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
在《禅宗思想渊源》中,我们追溯了禅宗思想的理论渊源,探讨了佛教经典对禅宗思想的影响。在《禅宗诗歌境界》中,我们探讨了禅宗诗歌的思想内容与美感质性。在本书中,我们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禅宗公案和颂古的角度探讨禅宗哲学象征,一是从诗学话语的角度探讨禅宗哲学象征。
本书将集中地分析一种特殊类型的禅诗,这就是颂古。颂古是禅诗园苑的奇葩,它与公案紧紧联系在一起。禅宗汲取大乘经典精华,使主张教外别传的禅宗思想闪烁着大乘佛学的智慧之光。但禅之所以为禅,仅有理论的修养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现境的感兴,才能触发灵机,凝成禅韵诗情。从事艺术创作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事禅的“创作”又何尝不然?如果把禅僧接受佛典的熏陶浸染看作读万卷书,那么禅僧的游学参访、行住坐卧、出陂劳作、牧牛除草,则是行万里路。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而这后一方面的重要表现形式,便是禅门公案。公案是禅的灵魂,没有公案,整部禅宗史便会轰然倒塌。
“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借用它指祖师名宿的言行范例,以供参学者从中领会禅的意旨。广义地说,禅宗祖师的“上堂”所发表的看法 “话头”是公案,师徒间、弟子间的“机锋”机锋语句、现存的全部禅师语录,也都是公案。禅师们在勘验学人对禅的宗旨是否已经领会时,往往取公案加以参照。因而,公案既是探讨祖师思想的资料,又是判断当前禅僧是非的准则。 参拙著《禅门公案》,台湾圆神出版社1994年版。 禅宗将前代或当代禅师指导弟子所开示的公案古则,用偈颂来加以表达,称为颂古。颂古的本意在使读者于讽咏吟颂之间体会古则的旨意,是禅文学的一种形式。《汾阳录》中收录了这类作品一百则,是有意识的大规模创作的开始,使颂古风气大开。经由楚圆、慧觉、全举以及文悦、可真、悟真等人的努力,将善昭铺叙公案式的文字,向不着死语的方向发展,使颂古创作蔚成大观,盛行于宋代以后的丛林。其中雪窦重显、宏智正觉、无门慧开等禅师均以颂古集而名重天下。汾阳颂古保持了简劲质朴的风貌,到了雪窦,开始追求意境的浑融、表达的含蕴、风格的高华、语言的洗炼,使颂古成为禅文学的巨擘,雪窦颂古遂成禅文学的珠峰。但此风的末流,一味注重求新求奇、浮华冗漫,又使颂古走向了否定自身生机的一途。 颂古集传留至今较著称者有:《禅宗颂古联珠通集》40卷,宋代法应集,元代续补,收于卍续藏第115册;《禅门诸祖师偈颂》4卷,宋代子璿、如佑集录,收于卍续藏第116册;《空谷集》6卷,系宋代投子义青的颂古,收于橑续藏第117册;《虚堂集》6卷,系宋代子淳的颂古,收于卍续藏第124册等。
云门宗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是禅宗颂古的杰作。雪窦重显980~1052是宋代云门宗僧,幼受家学,而志存出世,于妙龄离俗入道,投益州普安院仁诜出家,得法于复州北塔智门祚禅师,依止五年,尽得其道。后隐于钱塘灵隐寺三年,乃出住苏州之翠峰寺。次年转徙明州雪窦山资圣寺,海众云集,大振宗风,有云门宗中兴之祖之称。因他久住雪窦山,后世多以“雪窦禅师”称之。著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拈古集》、《颂古集》各一卷。其中《颂古集》对一百则公案进行吟咏,禅林习称为《颂古百则》。《颂古百则》之所以流布禅林,与圆悟克勤《碧岩录》的评唱大有关系。颂古虽然是以诗歌形式对公案的吟唱,但它仍然是绕路说禅,对于悟性不高的人来说,如蚊叮铁牛,难为下口。因此,有必要对颂古进行再解释,以适应教禅和学禅的要求。缘此,《碧岩录》应运而生。它的作者便是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1063~1135是四川崇宁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崇儒的书香门第。十八岁出家,苦读佛经,日记千言,万卷佛经烂熟于心,后来转而投向禅宗。为了参究大善知识,他离川东下,十余年间,参见过无数法门龙象,最后见到了名重当世的临济宗杨岐派五祖山法演禅师。法演对他颇为赏识,让他分座说法,他成了法演门下最杰出的弟子。宋徽宗崇宁初年,克勤因母老归省,住持成都昭觉寺。不久又到湖南住持夹山寺,后迁住湘西道林寺,朝廷赐号“佛果禅师”。政和末年,奉旨移住金陵蒋山。这时的克勤,已是名冠丛林的一代宗师了。宣和中,他奉诏住持京城天宁寺。后迁镇江金山寺,建炎中于扬州面见高宗,受 “圆悟大师”的封号,住持江西云居寺。不久因战乱而返蜀,仍然住持昭觉寺,直至绍兴五年圆寂。
