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淵源 結語▪P3

  ..續本文上一頁都被般若利劍一揮兩斷。《涅槃經》也深得中道不二之叁昧:“明與無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煩惱即涅槃,貪欲即是道。在闡說明與無明不二時,《涅槃經》設立了“功德天黑暗女”、“二鳥”喻,以二女、二鳥同遊而不相離,喻常與無常、苦與樂、空與不空等事理二法,常相即而不離,禅宗繼承其思想,形成其“不敬功德天,豈嫌黑暗女”的超越精神。

  禅宗將“不二法門”作爲禅機應對的基本原則。慧能指出,“佛法是不二之法”、“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禅宗公案機鋒,凡是重在否定的,多是不二法門。從不二法門出發,很自然地導向禅宗佛與幹屎橛不二、佛魔不二、佛我不二等。慧能大庾嶺頭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善、惡代表一切二分法,而禅宗致力的,就是對二分法的破除。由此形成了中國禅宗超越一切對立,以張揚主體性絕對自由的處世態度與應機方法,不二法門遂成爲禅宗開悟論的根本特色。禅宗精神的特征正在于破除一切相對觀念而獲得心靈的超越。

  色空相即是不二法門的表現形式之一。《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表達這一體證的名言。“色”指有形質的一切萬物, “空”指事物的空性。一切色都是假相變現,並不是滅色之後才是空,而是色的本身就是空。由于它沒有實在的自性,是幻有而非實有,故當體是空。色空不二是大乘般若思想的精華,導向了即俗而真、悲智雙運的禅修方向。小乘聖者,觀五蘊空而證入空寂,離世間而覓涅槃。大乘聖者則認爲,五蘊與空相並非對立,沒有離五蘊的空,也沒有離空的五蘊,因此要即俗而真,親證“生死即解脫”、 “煩惱即菩提”、“即世而出世”。禅宗運用色空相即的般若空觀,圓融真空妙有,既避免了執色而引起的痛苦煩惱,又避免了執空而引起的斷滅枯寂。悟色即空,成大智而遠離煩惱;悟空即色,成大悲而不入涅槃。

  禅宗開悟論的另一顯著特征是層層遣除、旋立旋破、隨說隨掃。金剛般若的特點在于掃除,首先是掃除一切,于人不取四相,于境不住六塵,乃至于一切外相,皆在掃除之列;其次是“掃”字亦掃:掃除諸相後,學人往往沈空守寂,故經文指出,要斷除“非法相”,發菩提心;再次是無得無證:佛法是愈病良藥,但執藥則成病,故經文指出,度衆生而無衆生可度,布施而不住布施相,說法而無法可說,得法而無法可得。《金剛經》以般若爲武器,否定一切。在此層面又分兩個境界,初悟是掃除諸相,不住六塵、不住叁十二相;徹悟是度衆生而不住度衆生相,說法而不住說法相,得法而不住得法相。《心經》的結構也體現了層層遣除的特色:爲了遣除世人對幻象的執著,《心經》首揭五蘊皆空義,但非上根大器者聽了之後,容易將現象與空性、生死與涅槃相對立,從而厭離世間,沈空滯寂。爲遣除對空相的執著,《心經》又闡色空相即義,主張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但如不能親證空性,又會流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表悟,從而圓融成執,是非不辨。爲遣除此種傾向,《心經》又將人引向對“諸法空相”的體證之上。

  除《心經》、《金剛經》外,《圓覺經》的層層遣除方法也很有特色。《圓覺經》對所有觀念層層遣除,從而使人體證到纖塵不立的圓覺妙心。經文指出,首先要是以切實的功夫,遠離幻境,這是第一重遠離;其次,把覺得放下那個空的意念也放下,這是第二重遠離;複次,對抛掉放下之念的念頭,也要遠離,這是第叁重遠離;最後,“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對“揚棄遠離”本身要再加揚棄……“得無所離,即除諸幻”,通過一層層地遠離,不斷地揚棄,直到無可遠離的地步,才是與真覺相契的境界。

  對大乘經典重重遣除、隨說隨掃的智慧,禅宗深得其精髓。慧能說,“直道 “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透露著“掃”字亦掃的般若慧光。《證道歌》:“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先是用“真不立,妄本空”對真妄相對的二元觀念進行“有無俱遣”而達到“不空”,再用“空”性將“不空”也空掉。禅宗又說:“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直饒空盡無一物,正好投身烈焰中!”比《證道歌》又進一層,用般若的烈焰將“不空空” 所達到的“空盡無一物”繼續空卻,如此層層遣除,以至于無窮。又如大慧偈: “顛倒想生生死續,顛倒想滅生死絕。生死絕處涅槃空,涅槃空處眼中屑。”層層遞進,臻于空境,最後連空的意識也予遣除,方臻于纖塵不染的澄明之境。

