中,卻同時有兩個人存在。英凱編譯《禅語百篇》第116~117頁,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
《禅宗哲學象征 第一章 公案頌古與本原心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