圆悟克勤在住持碧岩等地时,应无尽居士张商英和门人的请求,根据禅林的需要,宣讲唱说了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门人记下了它,汇集成书。因为丛林称夹山为碧岩,所以这本书就叫做《碧岩录》。在圆悟克勤看来,禅是另一种佛经,是活泼泼的佛经。因此,《碧岩录》把公案、颂文和佛教经论结合起来,从禅宗基本理论出发,对疑义丛生的公案一一解释,并加以引申发挥。《碧岩录》是圆悟与古代禅师心灵的感应、沟通,于诗一般的语言、石火电光的机锋中,显示佛禅的生命,是圆悟克勤从生命本源处流出的悟性灵性。在生动精警的语言中,禅机活泼地跃动。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对公案的解释为禅宗所普遍接受,禅僧们都把它视为最主要的经典,人手一册,朝暮诵习,以至出现了《碧岩录》热,《碧岩录》成为古今公认的“禅门第一书”。《碧岩录》表明,禅僧不仅重视直觉体验,也重视知性思维的解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禅教融合的大趋势,也反映了中国文化最高的美学特征——诗禅合一。其机锋峻峭的公案,精金美玉的言辞,充满灵性的禅悟体验,都令人惊叹不已。参拙著《圆悟克勤大师传》,台湾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 《碧岩录》是诠释雪窦颂古的权威性著作,也是禅宗内部最有影响的禅诗研究专著。它立足于禅悟立场,用象征性的语言,诠释象征性的公案,阐释象征性的禅诗,一般读者阅读起来难度极大。要读懂《碧岩录》,必须译解三重象征意义:每则公案的象征意义、每首禅诗的象征意义、每则评唱的象征意义。而禅语的特征之一便是意在言外、意义多元,每一则公案、禅诗、评唱都可以有多解,于体悟涵咏之际,必须立足于禅悟思维,置身于禅宗哲学体系,才可以趋近它们。否则,就如云中雾里,难睹其面了。
1.公案主旨的意义多元
禅宗公案,给人以无限想像的再创造余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表达对公案的独特“理解”,因此公案主旨在解读过程中形成了意义多元的特质,这与它的“诗喻性”密切相关。陈荣波《中国禅宗的特质》指出,公案的特性之一是“诗喻性”,“例如圆悟克勤说:“在孤峰即圣境者救令入荒草即凡境,落荒草者救令处孤峰。”其内容是说,滞凡情的,用“圣”药给他吃,把他的凡情泻掉;至于坠圣解的,用“凡”药给他吃,把他的圣解泻去。去除凡情是一层,除圣解又是一层,层层遣相,步步提升,以便发挥悲智双运的淑世精神” 《华冈佛学学报》第5期。 对同一则公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比如对百丈“独坐大雄峰”这句话的解释,便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其一是以“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自居圣位,如投子之颂和杜松柏的论析:
此百丈问凡答圣,奇特事乃禅人证悟之事,大雄峰乃百丈山之别名。盖以大雄峰喻圣位,独坐大雄峰,谓证悟至与此“大全”合一,了悟自性,自居圣位。投子所颂,投子颂:“巍巍峭迥出云霄,顶锁水寒势外遥。坐观四望烟笼处,一带青山万水潮。”《空谷集》卷5。 深符百丈之意: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巍巍高耸,孤迥独峙,出于云霄之外,盖以云霄喻现象界或色界;在此大雄峰顶之上,水寒锁封,情识不到,与现象界似相距势远;于此坐观四望,虽烟笼雾罩之处,乃是现象界,而一带青山,由此大雄峰展延而出,万水潮涌,亦由此峰而生,以喻现象界一切,皆由本体界或此自性而生。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第263页,台湾黎明文化公司1976年版。
其二是以“独坐大雄峰”喻心境一如的体验,如日人秋月龙眠的观点:
对一禅者而言,“奇特的事”不外是“悟道”,此即《楞严经》所言的“自觉圣智境涯”,圣者是般若的智慧,呈现于主观、客观合一的身心一如境界上。所以,如果现在有人问“何谓悟?”时,我只能告诉他:“我在此坐着。” 日 秋月龙眠《一日一禅》第235页,台湾“国家”出版社1993年版。
其三是以“独坐大雄峰”显示第一义的不可近傍。乃光《百丈禅要》谓:
这个公案,显示着第一义不可近傍,悟虽不无,已落第二。不悟,又成钝置。百丈冷地里露些子气概,有纵有夺,辨别特煞分明。这里大雄峰,正是百丈山主峰,百丈拈来就用,紧峭合拍。用“独坐大雄峰”来答他“如何是奇特事”,也通义路,也可话会,不管怎样,我等几曾到过这“独坐”二字的境界来?真的到过,说什么奇特,也落它第二!《禅学论文集》第2册第104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册。
其四是以“独坐”系人佛共坐。《禅语百篇》谓:
坐的字形是两个人并排坐在地上,而此两人即指佛与凡夫。在人的内心里,经常是佛及凡夫同在,也就是“佛凡同居”。所以,此两个人的沟通愈多,则表示人的内心越丰富。……佛和凡夫二者,不但不相排斥,反互相融合,而成为绝对的一个人,这才叫独。所以独并不是孤独,虽然只有一个个体,但在心中,却同时有两个人存在。英凯编译《禅语百篇》第116~117页,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
《禅宗哲学象征 第一章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