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哲学象征 第一章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P2

  ..续本文上一页 其五是认为“独坐大雄峰”是自己与“大雄峰”变成一体的世界;其六是认为“独坐大雄峰”是泯灭省悟之心的境界。有论者指出:

   一人独自坐在大雄山上,即是天地与自己变成一体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是省悟的世界,如此,天地宇宙或自然与自己形成一体的世界,这也就是“独坐大雄峰”的第一种解释。……别一个有趣的解释是,问:“所谓坐禅获得的省悟世界,是哪一种世界呢?”答:“就自己一人坐在大雄山而已。”只有一人独立安静的坐在大雄山上,是没有省悟的世界,这种金玉自天降般的神秘世界,也能解释为已打消了对省悟的执着了。如果整天想追求省悟,羡慕省悟,即会执着省悟而不能得省悟。林天舒、穆仲霞编著《妙语玄机》第46~47页,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以上所列的仅是对“独坐大雄峰”的几种解释。其中第五解与第二解差近而侧重点略有不同。相对于大多数迷离惝恍、不可凑泊的公案而言,“独坐大雄峰” 还算是较具理路的一种。对一句看似简单的禅语解释起来尚有如此之多的歧异,对截断意路、铁壁银山般的公案之解释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了,这在禅语阐释中是司空见惯的事。又如对赵州“镇州出大萝卜头”的解释:

   江西澄散圣判,谓之东问西答,唤作“不答话,不上他圈”,若恁么会争得?远录公云“此是傍瞥语”,收在九带中,若恁么会,梦也未梦见在,更带累赵州去!有者道“镇州从来出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从来参见南泉,天下人皆知,这僧却更问道,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镇州出大萝卜头”,且得没交涉。《碧岩录》第30则

   圆悟在《碧岩录》中对锯解秤锤提出的批评比比皆是,几乎在每一则公案评唱中,对臆解公案的现象都有批评,这为我们参究公案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因为公案的手段乃是不二法门,公案的目的乃是涤尘除妄,公案的境界乃是圆融互摄,与逻辑思维、知性解会格格不入。因此圆悟在“解说”公案时,先将笼罩在公案之上的雾障除去,其功匪浅。

   但是,正如圆悟在结束《碧岩录》的题诗中所说:“拈提百转旧公案,撒却时人几眼沙。”即使是像《碧岩录》这样以禅说禅式的悟性解释,也是除去尘埃撒新沙。因此,对《碧岩录》的解释,也同样不能执着,否则又会形成新的淆乱。

   2.禅诗意象的意义多元

   诗歌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意象,意象的特征是意义多元性。同一个意象,可以用来象征多种意义,甚或是截然相反的意义。加上颂古吟咏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禅宗不着死语的要求,使得禅诗在构境取象上玲珑透澈,羚羊挂角,这就植入了以创造性禅悟思维解读禅诗的契机。法眼透彻者,一窥便知底蕴。半青半黄者,不免扪空摸响。如《碧岩录》第7则引诸家对 “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两句的臆解说:

   江西江南多作两般解会道:“江国春风吹不起”用颂“汝是慧超”,只这个消息,直饶江国春风也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用颂诸方商量这话,浩浩地似鹧鸪啼在深花里相似。有什么交涉?殊不知,雪窦这两句只是一句。……向这里荐得去,可以丹霄独步;尔若作情解,三生六十劫。

   由此可见雪窦颂古在禅林影响极大,禅僧对颂古的意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即便是在禅宗内部,对雪窦颂古的误解也由来已久。圆悟主张对雪窦颂古作整体意境上的把握,这是高于诸人的。

   圆悟还批评诸方禅客对各则公案的臆解说:

   古人句虽如此,意不如此,终不作道理系缚人。“曹溪镜里绝尘埃。”多少人道静心便是镜,且喜没交涉。只管作计较道理,有什么了期?第5则

   “去却一拈得七”,人多作算数会道,“去却一”是“十五日已前”事,雪窦蓦头下两句言语印破了,却露出教人见。“去却一拈得七”,切忌向言句中作活计,何故?胡饼有什么汁?第6则

   雪窦破人情见,故意引用一串颂出。后人却转生情见,道麻是孝服,竹是孝杖,所以道,“南地竹兮北地木”;“花簇簇,锦簇簇”,是棺材头边画的花草,还识羞么?殊不知,“南地竹兮北地木”与“麻三斤”,只是阿爷与阿爹相似。 第12则

   雪窦去他紧要处颂出,直道“兔马有角,牛羊无角”。且道兔马为什么有角?牛羊为什么却无角?若透得前话,始知雪窦有为人处。有者错会道:“不道”便是“道”,无句是有句,兔马无角,却云有角,牛羊有角,却云无角。且得没交涉。第55则

   禅宗内部对雪窦颂古尚存在着如此之多的误解,对于一般的读者,要想“理解”雪窦颂古,更是难于上青天。因为他起码得穿越两层关隘,一是公案本身的关隘,一是颂古的关隘。要穿越这壁立万仞的银山铁壁,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3.《碧岩录》文本的意义多元

