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哲學象征 第一章 公案頌古與本原心性▪P7

  ..續本文上一頁高深悟境,與眼中翳並無區別。因爲對《楞嚴經》這段經文,“從來作者共名模”,縱是修爲極高的禅林大德,也摸索不著。對此段經文的要旨,不論是迦葉,還是西天東土祖師,天下名禅耆宿,都只是“名模”。 “如今要見黃頭老,刹刹塵塵在半途。”如今的參禅者要想見到佛祖真意,縱使有“一塵一佛國,一葉一釋迦”《明覺語錄》卷2的高深奇妙的了悟之境,也只是在半途,還沒有入門。可見此段經文的微旨妙義,實在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碧岩錄》第89則“雲岩摸枕”:

   雲岩問道吾:“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什麼?”吾雲:“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岩雲:“我會也。”吾雲:“作麼生會?”岩雲:“遍身是手眼。”吾雲:“道即太殺道,只道得八成。”岩雲:“師兄作麼生?”吾雲:“通身是手眼。”《碧岩錄》第89則。按:《五燈會元》卷5《昙晟》作道吾問雲岩。

   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但並沒有劃分著這些手眼來應接衆生,將它們一部分一部分地使用。他運用這些手眼,好像我們在夜半起來忘記了手眼,在無我無心的直覺中摸枕頭似的,不是有意的想著用這只手來摸那只眼來看,而是任運自在地使用著千手千眼。答語“遍身是手眼”,意爲在遍身中的任何處,都是手眼,手眼遍于整個身體。但雖然說“遍身是手眼”,仍未脫離曰手曰眼的特殊的器官的觀念,所以“只道得八成”。而“通身是手眼”,則謂“通徹全身的都是手眼,所以實際上全身盡構成手眼的用,手眼和身體爲一。……站在全身的立場的菩薩的手眼,是統一感覺的靈動。菩薩的圓通境,禅的真實境,即在這裏” 《禅學講話》第145頁。 雪窦頌雲:

   遍身是,通身是,拈來猶較十萬裏。展翅鵬騰六合雲,抟風鼓蕩四溟水。是何埃磕兮忽生,那個毫厘兮未止。君不見,網珠垂範影重重,棒頭手眼從何起?

   “遍身是,通身是,拈來猶較十萬裏。”雪窦在“遍身是”、“通身是”之後下一轉語,認爲雲岩和道吾說“遍身”或“通身”,都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畢竟未能拈出菩薩的手眼,距離悟境不啻十萬裏。兩人的回答,即使像大鵬飛騰展翼如天地四方之雲,抟風而上鼓蕩起四方大海之水,氣勢豪邁,波瀾壯闊,但在千手千眼菩薩看來,只不過像一陣灰塵揚起,一縷微風掠過罷了。

   “君不見網珠垂範影重重”,帝釋天的法堂用摩尼珠綴成了一道網珠,每顆明珠都可以映現百千明珠,而百千明珠又交映在一珠當中,重重疊疊。雪窦以網珠爲例,說明事事無礙法界的道理,對六相義闡發得尤爲明白。所謂六相即是總別、同異、成壞,只要任舉一相,其他六相都涵蓋在內。雪窦意謂大悲千手眼和帝網珠相類,如果了解帝網珠,就能夠證得千手千眼的境界,所以詩的末句說: “棒頭手眼從何起?”就是要學人棒頭取證喝下承當,獲得六根的解脫自在。 《從容錄》第54則天童頌:“一竅虛通,八面玲珑。無象無私春入律,不留不礙月行空。”  

   2.身心脫落

   本章所探討的公案,其主旨都是表達本心的超越性。上文所論及的公案和頌古,是從總體特征上表達本心的超越性。而此後所舉的各則公案和頌古,則是從各個不同的側重點表達本心的超越性。“身心脫落”,又作“脫落身心”,指脫卻身心的一切煩惱妄想,而進入真空無我的自由境界,且脫落而無脫落之念。表達身心脫落之禅悟體驗的有“體露金風”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27則:

   僧問雲門:“樹凋葉落時如何?”雲門雲:“體露金風。”

   石頭《參同契》說:“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意爲禅門宗師所說的話,必有所指,要悟解其言外之意,必須掌握其宗派要旨,不可自立規矩地妄加揣度。在本則公案中,學人的問題,看似簡單隨意,實則突兀奇險。汾陽十八問中將這種問法叫做“辨主問”,也叫“借事問”。雲門完全針對他的話題作答,不粘不脫,滴水不漏,堪稱箭鋒相拄。雪窦頌雲:

   問既有宗,答亦攸同。叁句可辨,一镞遼空。大野兮涼飙飒飒,長天兮疏雨蒙蒙。君不見少林久坐未歸客,靜依熊耳一叢叢。

   “問既有宗,答亦攸同。”本則公案中,賓主雙方均是借樹木凋零、金風飒飒的晚秋清景,象征消除煩惱、脫落悟心的清純心境。秋風吹落樹木的葉片,呈現出光禿禿的景色,一似經由了刻苦修行的禅者,驅散了心靈的煩惱、妄想,消除了是非善惡的分別心,而呈現出無心的佛心。並且,金風不僅拂落了煩惱的枯葉,也同時將菩提涅槃之葉吹落,這才是真正的“身心脫落”之境。問語是一幅鮮明秋景,答語是一幀天開畫屏。

   “叁句可辨,一镞遼空。”雲門答語,一句之中具有叁句。“體露金風”,既有自性遍在物物全真的涵蓋乾坤之意,又有把斷要津不通凡聖的截斷衆流之意,也有隨機應變對症下藥的隨波逐浪之意。但如果你粘著于叁句,向叁句中尋求雲門答語的意旨,又好似掘地覓青天,會喪失禅悟慧命。對這句話能當下了悟,就可透出叁句外,如同一箭飛空射得很遠。

