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其五是認爲“獨坐大雄峰”是自己與“大雄峰”變成一體的世界;其六是認爲“獨坐大雄峰”是泯滅省悟之心的境界。有論者指出:
一人獨自坐在大雄山上,即是天地與自己變成一體的世界,這個世界即是省悟的世界,如此,天地宇宙或自然與自己形成一體的世界,這也就是“獨坐大雄峰”的第一種解釋。……別一個有趣的解釋是,問:“所謂坐禅獲得的省悟世界,是哪一種世界呢?”答:“就自己一人坐在大雄山而已。”只有一人獨立安靜的坐在大雄山上,是沒有省悟的世界,這種金玉自天降般的神秘世界,也能解釋爲已打消了對省悟的執著了。如果整天想追求省悟,羨慕省悟,即會執著省悟而不能得省悟。林天舒、穆仲霞編著《妙語玄機》第46~47頁,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
以上所列的僅是對“獨坐大雄峰”的幾種解釋。其中第五解與第二解差近而側重點略有不同。相對于大多數迷離惝恍、不可湊泊的公案而言,“獨坐大雄峰” 還算是較具理路的一種。對一句看似簡單的禅語解釋起來尚有如此之多的歧異,對截斷意路、鐵壁銀山般的公案之解釋更是見仁見智、衆說紛纭了,這在禅語闡釋中是司空見慣的事。又如對趙州“鎮州出大蘿蔔頭”的解釋:
江西澄散聖判,謂之東問西答,喚作“不答話,不上他圈”,若恁麼會爭得?遠錄公雲“此是傍瞥語”,收在九帶中,若恁麼會,夢也未夢見在,更帶累趙州去!有者道“鎮州從來出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從來參見南泉,天下人皆知,這僧卻更問道,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鎮州出大蘿蔔頭”,且得沒交涉。《碧岩錄》第30則
圓悟在《碧岩錄》中對鋸解秤錘提出的批評比比皆是,幾乎在每一則公案評唱中,對臆解公案的現象都有批評,這爲我們參究公案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礎。因爲公案的手段乃是不二法門,公案的目的乃是滌塵除妄,公案的境界乃是圓融互攝,與邏輯思維、知性解會格格不入。因此圓悟在“解說”公案時,先將籠罩在公案之上的霧障除去,其功匪淺。
但是,正如圓悟在結束《碧岩錄》的題詩中所說:“拈提百轉舊公案,撒卻時人幾眼沙。”即使是像《碧岩錄》這樣以禅說禅式的悟性解釋,也是除去塵埃撒新沙。因此,對《碧岩錄》的解釋,也同樣不能執著,否則又會形成新的淆亂。
2.禅詩意象的意義多元
詩歌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是意象,意象的特征是意義多元性。同一個意象,可以用來象征多種意義,甚或是截然相反的意義。加上頌古吟詠對象的特殊性,以及禅宗不著死語的要求,使得禅詩在構境取象上玲珑透澈,羚羊挂角,這就植入了以創造性禅悟思維解讀禅詩的契機。法眼透徹者,一窺便知底蘊。半青半黃者,不免扪空摸響。如《碧岩錄》第7則引諸家對 “江國春風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裏”兩句的臆解說:
江西江南多作兩般解會道:“江國春風吹不起”用頌“汝是慧超”,只這個消息,直饒江國春風也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裏”用頌諸方商量這話,浩浩地似鹧鸪啼在深花裏相似。有什麼交涉?殊不知,雪窦這兩句只是一句。……向這裏薦得去,可以丹霄獨步;爾若作情解,叁生六十劫。
由此可見雪窦頌古在禅林影響極大,禅僧對頌古的意旨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並且即便是在禅宗內部,對雪窦頌古的誤解也由來已久。圓悟主張對雪窦頌古作整體意境上的把握,這是高于諸人的。
圓悟還批評諸方禅客對各則公案的臆解說:
古人句雖如此,意不如此,終不作道理系縛人。“曹溪鏡裏絕塵埃。”多少人道靜心便是鏡,且喜沒交涉。只管作計較道理,有什麼了期?第5則
“去卻一拈得七”,人多作算數會道,“去卻一”是“十五日已前”事,雪窦蓦頭下兩句言語印破了,卻露出教人見。“去卻一拈得七”,切忌向言句中作活計,何故?胡餅有什麼汁?第6則
雪窦破人情見,故意引用一串頌出。後人卻轉生情見,道麻是孝服,竹是孝杖,所以道,“南地竹兮北地木”;“花簇簇,錦簇簇”,是棺材頭邊畫的花草,還識羞麼?殊不知,“南地竹兮北地木”與“麻叁斤”,只是阿爺與阿爹相似。 第12則
雪窦去他緊要處頌出,直道“兔馬有角,牛羊無角”。且道兔馬爲什麼有角?牛羊爲什麼卻無角?若透得前話,始知雪窦有爲人處。有者錯會道:“不道”便是“道”,無句是有句,兔馬無角,卻雲有角,牛羊有角,卻雲無角。且得沒交涉。第55則