   《碧岩录》的评唱为“穿越”公案、禅诗两道关隘提供了一条“通道”,这为难以逾越公案、颂古的读者带来了一线曙光。然而,阅读这些文本,这种惊喜会立即冰消瓦解。因为《碧岩录》虽然是对每一则公案的详细“解说”,但它的文本本身也是如此的无迹可求,嵯峨万仞,鸟飞不度。它的本身又矗起了一道险关!想穿越它的人,往往被撞得鼻青脸肿。如《白话碧岩录》《白话碧岩录》,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对《碧岩录》文本的误解即不胜枚举,匪夷所思:

   1《碧岩录》第1则:“诸方寻常皆道,雪窦重拈一遍。”译文:“其实平平常常都是“道”,雪窦重提一遍。”第21页

   2《碧岩录》第6则:“师开堂说法,有鞠常侍致问:“灵树果子熟也末?”门云:“什么年中得信道生?”复引为卖香客等因缘。”译文:“有一天云门开堂说法的时候,有一位鞠常侍前来问说:“灵树的果子熟了吗?”云门说: “什么时候,你才能相信?”道生引述灵树的话:“刘王过去生曾是一位卖香客。”” 第42页

   3同上:“雪窦又道:“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忙忙扰扰知何穷,八面清风惹衣裓。””译文:“雪窦又说:“我恐逃避又逃避不及,大地都布满着。”一个人纵使在忙乱之中,还能让清风吹拂着衣裾,……”第45~46页

   4第34则:“僧问临济:“石室行者忘移步意旨如何?”济云:“没溺深坑。”法眼《圆成实性颂》云……。”译文:“……临济说:“沉溺在深坑中,这就叫做法眼圆成实性。””第166页

   5第64则:“长安甚闹,我国晏然。”译文:“长安这地方会大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和乐。”第269页

   第一条将“寻常皆道”平常都这样说译为“平平常常都是“道””,望文生义;第二条将“什么年中得信道生”什么年头得到消息说它——道果,喻自己的修行——是生的译为“什么时候,你才能相信?”云云,断句错误,将 “得信道生”生拆为“得信”、“道生”,将“道生”附会为人名,画蛇添足;第三条将雪窦的诗锯裂开来,不伦不类;第四条将《碧岩录》征引的临济话与法眼诗混为一谈,牵强附会。至于第五条,更是缺乏起码的禅学常识。在禅录中, “长安”指喧闹的外境,而“我国”则指人的内心。句意谓虽然面对着喧嚣的外境,但内心平静如水,不起妄念。译文的意思与原文恰好相反。对《碧岩录》一般语言尚有如此之多的误解,连标点断句都屡屡失误,对《碧岩录》中羚羊挂角、不可凑泊的文本之误解,更是可想而知了。

   这便是“理解”公案、颂古、评唱时所遭遇的三道险关。按照禅宗的观点,用理性来参透公案,如同蚊子叮铁牛,了无下嘴处,所谓“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传灯》卷9《普岸》。 但在理解禅宗哲学体系的背景下,以理性的眼光、禅悟的体验对公案、颂古、评唱进行透视,又未尝不可,否则公案的般若智光、颂古的通灵感悟、评唱的圆活禅机便无从发露,人们对公案、颂古、评唱便永远望洋兴叹,裹足而返。虽然明知错下一转语,有堕五百世野狐身的危险,但为了探索这片迷离惝恍的领域,揭开其朦胧的面纱,笔者还是不惜入泥入水,加以阐说。

   缘此,本书在充分汲取《碧岩录》精华的基础上,依据禅宗哲学体系作为参照系,对雪窦《颂古百则》的禅悟内涵、运思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从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个层面加以探讨。

   根据笔者的研究,《碧岩录》中表征本心自性超越性的公案有:

   1超越相对:廓然无圣第1则、丹霞问僧第76则、《金刚经》罪性第97则、风穴一尘第61则、厨库三门第86则、赵州三转语第96则、无缝塔第18则、妙触宣明第78则、吾不见时第94则、云岩摸枕第89则

   2身心脱落:体露金风第27则

   3涵盖乾坤:云门六不收第47则、药病相治第87则

   4当机大用:拄杖化龙第60则、金牛作舞第74则、南山鳖鼻第22则、乾坤一宝第62则、透网金鳞第49则

   5真佛恒常:赵州三转语第96则

   一、本心的超越

   禅宗的本心论,揭示本心自性的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内涵与质性。禅宗公案与颂古对此有形象生动、精警超妙的象征吟咏。

   1.超越相对

   本心的根本特征是超越性。举凡一切善恶、迷悟、染净、长短、有无、色空等相对的二元观念,在澄明的本心中都得到了超越。换言之,本心清明无染,恒常绝对,纤尘不立,本无二元对立。禅宗大师为了使人证得本心,往往用峻烈的机法截断妄念之流。从总体上表达超越相对之禅悟体验的有“廓然无圣”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1…

《禅宗哲学象征 第一章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