   “大野兮涼飚飒飒,長天兮疏雨蒙蒙。”雪窦頌完公案後,才氣有余,又宕開一層,截取一幅現量境:大野廣袤,涼風飒飒;長天一碧,疏雨蒙蒙。古今不隱藏,法法常顯露。只有融入大野涼風長天疏雨之中,將分別意識悉皆蕩除,盡情地“體露”,物我雙忘,心境一如,才能真正領會到雲門、雪窦的深意。如果更作禅道解會,就會悖離一切現成之境,南轅北轍。

   “君不見少林久坐未歸客,靜依熊耳一叢叢。”達摩未歸印度時,九年面壁,靜對熊耳,既是“樹凋葉落”,也是“體露金風”。樹木經秋風吹拂,落葉滿地,呈露出絕對的本體。相對的事相歲歲枯榮,絕對的本體則亘古不變。要體證這個境界,必須將古今凡聖,乾坤大地,打成一片,才能看到雲門、雪窦的用心。

   此詩表達的仍然是本心自性的超越性:超越永恒與短暫、榮盛與衰落、煩惱與菩提。雪窦頌古,慧眼燭照而詩情濃郁,在表達對公案的獨特悟解的同時,創造了禅定直覺意象,既有對激箭禅機蹈光蹑影的描繪,又有對超越凡聖的現量境沈雄高古的詠歎。妙悟徹髓,詩思贲張,堪稱融哲理與形象爲一體的佳作。 《頌古》卷33佛鑒勤頌:“樹凋葉落何時節,體露金風九月天。滿目真如人不會,一川風月正□然。”亦善于描狀體露金風一切現成之景;佛性泰頌:“涼風落木楚山秋,滿樹寒蟬噪不休。紅蓼白蘋開兩岸,不知誰在釣魚舟。”以人自失于自然物象的靜谧之中,傳達出脫落情塵的人生感悟;白楊順頌:“金風體露複何言,大道從來絕變遷。一葉飄空天似水,臨川人喚渡頭船。”以人在澄明背景上的雍容活動顯示大道自爲自律的運行,皆是吟詠本則公案的佳作。  

   3.遍布乾坤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悉是般若。自性遍布乾坤,法法不隱藏,古今常顯露。表達自性遍在的禅悟體驗有“雲門六不收”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47則:

   僧問雲門:“如何是法身?”門雲:“六不收。”

   “六”指六根、六境、六識、六大、六合、六塵等佛教用以概括諸法實相的基本法數名相;“收”,是收攝包含之意。所有這些法數都是從法身顯露出來的,六根收它不得。法身不受六根門戶的局限,而能超越六根、六識的限製和六塵的障礙。因爲法身是真如法性的理體,廣如太虛,縱極叁際,橫涉十方,是絕對的本體,所以六根等相對世界不能將之收攝包含。雪窦頌雲:

   一二叁四五六,碧眼胡僧數不足。少林謾道付神光,卷衣又說歸天竺。天竺茫茫何處尋,夜來卻對乳峰宿。

   “一二叁四五六,碧眼胡僧數不足。”雪窦指出,六不限定于六,說千萬億也可,因此縱是達摩也數不盡。法身無始無終、無量無邊,數字不能收攝,思維難以究诘。雲門“六不收”顯示了法身無限的持續,無限的光明,無限的自在 參《禅學講話》第137頁, 超越時空的束縛。但縱是這樣的悟解,必須直下領悟,不可陷于知性認識,否則就墜入了情識妄解的泥潭。

   “少林謾道付神光,卷衣又說歸天竺。”達摩祖師在少林寺把禅法托付給二祖慧可,傳說在這之後後不久,就卷衣歸天竺去了。達摩付法慧可,入寂後葬于熊耳山下。傳說宋雲奉使西歸,在蔥嶺見達摩手攜只履歸西天而去。宋雲奏明朝廷,開棺惟見只履。  

   “天竺茫茫何處尋,夜來卻對乳峰宿。”既然達摩已歸天竺,可是一追尋他的究竟去處,茫茫大地竟又無處可覓。而昨天夜裏,達摩大師卻仿佛正對著乳峰山在打坐呢!可見法身遍在于一切處,一會在少林付神光,一會兒卷衣歸天竺,一會又對著乳峰打坐。處處顯露,涵蓋乾坤。

   此詩重在渲染法身的遍在性。先以大巧若拙之筆點出法身“數不足”的特征,再以神龍夭矯之筆,寫出法身忽在少林,忽在天竺;既在天竺,又在少林的處處無身處處身特性。詩境迷離惝恍,使人對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法身,産生鮮明而真切的感受。

   表達自性涵蓋乾坤的特征,還有“藥病相治”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87則:

   雲門示衆雲:“藥病相治,盡大地是藥,那個是自己?”

   “盡大地是藥”,指宇宙的全體都是自性,物物全真,頭頭顯露。““藥病相治”,意謂藥與病乃相對之二者,轉指凡夫之相對二見。修行者能滅除藥與病之妄想,始爲真出家。若達于滅除相對二見之境界時,盡大地悉皆爲藥;若自己能活用藥石,則盡大地悉成爲自己,除自己之外,無藥可求,亦無可除之病。” 《佛光》第5344頁雲門爲使人證悟到此自性,以“那個是自己”作爲提示,以促使學人體證世界未形成之前的無名無相的自性。深入到自…

《禅宗哲學象征 第一章 公案頌古與本原心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