禅宗內部對雪窦頌古尚存在著如此之多的誤解,對于一般的讀者,要想“理解”雪窦頌古,更是難于上青天。因爲他起碼得穿越兩層關隘,一是公案本身的關隘,一是頌古的關隘。要穿越這壁立萬仞的銀山鐵壁,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3.《碧岩錄》文本的意義多元
《碧岩錄》的評唱爲“穿越”公案、禅詩兩道關隘提供了一條“通道”,這爲難以逾越公案、頌古的讀者帶來了一線曙光。然而,閱讀這些文本,這種驚喜會立即冰消瓦解。因爲《碧岩錄》雖然是對每一則公案的詳細“解說”,但它的文本本身也是如此的無迹可求,嵯峨萬仞,鳥飛不度。它的本身又矗起了一道險關!想穿越它的人,往往被撞得鼻青臉腫。如《白話碧岩錄》《白話碧岩錄》,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對《碧岩錄》文本的誤解即不勝枚舉,匪夷所思:
1《碧岩錄》第1則:“諸方尋常皆道,雪窦重拈一遍。”譯文:“其實平平常常都是“道”,雪窦重提一遍。”第21頁
2《碧岩錄》第6則:“師開堂說法,有鞠常侍致問:“靈樹果子熟也末?”門雲:“什麼年中得信道生?”複引爲賣香客等因緣。”譯文:“有一天雲門開堂說法的時候,有一位鞠常侍前來問說:“靈樹的果子熟了嗎?”雲門說: “什麼時候,你才能相信?”道生引述靈樹的話:“劉王過去生曾是一位賣香客。”” 第42頁
3同上:“雪窦又道:“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忙忙擾擾知何窮,八面清風惹衣裓。””譯文:“雪窦又說:“我恐逃避又逃避不及,大地都布滿著。”一個人縱使在忙亂之中,還能讓清風吹拂著衣裾,……”第45~46頁
4第34則:“僧問臨濟:“石室行者忘移步意旨如何?”濟雲:“沒溺深坑。”法眼《圓成實性頌》雲……。”譯文:“……臨濟說:“沈溺在深坑中,這就叫做法眼圓成實性。””第166頁
5第64則:“長安甚鬧,我國晏然。”譯文:“長安這地方會大大地影響了國家的安定和樂。”第269頁
第一條將“尋常皆道”平常都這樣說譯爲“平平常常都是“道””,望文生義;第二條將“什麼年中得信道生”什麼年頭得到消息說它——道果,喻自己的修行——是生的譯爲“什麼時候,你才能相信?”雲雲,斷句錯誤,將 “得信道生”生拆爲“得信”、“道生”,將“道生”附會爲人名,畫蛇添足;第叁條將雪窦的詩鋸裂開來,不倫不類;第四條將《碧岩錄》征引的臨濟話與法眼詩混爲一談,牽強附會。至于第五條,更是缺乏起碼的禅學常識。在禅錄中, “長安”指喧鬧的外境,而“我國”則指人的內心。句意謂雖然面對著喧囂的外境,但內心平靜如水,不起妄念。譯文的意思與原文恰好相反。對《碧岩錄》一般語言尚有如此之多的誤解,連標點斷句都屢屢失誤,對《碧岩錄》中羚羊挂角、不可湊泊的文本之誤解,更是可想而知了。
這便是“理解”公案、頌古、評唱時所遭遇的叁道險關。按照禅宗的觀點,用理性來參透公案,如同蚊子叮鐵牛,了無下嘴處,所謂“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傳燈》卷9《普岸》。 但在理解禅宗哲學體系的背景下,以理性的眼光、禅悟的體驗對公案、頌古、評唱進行透視,又未嘗不可,否則公案的般若智光、頌古的通靈感悟、評唱的圓活禅機便無從發露,人們對公案、頌古、評唱便永遠望洋興歎,裹足而返。雖然明知錯下一轉語,有墮五百世野狐身的危險,但爲了探索這片迷離惝恍的領域,揭開其朦胧的面紗,筆者還是不惜入泥入水,加以闡說。
緣此,本書在充分汲取《碧岩錄》精華的基礎上,依據禅宗哲學體系作爲參照系,對雪窦《頌古百則》的禅悟內涵、運思特點、取象方式、美感質性,從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四個層面加以探討。
根據筆者的研究,《碧岩錄》中表征本心自性超越性的公案有:
1超越相對:廓然無聖第1則、丹霞問僧第76則、《金剛經》罪性第97則、風穴一塵第61則、廚庫叁門第86則、趙州叁轉語第96則、無縫塔第18則、妙觸宣明第78則、吾不見時第94則、雲岩摸枕第89則
2身心脫落:體露金風第27則
3涵蓋乾坤:雲門六不收第47則、藥病相治第87則
4當機大用:拄杖化龍第60則、金牛作舞第74則、南山鼈鼻第22則、乾坤一寶第62則、透網金鱗第49則
5真佛恒常:趙州叁轉語第96則
一、本心的超越
禅宗的本心論,揭示本心自性的澄明、覺悟、圓滿、超越的內涵與質性。禅宗公案與頌古對此有形象生動、精警超妙的象征吟詠。
1.超越相對
本心的根本特征是超越性。舉凡一切善惡、迷悟、染淨、長短、有無、色空等相對的二元觀念,在澄明的本心中都得到了超越。換言之,本心清明無染,恒常絕對,纖塵不立,本無二元對立。禅宗大師爲了使人證得本心,往往用峻烈的機法截斷妄念之流。從總體上表達超越相對之禅悟體驗的有“廓然無聖”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1…
《禅宗哲學象征 第一章 公案頌古與本原心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