  其四,佛教經典影響了禅宗的境界論。

  佛教禅宗境界論揭示明心見性回歸本心時的禅悟體驗與精神境界,主要有一切現成的現量境,無住生心的直覺境,涵容互攝的圓融境,隨緣任運的日用境。

  1.一切現成的現量境。

  現量境是原真的、即時呈顯的、未經邏輯理性幹預的境界,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現量不可言說,屬于比量的文字,在表征禅悟體驗時必然破綻百出。不可用比量來推知揣度,是現量境的根本特點。《起信論》指出,真如自性,超越了一切差別相待之相。這既是真如的特點,也是悟心的特質。在內證境界裏,舉凡有無、長短、美醜、淨穢、生死等一切二元對立蕩然無存。此時心體晶瑩朗潔,脫落了言筌與思維。《楞嚴經》指出,徹悟之人,對“現前種種松直棘曲,皆了元由”,這便是一切現成的現量境。《法華經》對禅宗的現量境也有較大的影響。《法華經》“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強調抛卻相對知識,“窮子”喻中的“二十年中常令除糞”、“蠲除戲論之糞”也強調對智性的抛棄。抛棄相對知識,是爲了直觀體證。《涅槃經》:“諸佛世尊唯有密語,無有密藏。”主張佛法一切現成。一切現成的基礎是本來現成,本來現成即人人皆具圓滿自足、純明澄澈的本心。《起信論》指出,所謂覺悟就是自性清淨心的本體遠離一切妄念。“本覺”是人人皆具、原本就有的覺悟,由于逐物迷己、迷己逐物,而産生了“不覺”,通過修行以啓發先天“本覺”而形成的佛教覺悟,就是“始覺”。始本合一,即是明心見性。也正是因爲始本合一,所以開悟之時,只不過是發現了原本就有的本心本性,並沒有增加什麼新的東西,此所謂舊佛新成。

  禅宗繼承《楞嚴經》“松直棘曲”的現量境思想,形成了“鼻直眼橫”、 “師姑元是女人做”、“春來草自青”等直觀感悟;繼承《法華經》強調直覺觀照思想,摒落語言情識,以“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作爲標舉禅不可說的口號;繼承《涅槃經》“王庫藏中無如是刀”思想,作爲對知解、語言、各種門庭施設的摒棄,以“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表征 “不覆藏”的禅境。《起信論》始本合一的思想,也成爲禅宗境界論的基本觀念。禅宗的終極關懷是徹見本來面目,徹見“本來面目”就是通過始覺複歸于本覺。基于這種觀念,禅宗強調本覺存在于每個人的身上,人們由于不能認識本覺的存在,而産生“不覺”。只要頓悟佛教真理,即可舍妄歸真,合于本覺。禅宗還繼承《心經》、《金剛經》“無所得”思想,將無所得看作是最上乘的佛法,主張真正的覺悟一法不立、一絲不挂、一塵不染。要體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來面目”,就要將一切執著放下再放下,無得無證,才能與之相應。

  2.無住生心的直覺境

  《楞伽經》指出,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是由無明惡習熏染藏識而變現的虛幻現象。凡夫認假成真,執幻爲實,所以流轉生死;而智者已證萬法唯心,一切現象無非都是自心的現量,沒有一物是真實的存在,因此縱使置身聲色紛纭的現象界,也仍然能夠“起佛乘種性”。悟者處在聲色世界中,看待自身和外物,會親證到如夢似幻的存在。《起信論》指出本覺的體相猶如清淨的鏡子:一是“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境界之相。二是“因熏習鏡”,謂一切世間境界都在其中顯現。叁是“法出離鏡”,謂覺體出離煩惱,猶如淨鏡經由拂拭而離垢。四是“緣熏習鏡”,謂覺體出離煩惱,能熏習衆生之心使之修習善根。《楞嚴經》說菩薩最初在能聞的境界中,入于能聞的自性之流,亡去所聞的聲音之相,再由了無所聞的寂滅中進修,對有聲與無聲的動靜兩種境象,雖曆曆感知,卻一念不生。如此漸加精進,能聞與所聞的作用功能,都渙然淨盡,以致于能所俱泯,連盡聞無相的境界也無所住,從此所覺與能覺都蕩然一空,空與覺性渾然一體,至極于圓明之境。由此能空與所空都滅,滅盡生滅的作用,寂滅自性遂當下現前。《楞嚴經》還說,悟者“觀諸世間山河大地,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迹。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指出悟者觀看世間山河大地,猶如明鏡般映照物象。物來斯應,過去不留,只是一片清虛。悟者映照一切事物,了然無礙,再沒有過去存留的習氣,唯有那至真之精靈,了了常明,這就是無住生心的境界。《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即不執著。一切法無有實體,所以禅心應無所住。“應無所住”是大乘般若理論的核心內容。《法華經》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謂縱是置身喧鬧的現象界,也要在起滅紛纭的表象中看到永恒寂滅的本相。《維摩經》指出,現實世界龌龊如糞壤,灼烤如烈火,然而,正是在糞壤烈火中,綻放出聖潔的悟之花。“火中生蓮花”、“天花不著衣”二喻,表征了通脫無礙毫不粘滯的禅心。《華嚴經》指出,法身遍在,人人都有諸佛的本元,都有成佛的內在依據。每一粒塵埃,都包含圓滿的法界;每一個生靈,都具有純明的佛性。《華嚴經》、華嚴宗的圓融思想,打通了衆生與佛陀、俗界與佛界的隧道,呈顯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調。《圓覺經》主張 “回入塵勞”,雖在塵勞中,卻不染塵…

《禅宗思想淵源 結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